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狭窄程度及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对15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150例中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斑块108例,斑块好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部(47.71%)、颈总动脉(39.45%)和颈内动脉(12.8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放  张宁  曾实实  王伟  崔京涛 《医学信息》2008,21(6):902-90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肺炎衣原体(cpn)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75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并用微量免疫荧光标记法进行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IgM抗体检测.结果 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79.3%)、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和CCA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部位与出现斑块的颈动脉存在同侧相关性(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Cpn总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pn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9例分成TIA组,脑梗塞组,均接受颈部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指标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超声分型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度。结果:颈部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TIA组和脑梗塞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差异有显著性(P<0.01),TIA组与脑梗塞组异常率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变血管分布与症状间有相关关系P<0.01)。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及超声分型来看,动脉粥样硬化斑最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是颈总动脉(CCA),再其次是ICA起始部,TIA组与脑梗塞组均以扁平斑多见,其次是软斑和硬斑,溃疡斑少见。另外ICA颅外段狭窄度与症状间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班块,是缺血性脑血骨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发生严重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中老年人脑中风患者颅内及颈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应用2.5MHz线阵探头分别观察155例不同类型脑中风患者和80例正常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及颅内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结果 (1)各型脑中风组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斑块有109例出现(70.3%),而对照组仅4例(5.0%)出现斑块;(2)各型脑中风组颈内动脉时间平均流速(TAVICA)较正常组减低、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较正常组明显升高;(3)脑梗死组大脑中动脉时间平均流速(TAVMCA)较正常组低,脑出血组TAVMCA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混合性中风组可出现TAVMCA升高或降低两种情况。结论 中老年人各型脑中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斑块出现率高及斑块所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对脑中风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联合检查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协助诊断不同类型脑中风,对其疗效观察,预防复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方法  对234例拟诊颈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 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CT值分析斑块成分和性质。 结果 病变组266支动脉,其中脂肪斑块组51支、纤维斑块组26支、钙化斑块组67支、混合斑块组122支;正常组163支。脂肪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P<0.01);脂肪合并钙化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合并钙化斑块组(P<0.01);含脂肪斑块组溃疡出现率大于含纤维斑块组(P<0.05)。 结论 256层螺旋CT能够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性质,初步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方法 :本研究根据北京部分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情况 ,按照 1 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同盟 (WHO/ISH)标准进行临床调研。结果 :75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发生左室肥厚 1 5例 ( 2 0 0 0 % )比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7例 ( 4 9 33% )的发生率为高。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 ,单侧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 ;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 ,以颈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 ,颈总动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发生率次之 ;后壁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选取胸痛入院的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0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72例为冠心病组,健康者28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IMT的值、斑块出现情况及斑块总积分,并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MT均有显著增加(P 0. 01);双侧斑块及总板块发生率显著升高(P 0. 01),斑块总积分显著升高(P 0. 01)。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2例中,有58例出现颈动脉斑块,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诊断确诊,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0. 5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中老年人脑中风患者颅内及颈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方法应用2.5MHz探头和10MHz线阵探头分别观察155例不同类型脑中风患者和80例正常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及颅内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结果 (1)各型脑中风组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斑块有109例出现(70.3%),而对照组仅4例(5.0%)出现斑块;(2)各型脑中风组颈内动脉时间平均流速(TAVICA)较正常组减低、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较正常组明显升高;(3)脑梗死组大脑中动脉时间平均流速(TAVMCA)较正常组低,脑出血组TAVMCA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混合性中风组可出现TAVMCA升高或降低两种情况. 结论中老年人各型脑中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斑块出现率高及斑块所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对脑中风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联合检查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协助诊断不同类型脑中风,对其疗效观察,预防复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Hcy升高,并且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