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定、丙戊酸钠及拉莫三嗪对实验大鼠癫癎持续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癎持续状态鼠模型,癫癎持续状态2h后,分别给予上述三种抗癫癎药物治疗,观察比较癫癎持续状态的时间。结果:三种抗癫癎药物对癫癎持续状态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安定起效最为迅速,丙戊酸钠次之,拉莫三嗪较慢,但安定对意识状态有影响。结论:癫癎持续状态的治疗,安定仍然是首选,但丙戊酸钠及拉莫三嗪亦是有效的药物,早期联合长效抗癫癎药物治疗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癫癎的药物治疗应分为西药治疗及中药治疗,西药又分为传统药物及新药,传统药物是指自1938年苯妥英钠问世以来,临床一直使用的抗癫癎药物包括苯妥英、苯巴比妥、朴癎酮、卡马西平、丙戊酸、乙琥胺、三甲双酮及一些安定类药物。自1978年若干抗癫癎新药上市,又为难治性癫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祖国医学是伟大的宝库,开发有效的中医药制剂可能为抗癫癎药物治疗开辟新的纪元,科学地研究和使用中药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癫癎的中医药治疗中,有些将中药制剂中添加西药并冠以新药名的做法给癫癎的药物治疗造成了…  相似文献   

3.
癫(癎)发病机制的研究在近30年内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方面.1978年起,10种新型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丙戊酸、托吡酯、拉莫三嗪、加巴喷丁、非氨酯、奥卡西平、氨己烯酸、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和普瑞巴林等在临床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癫(癎)的治疗.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癫(癎)患者在接受合理的药物治疗后,其发作不能终止,称之为难治性癫(癎)(refractory epilepsy,RE).  相似文献   

4.
癫癎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50%以上的患者起病于儿童时期,长期服用抗癫癎药物(AED)是治疗癫癎最常用的方法.儿科常用抗癫癎药主要是卡马西平(CBZ)、丙戊酸(VPA)以及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抗癫癎药托吡酯(TPM).长期应用这些AED除了引起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肝脏毒性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外,AED对儿童骨代谢的影响[1,2]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虽然这一影响过程较为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但长期作用会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故本文就AED对儿童骨代谢的影响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丙戊酸镁是继丙戊酸钠、癫健安之后合成的另一丙戊酸类抗癫 药。笔者从1994~2000年单用丙戊酸镁治疗各型癫 60例,并作脑电图监测及部分病人查丙戊酸镁血药浓度,以观察疗效。现就临床疗效、脑电图变化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60例经临床及脑电图确诊为癫 的病人,男39例,女21例,发病年龄1岁6个月至43岁,病程1个月至15年,有脑炎、脑出血病史3例,脑囊肿2例。癫 发作类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44例,失神发作7例,局限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6例,植物神经性发作3例。  观察方法:全部为笔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CBZ)与丙戊酸(VPA)控制临床发作后中药辅助修复癫(痫)患者脑部异常灌注灶的疗效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的动态变化.方法:检查200例病人治疗前后的发作间期SPECT显像、长程EEG及CT和(或)MRI,抗癫(痫)药发作控制后加入中药,对比性研究其结果.结果:①CBZ控制组:病因明确者65例,治疗前SPECT异常88例(88%).异常灌注灶143个.V-EEG异常82例(82%),(痫)样放电为86.6%.CT和(或)MRI异常34%.治疗后SPECT正常增加24%(P<0.05),异常灶减少34.3%.V-EEG正常增加19% (P<0.05),(痫)样放电减少28.1%;②VPA控制组:病因明确48例.治疗前SPECT异常90例(90%).异常灌注灶为137个.V-EEG异常90例(90%),(痫)样放电率为97.8%.CT和(或)MRI异常12例(12%).治疗后SPECT正常增加52% (P<0.05),异常灶减少55.5%.V-EEG正常增加46% (P<0.05),(痫)样放电减少70.5%.结论:VPA组修复异常灌注灶和消除、减少(痫)样放电的疗效明显大于CBZ组(SPECT正常增加52∶24例;异常灶减少55.5%:34.3%;(痫)样放电减少70.5%:28.1%);中药修复异常灌注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鲁米那)对初次确诊的农村地区惊厥性癫(痫)患者的疗效,为农村地区癫(痫)患者的治疗提供可行方案.方法:对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农村癫(痫)患者利用头颅CT及脑电监护进行诊断,采用苯巴比妥进行单药治疗,根据病情进行药物剂量调整,预约患者定期复诊,根据癫(痫)发作减少的百分率评估疗效,治疗结果用Spssl 9和Eexcel 20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187例患者,其中完成1年治疗过程的120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至少50%,半数患者在服药第一个月就取得较好疗效,药物耐受性良好,总显效有效率达72%;女性疗效高于男性(x2=8.37,P=0.001),依从性好的疗效高于依从性不好者(x2=3.9,P=0.048).结论:苯巴比妥治疗方案适合农村惊厥性癫(痫)患者,多数惊厥性癫(痫)患者可以获得显著疗效,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发癫(痫)患者与难治性癫(痫)患者血清中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差异性,并观察其与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门诊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就诊的1653例癫(痫)患者,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结合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癫(痫)的诊断原则和方法,筛选初发癫(痫)患者2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20例,抽取患者血清标本,用美国Ciphergen Biosystem公司的蛋白质指纹仪及WCX2蛋白质芯片,经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SEL-DI-TOF-MS)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的蛋白指纹图谱,比较其间的差异性;并对难治性癫(痫)的蛋白指纹图谱与其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指纹图上,质荷比(M/Z)为11100Da至11900Da之间出现一峰簇样指纹标志,且蛋白峰值大于5%.该质谱峰簇丰度在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明显高于初发癫(痫)患者(P<0.01);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质谱峰簇丰度与其预后呈负相关(r=-0.528,P<0.01),难治性癫痫预后不良者的丰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1).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血清中有特异性质谱峰簇,且与难治性癫(痫)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难治性癫(痫)病情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癫(癎)患者中,约有1/3为难治性癫(癎)患者,尽管有很多新的抗癫(癎)药物可以供临床医生选择,但是难治性癫(癎)的发病率并没有下降.应用两种抗癫(癎)药物而无法有效控制发作者,即使再加用其它抗癫(癎)药物也不能控制发作.有研究表明,癫(癎)患者,尤其是难治性癫(癎)患者,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都受到严重的损害,包括低自卑心理、严重的抑郁、生活不能自理等,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相对于传统的药物治疗,迷走神经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电刺激等非药物疗法给难治性癫(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至200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并应用丙戊酸常规治疗的癫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血药浓度数据、生理指标及与其他抗癫药联合用药情况。采用NONMEM法建立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房室模型拟合丙戊酸的药动学过程,吸收速率常数固定为1.9.h-1,个体间变异用对数模型,采用个体间变异和残差变异有交互作用的一级速率条件算法计算。考察生理和联合用药对表观分布容积(V/F)和相对清除率(CL/F)的影响。模型验证采用200次bootstrap法。结果纳入癫患儿321例,收集血药浓度数据点390个,每例患儿采样1~5个。丙戊酸单药治疗115/321例(35.8%),与其他抗癫药合用206/321例(64.2%)。年龄中位数为1.8(0.1~13.6)岁,体重中位数为11.5(2.6~84)kg,丙戊酸剂量为30.8(4.8~88.9)mg.d^-1.kg^-1。患儿年龄,与氯硝西泮、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均是丙戊酸CL/F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参数为:CL/F=0.223.(Age/1.8)0.353.1.22CLO.1.36LEI,V/F=13.0.(Total body weight/11.5);与氯硝西泮合用,CLO=1,否则为0;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LEI=1,否则为0。与氯硝西泮合用可增加丙戊酸CL/F约22%,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可增加丙戊酸CL/F约36%。最终模型较基本模型可降低CL/F的个体间变异(34.3%vs51.5%)。Bootstrap法的验证结果与模型计算值相符。结论建立的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有一定代表性,可为采用Bayesian法进行个体化给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口服丙戊酸(Valproate,VPA)和托吡酯(Topiramate,TPM)对癫癎患者长程视频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对152例单独应用丙戊酸和129例单独应用托吡酯至少两年无发作的癫癎患者脑电图进行分析和比较,所有患者进行至少2次24小时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期间间隔至少2年。结果:结果:丙戊酸钠组,136例患者癫癎发作波明显减少或消失,15例患者癫癎发作波无明显减少,1例患者癫癎发作波增加;托吡酯组,112例患者癫癎发作波明显减少或消失,16例患者癫癎发作波无明显减少,1例患者癫癎发作波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戊酸钠和托吡酯均可使症状性癫癎或原发性癫癎的临床发作得到控制,与脑电图的改变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I型躁狂或混合性发作患者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方法:共入组30例患者,接受丙戊酸钠治疗,丙戊酸钠实施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方案.于基线时、治疗第1、2、3、4、6、8、10、12、16周末,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疾病总体严重度量表-双相障碍版(CGI-BP)、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 (HAMD-21)、功能总体评定量表评定(GAS)评定疗效和测定丙戊酸钠血浓度.在基线状态、治疗第4、8、12、16周时,进行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ECG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以评价安全性.结果:(1)自治疗1周末 CGI-BP(5.0±0.4)和YMRS(26.7±3.7)得分较治疗前[(5.3±0.5)vs.(30.4±1.5)]有明显下降(P<0.05),自治疗第4周起,社会功能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治疗16周末,缓解率为93.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2)丙戊酸钠的有效治疗血浓度范围为(84~125)μg/ml,有效维持血浓度范围为(77~98)μg/ml.结论:丙戊酸钠治疗双相I型障碍的疗效与血浓度存在相关,监测血药浓度对临床药物剂量调整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Dravet和Bureau于1981年首次报道了7例婴儿良性肌阵挛癫(痫)(benign myoclonic epilepsy in infancy,BMEI)[1].BMEI是极为罕见的癫(痫)综合征,迄今为止,文献所报道的病例不超过300例.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正式将其归类为"全面性特发性癫(痫)"中[2],此后所有关于儿童癫(痫)文献都接受了"BMEI综合征"这一名称,说明此综合征已得到公认.然而,1989年ILAE的癫(痫)综合征分类,随着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手段的发展,越来越不适于临床实践.因此,2006年ILAE发表了根据癫(痫)首发年龄划分的癫(痫)综合征[3-4],将BMEI列入婴幼儿期癫(痫)综合征范畴,2010年ILAE再次进行了癫(痫)综合征相关的概念修订[5].本文结合2005-2011年8项研究报道的80例BMEI患者的资料,对BMEI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6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维生素类及各类辅助治疗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精神药物的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抗精神病药以利培酮使用最多,心境稳定剂主要是丙戊酸钠,镇静催眠药以苯二氮卓类药物居多,维生素类主要是维生素B1。药物副反应主要是椎体外系反应,过度镇静。结论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主要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戒断症状及改善睡眠,合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或心境稳定剂治疗,同时补充维生素B1,其他辅助药物以护肝药物居多。  相似文献   

15.
所谓抗癫(癎)"中成药"中暗地添加抗癫(癎)西药成分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所谓抗癫癎“中成药”制剂中是否有西药成分。方法:对北大医院癫癎门诊1995-2005年口服“中成药”制剂就诊的癫癎患者进行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四种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所监测的患者服用的76种“中成药”中,暗中都添加了上述4种西药成分,其中含有一种西药成分有45种,含有二种西药成分有22种,含有三种西药成分有7种,含有四种西药成分有2种。有44种中药添加了苯巴比妥,占的比例最大,其余依次为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结论:在所谓抗癫癎的“中成药”中暗地里加西药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严重地侵犯了患者的权益,妨碍抗癫癎的正规治疗,损害了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癫(痫)在术前脑电图(EEG)检查对于致(痫)灶定位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的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20例.术前进行1至2周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捕捉至少3次临床发作与其脑异常放电后进行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严格根据癫(痫)手术要求进行定位评估,切除致(痫)灶,对EEG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满意)12例,癫(痫)发作减少50%以上(良好)6例,效果差2例,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对于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致的EEG定位评估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托吡酯(妥泰)转换用药对成人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治疗效果不佳的成人癫癎患者,加用托吡酯治疗,在加量时逐渐减少原来用药剂量,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托吡酯转换治疗后,患者癫癎发作减少,其中无发作3例(7.9%),显效17例(44.7%),有效10例(26.3%),无效8例(21%),总有效30例(78.9%).结论:对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疗效不佳的患者转换用托吡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脑电图(EEG)改变及抗(癎)药物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视频脑电图(V-EEG)改变及抗(癎)药物的治疗.结果: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以颞叶癫(癎)症状多见,脑部磁共振(MRI)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炎性水肿、或合并出血等破坏性病灶,V-EEG以慢波改变及局灶性 (癎)样放电为主.结论: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V-EEG改变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作用,临床需个体化选择抗(癎)药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晕厥病人行脑电图(EEG)检查,为临床医生提供癫(痫)与晕厥的重要诊断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300例晕厥者中27例(痫)样放电的EE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晕厥中误诊的27例患者的EEG显示棘波、尖波、棘慢波或尖慢波,异常放电检出率为9%,因晕厥来就诊的人群中有些存在(痫)样放电.对这部分病人的病史进行回顾并追踪确定为癫(痫).结论:癫(痫)的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惊厥,也有不典型的表现如晕厥样的发作,EEG检查可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的术前致(痫)灶精确定位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36例外科治疗的顽固性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全部随访半年以上,其中按谭启富标准,疗效满意24例(67%),显著改善9例(25%),良好3例(8%),均无永久性神经功能废损,亦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术前各种方法联合应用致(痫)灶的精确定位、术中依据患者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正确的处理是提高顽固性癫(痫)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