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瑛  柳达  石玉秀 《解剖学报》2004,35(2):198-201
目的 观察神经丝的完整性是否对线状溶酶体的形状与分布有影响。方法 采用SABC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电镜及酶组织化学、电镜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钒酸盐处理后培养的神经元内神经丝蛋白NF-H及线状溶酶体的改变。结果 当神经丝的完整性被破坏时,神经丝蛋白向核周聚集,并伴随线状溶酶体亦向核周聚集并形状改变。结论 钒酸盐通过多途径作用,使神经丝过度磷酸化,失去装配能力,当神经丝结构被破坏时,线状溶酶体的形状及分布都发生变化。线状溶酶体的形状与分布对神经丝的完整性有依赖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莉  石玉秀 《解剖学报》1996,27(4):400-403,T012,13
为探讨豚鼠脊髓腹角神经元是否存在线状溶酶体及其酶细胞化学活性及分布特点,用偏磷酸酶(etaphosphatase,MPase) 磷酸酶(Acidphosphatase,ACPase)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和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证实鼠脊腹角神经元存在线状溶酶体(Nematolysosme,NLY)同时于原位测定LY内的铅含量以反映酶悔强弱,MPase和ACPase反庆产物分地圆形溶酶体和NLY,同  相似文献   

3.
线状溶酶体与细胞骨架蛋白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线状溶酶体是沿细胞边缘延伸的呈ACPase阳性的管状结构。细胞骨架是细胞质内蛋白质丝组成的网状结构 ,其中微管及微管结合蛋白在细胞骨架的相互聚合、解聚及迁移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阐述线状溶酶体及细胞骨架的研究进展 ,并力图寻找二者的相关性 ,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豚鼠脊髓腹角神经元是否存在线状溶酶体及其酶细胞化学活性分布特点,用偏磷酸酶(Metaphosphatase,MPase)和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ACPase)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和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证实豚鼠脊髓腹角神经元存在线状溶酶体(Nematolysosome,NLY),同时于原位测定NLY内的铅含量以反映酶活性强弱。MPase和ACPase反应产物分布于圆形溶酶体和NLY,同时在高尔基复合体的部分扁囊也有酶活性,表明该酶是在高尔基复合体上加工后输送至溶酶体。在神经元胞体、突起及突触前成分中均有呈MPase阳性和ACPase阳性的NLY的分布,并和线粒体紧密相贴,提示酶是由线粒体提供能量的NLY从胞体输送到神经终末,可能参与神经递质的降解及神经元代谢物质的处理。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测定结果,MPase活性强于ACPase活性,提示MPase是比AC-Pase更为敏感的溶酶体标志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中线状溶酶体及其生物学特性。材料与方法: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大鼠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大鼠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中存在线状溶酶体其酶活性与圆形溶酶体类似。结论:本次研究结果为研究人的消化管肌间神经丛神经元中线状溶体的存在及其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初代培养脊髓神经元中线状溶酶体 (NLY)与圆形溶酶体 (SLY)的超微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电镜酸性磷酸酶 (ACPase)细胞化学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初代培养脊髓神经元中NLY与SLY的超微结构。结果 培养脊髓神经元中存在ACPase阳性的NLY与SLY。诺考达唑处理后NLY明显减少 ,SLY明显增多 ,主要分布在核周。佛波醇酯 (PMA)处理后可见NLY明显增多 ,靠近质膜处比靠近核膜处多 ,在突起中NLY沿着长轴分布 ,SLY明显减少。结论 初代培养脊髓神经元中溶酶体的形态受微管解聚剂诺考达唑及微管聚合剂PMA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大白鼠新生肉芽组织内的破纤维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的观察。电镜下可见破纤维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各级溶酶体,这些溶酶体的酸性磷酸酶反应均呈阳性。溶酶体不但能与异噬泡和自噬泡融合,还能主动吞噬细胞器和溶酶体等。溶酶体的主动吞噬有三种形式,即突起包裹、内陷包裹和混合包裹。突起包裹的膜由五层结构组成,即两层单位膜,两层亮层,及中央板。大溶酶沐还以出芽、纹窄的形式形成小溶酶体。溶酶体的这种活动可能与细胞吞噬机能的自我调节有关。本文还就破纤维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易静  汤雪明 《解剖学报》1994,25(2):161-165,T011,12
用溶酶体的标志酶──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细胞化学反应显示溶酶体的超微结构,并比较了各种细胞溶酶体的特点以及在高泌和低分泌状态下溶酶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垂体前叶内分泌细胞中,溶酶体数量丰富,结构多样,以分泌自噬的方式参与了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离体细胞模型,首次利用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研究肝豆状核变性(HLD)不同基因组成状态(9例患者,7例杂合子,8例正常对照)下以及不同病程人的成纤维细胞中溶酶体内外铜分布,并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HLD早期患者细胞中溶酶体外的铜含量高于溶酶体内,而随病程的延长、铜逐渐向溶酶体内集聚。与此相比较,杂合子和对照组细胞中溶酶体现人外铜含量无显著差异。由此讨论了溶酶体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视网膜溶体酶活性增强的原因及其在高血压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20周龄正常京都种大鼠和同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视网膜组织和胞嘧啶单核苷酸酶活性部位进行定位观察。结果: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胞嘧啶单核苷酸酶沉淀颗粒主要位于溶酶体内,色素上皮细胞含丰富的溶酶体,视细胞膜盘基部、外网层、内网层和节细胞中见到较多溶酶体,其它各层溶酶体较少,视细胞外节膜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γδT细胞溶解肿瘤靶细胞过程中溶酶体运动特征,了解T细胞受体、肌动蛋白纤维在效应,靶细胞接触区域的分布特征,探讨TST细胞抗肿瘤生物学活性的可能机理。方法Lysotracker Red-DND99标记的TST细胞与人恶性黑色素瘤MeWo细胞共同培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御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过程中溶酶体运动过程及其特点。TST细胞与MeWo细胞共同培养后甲醛固定,以rhodsmine phalloidin标记肌动蛋白纤维或anti-TCRδ1-FTTC抗体标记T细胞受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ST细胞及肿瘤细胞之间免疫突触形成特征。结果TST细胞可快速识别并集聚于肿瘤细胞周围。在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的10min内,将胞内溶酶体成分“倾吐”于肿瘤细胞后随之离开。肿瘤细胞受大量TST细胞攻击后约60min,出现细胞膜皱缩、变圆,约80min死亡。在上述效应,靶细胞接触作用过程中,肌动蛋白纤维及T细胞受体均匀分布于TST表面,不出现在效应,靶细胞接触区域富集现象。结论TST细胞通过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释放其细胞内溶酶体内含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不同,TST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不形成典型的免疫突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离体细胞模型,首次利用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研究肝豆状核变性(HLD)不同基因组成状态(9例患者、7例来合子、8例正常对照)下以及不同病程人的成纤维细胞中溶酶体内外钢分布,并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HLD早期患者细胞中溶酶体外的铜含量高于溶酶体内,而随病程的延长,铜逐渐向溶酶体内集聚。与此相比较,来合于和对照组细胞中溶酶体内外铜含量无显著差异。由此讨论了溶酶体在HLD病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提示本法可作为筛选症状前患者和杂台子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盛毅  张蕙心 《解剖学报》1995,26(4):375-378
通过超微结构及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ytidine monophosphatase,CMPase)细胞化学方法研究大鼠精子发生和形成过程中溶酶体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精原细胞中只有极少的溶酶体,精母细胞中溶酶体明显增多;高尔基期精子细胞中出现前顶体泡,高密度多泡体和其他形态的溶酶体,它们呈现CMPase阳性。头帽期时精子细胞顶体系统不断扩大,高密度多泡体等溶酶体已转移至形成中的精子尾附近,并一直停留  相似文献   

14.
王春芳  石玉秀 《解剖学报》2003,34(6):610-614
目的 探讨微管相关蛋白5(MAP5)与溶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神经细胞培养、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 在培养脊髓神经元中,MAP5及组织蛋白酶D均分布在胞质及突起中,融合图像中两者分布大致相似。分别使用Nocodazole及PMA处理后MAP5及组织蛋白酶D在培养脊髓神经元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结论 提示MAP5和溶酶体的形态及分布依赖于微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性红、吖啶橙及PE标记的LAMP-2抗体在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溶酶体检测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分别用中性红、吖啶橙和PE标记的LAMP-2抗体标记B16F10细胞溶酶体,通过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结果中性红染色法能够在光镜下清晰显示溶酶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与数量,并能够反应溶酶体的功能;吖啶橙能够同时将细胞质和溶酶体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标示出来,但溶酶体的红色荧光淬灭很快,观测窗口较窄;PE标记的LAMP-2抗体能够将溶酶体在细胞内的位置和数量清晰以红色荧光呈现出来,配合DAPI染色,可以直观显示溶酶体同细胞核的相对位置关系。结论中性红、吖啶橙和PE标记的LAMP-2抗体在溶酶体检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根据实验需求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用大鼠主动脉结扎的心肌肥大模型,结合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心肌肥大发展过程中溶酶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心肌肥大发展时,溶酶体参与心肌细胞改建;到心肌肥大后期,出现大量自噬现象,造成心肌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细胞形态立体计量学方法对服用补阳还五汤中药的昆明种雌性小白鼠额叶皮质神经细胞的十一种形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发现,补阳组和对照组比较,在性成熟期溶酶体体密度Vv2、线粒体外膜比表面δ1及外膜面密度Sv1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溶酶体的面数密度Na有显著性差异。文章还讨论了这些差异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细胞应对细菌或病毒感染及来自环境的各种化学药物时常表现为在细胞质内形成大量空泡,其中有些空泡来源于内体和溶酶体,称为内体和溶酶体的空泡化.空泡的形成过程及分子机制复杂,有些细胞形成空泡时还伴随着细胞死亡,但空泡化与细胞死亡的关系仍不明确.因而对内体和溶酶体空泡化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细胞对外源刺激的应激反应及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吞噬泡形成、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及感染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方法用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株感染小鼠单核巨噬样细胞j774A.1和猴肾成纤维细胞Cos-7。采用透射电镜观察J774A.1细胞和Cos-7细胞胞内钩体吞噬泡的形成及感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双荧光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含钩体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情况。结果问号钩体56601株感染J774A.1细胞30min、感染Cos-7细胞15min即可在胞浆中发现膜包绕的含钩体吞噬泡,吞噬泡内钩体均保持原有生理弯曲。56601株问号钩体感染Cos-7细胞2h后,钩体吞噬泡膜开始消失,但未发现j774A.1细胞内钩体吞噬泡膜消失的现象。J774A.1细胞内钩体吞噬泡与溶酶体发生共区域化,表明吞噬泡与溶酶体发生融合。J774A.1细胞感染钩体后出现染色质浓缩形成的凋亡小体样结构、细胞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构病变,但Cos-7细胞感染钩体后其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问号钩体感染J774A.1细胞和Cos-7细胞后可迅速形成吞噬泡并可能与钩体Ⅲ型分泌系统产物有关。J774A.1细胞内钩体吞噬泡可与溶酶体发生融合。不同细胞的钩体吞噬泡膜消失及超微结构改变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细胞自噬的形态学特征和功能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海杰  谭玉珍 《解剖学报》2009,40(5):844-849
目的 自噬是细胞受到刺激后吞噬自身的细胞质或细胞器,最终将吞噬物在溶酶体内降解的过程.按吞噬物进入溶酶体的途径,自噬可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3类.在巨自噬,自噬前体包裹细胞质或细胞器后形成自噬体,继而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自噬体内容物被降解.在微自噬,溶酶体膜凹陷,直接吞噬细胞质、细胞器或细胞核,形成自噬体,然后被溶酶体酶降解.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是通过溶酶体膜的受体将细胞质内的蛋白质转运入溶酶体.自噬从酵母至哺乳动物细胞均很保守,对于耐受饥饿和缺血,清除衰老细胞器,清除细菌和异物,维持细胞活性和延长寿命等起着重要作用.自噬活动受自噬基因的调控,自噬基因缺失或功能障碍时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深入认识自噬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噬体等结构及其功能有助于探讨自噬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作用的机制.本文综述了自噬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