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Wolffian附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Wolffian附件肿瘤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3例Wolffian附件肿瘤均为单侧,位于阔韧带或输卵管系膜。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实体状分布,可见成片的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及排列紧密的管状结构。管腔内衬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少见。管周有PAS阳性的基膜物质。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AE1/AE3、α-inhibin、calretinin和WT1均呈阳性,CD99呈灶性阳性,EMA和CK7呈阴性。结论 Wolffian附件肿瘤是具有独特发病部位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的妇科肿瘤,需要和一系列其他妇科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Wolffian附件肿瘤(Wolffian adnexal tumor,WA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方法对3例WA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25、49及55岁,肿瘤分别位于后腹膜、左侧输卵管系膜及右侧卵巢。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实性或筛网状分布,弥漫实性区可见成片稍肥胖的梭形或卵圆形细胞及紧密排列的管状结构,管腔内衬立方或柱状上皮;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罕见;管周有PAS阳性的基膜样物质。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CKpan、vimentin、Calretinin均阳性,CD99阳性1例,α-inhibin阳性2例,PR、CK7、EMA均阴性。结论 WA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需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例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9岁,大网膜肿物,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管囊状、乳头状和腺管状排列,伴出血、坏死,核分裂易见。高倍镜下见肿瘤主要由透明细胞、嗜酸性细胞和鞋钉样细胞构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CEA、CA125、PAX-8、HNF1-β和Ber-EP4均阳性,CK20、CK5/6、CR、MC、CDX-2、WT-1、TTF-1、ER、PR、Villin、vimentin、CD10和CD1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70%。结论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是非常罕见的苗勒系统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在排除转移性卵巢或子宫透明细胞癌后方可确诊。此外,还需与浆液性腺癌、子宫内膜样癌、恶性间皮瘤、卵黄囊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卵巢甲状腺肿(malignant struma ovarii,MSO)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MSO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54、22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或腹胀。2例肿瘤组织学类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细胞呈乳头状、小梁状、实性片状排列,肿瘤细胞拥挤、毛玻璃样细胞核,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核分裂象5/10 HPF。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CK (AE1/AE3)、CK19、TG、TTF-1、Pax-8均阳性,Syn、CgA、CD10、ER、PR、WT-1、Inhibin-α、Calretinin、CD99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5%。例1行双侧附件切除,例2行单侧附件切除及对侧卵巢活检,术后未行其他治疗,术后随访16、9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MSO属于罕见卵巢肿瘤,临床特征无特异性,组织学特征类似原发性甲状腺癌,其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体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PE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例子宫体恶性PEComa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扪及下腹部巨大肿块6个月,手术切除后11个月复发,CT示中下腹一巨大低-高密度混杂肿块.眼观:原发和术后复发肿瘤均体积巨大,切面为灰黄、灰红色,边界不清,质脆伴坏死.镜检:瘤细胞呈上皮样,胞质嗜酸性至透明,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明显核仁,未见核分裂.免疫组化:vimentin、HMB-45和Melan-A均(++),PNL2(|||),Ki-67增殖指数约3%,EMA、CK(AE1/AE3)、S-100、CD10、desmin、SMA和MSA均(-).结论 子宫体恶性PEComa十分罕见,需与子宫体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和横纹肌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获得性囊性肾病相关性肾细胞癌(acquired cystic disease-associ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s, ACD-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ACD-RC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等,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因肾脏占位性病变入院,均有长期肾脏透析病史。眼观:例1双肾切面失去正常结构,切面呈多发囊性改变;例2于右肾下级被膜下见一肿物,大小3.0 cm×2.5 cm×2.3 cm。镜检:肿瘤组织呈管状、微囊性、筛状结构,肿瘤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核大而圆,核仁明显。免疫表型:例1双肾肿瘤组织p504S及SDHB均阳性,CAIX、CD10、CK20、TFE3、CK7、CD11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8%~10%;例2右肾肿瘤组织p504S、CD10、RCC、E-cadherin均阳性,EMA、S-100、vimentin、CK7、CD11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3%。2例患者术后随访2~36个月均存活,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ACD-RCC较罕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巢Brenner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良性Brenner瘤、1例交界性Brenner瘤、4例恶性Brenner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良性Brenner瘤特征是移行细胞型细胞组成的实性或囊性细胞巢,位于纤维瘤样间质内,囊腔内衬移行细胞型细胞、纤毛细胞、黏液细胞、立方细胞或扁平细胞,细胞无异型,细胞核卵圆形,核仁小而明显,部分有明显核沟。1例交界性Brenner瘤与良性Brenner瘤形态相近,但上皮细胞增殖程度超过良性Brenner瘤,细胞巢大小不一,层次增多,细胞轻度异型,但无间质浸润。4例恶性Brenner瘤有明显的间质浸润,并可见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瘤成分。肿瘤细胞明显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其中1例肿瘤累及输卵管和大网膜。免疫表型:14例肿瘤中CK7、p63均呈阳性,GATA-3阳性但部分低分化肿瘤区域失表达,CK20、Pax-8、WT-1均呈阴性,但黏液上皮化生区CK20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恶性浸润区为20%~70%,交界性为3%,良性3%。结论卵巢Brenner肿瘤属于少见的卵巢上皮源性肿瘤,确诊需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异型程度和有无间质浸润是良恶性Brenner瘤的鉴别关键。诊断恶性Brenner瘤必须有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成分,与卵巢其他肿瘤的鉴别需结合临床病史、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olffian管附件肿瘤(Wolfffian adnexal tumor,WA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发生于阔韧带的WAT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位于阔韧带,呈带蒂有包膜的囊实性肿块,组织学可见大小腺管紧密排列、筛状及实性区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pan-cytokeratin、Vimentin、CK18、CD99阳性表达,alpha-inhibin灶性阳性;calretinin、CD10、EMA、ER、PR、Syn、CA15-3和CA19-9阴性,Ki-67指数小于5%。PAS染色腺样结构周围基底膜阳性。结论 WAT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具有特征性的wolffian管残件结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点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为阴囊肿块伴或不伴鞘膜积液,大体观察肿瘤呈结节状,直径0.4~5.0 cm,切面实性或囊实性,灰白,质韧。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呈巢状、束状、编织状、实性片状或腺管状排列,瘤细胞胞质空淡或淡红染,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均表达CKpan、Calretinin、EMA、vimentin、calponin、CK7、Villin;部分表达CK5/6、WT-1、CEA、SMA、S-100蛋白、CD34、CEA;D2-40、HBME-1、CD30、desmin、CD117和CK20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30%。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可见多量细长的微绒毛,细胞间可见细胞间连接,包括桥粒和连接复合体,胞质内见多量细胞丝,包括张力原纤维及一定数量的糖原。结论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较罕见,临床诊断较困难。确诊需根据其光镜病理形态特征,辅以免疫组化标记和(或)电镜检查。病理学上应与间皮增生、腺瘤样瘤、睾丸网腺癌、浆液性乳头状肿瘤等鉴别。该肿瘤完全切除后预后较好,以随访为主,可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CD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肾髓质内,镜下为管状、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伴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反应,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型增生;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CKpan、CKL、CKH及CK7均(+),vimentin部分(+)(2/4),CK20、CD10、RCC均(-)。结论 C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临床罕见,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CD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位于肾髓质内,镜下为管状、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伴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反应,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型增生;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CKpan、CKL、CKH及CK7均(+),vimentin部分(+)(2/4),CK20、CD10、RCC均(-).结论 C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临床罕见,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脏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报道1例原发性肝脏恶性黑色素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肿瘤位于肝脏右叶,浸润性生长.组织学上可见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或巢状分布,并见少量黑色素沉积,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或梭形,细胞界清,胞质丰富,核大深染,可见1~2个大的核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S-100、vimentin、Melan-A呈强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35%,肿瘤细胞不表达CKpan、EMA、CEA、低分子量CK、高分子量CK、CK7、CK8、CK19、CD34、AFP、CD45、ALK、CD117、Dog-1、actin、α-SMA、h-caldesmon、CD68、CD163、Syn、CgA.病理诊断:原发性肝脏恶性黑色素瘤.结论 原发性肝脏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与病理均要与转移性肝脏恶性黑色素瘤、肝脏低分化癌、转移癌、淋巴瘤等相鉴别,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外尤因肉瘤(Ewing’s sarcoma, EWS)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NKX2.2、CD99、CD56、ALK、Cyclin D1、CK(AE1/AE3)、BCL-2等的表达,分析EWS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组织学形态示肺组织原有结构被破坏,肿瘤细胞于间质内弥散性生长,细胞体积较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较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可见,胞质稀少,部分细胞围血管呈假菊形团样生长。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99、NKX2.2均弥漫阳性,CD56、ALK、Cyclin D1均阳性,CK(AE1/AE3)、BCL-2、BCL-6、CD15、CD20、CD3、CD30、CD5、EMA、PAX5、TTF-1、CD117、TdT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80%,FISH检测示EWRS1基因重排。结论肺原发的EWS临床少见,诊断较为困难,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后半年恶变为间变性脑膜瘤(anaplastic meningioma)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脑膜瘤患者术后及复发恶变后的标本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染色。结果首次术后病理镜检:肿瘤细胞梭形,呈交错排列,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不易见,坏死未见。免疫表型:EMA阳性,GFAP阴性及Ki-67增殖指数<2%。复发术后病理镜检:肿瘤组织缺乏构型,呈平铺状生长,细胞密度高,核质比增高,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灶性可见坏死。免疫表型:CK、EMA、CK7呈强阳性,GFAP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50%,ER、SMA、desmin、S-100、CD163、Neu-N、Mammaglobin均阴性。结论脑膜瘤术后半年复发恶变,病例罕见。Ki-67增殖指数达50%,提示预后不良。复发及恶变相关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寡细胞型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寡细胞型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84岁,临床以甲状腺肿块就诊。镜检:肿瘤侵袭性高,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稀少,梭形,类似纤维母细胞,核轻度异形,核分裂象偶见,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间质致密硬化,类似于木样甲状腺炎,肿瘤周边存在细胞高密度区,梭形肿瘤细胞呈短束状或席纹状排列,核异型明显,其间散在可见单个或多个核的巨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vimentin均呈弥漫阳性,p53呈阳性(约60%),EMA、TTF-1、Tg、desmin、S-100、Myogenin、MyoD1、CD34和Pax-8均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为50%。结论甲状腺未分化癌属于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寡细胞亚型是其中特殊形态学变异型,侵袭性高,临床进展迅速,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恶性潜能未定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肺恶性潜能未定GT的活检标本、术中冷冻标本、术中细胞学刮片及术后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瘤细胞丰富,圆形或卵圆形,密集围绕血管,胞质均匀透明淡染,核圆,较一致,位于中央,部分区细胞增生活跃,偶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SMA和vimentin均阳性,Syn、CD56、Cg A、CK、CK7、Napsin A和TTF-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0%。结论肺GT非常罕见,活检、冷冻及细胞学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据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通过对肺GT进行观察,为进一步提高GT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治疗方案提供临床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7~59岁,平均45岁。5例肿瘤位于左侧卵巢,5例位于右侧卵巢。肿瘤最大直径5~13 cm,切面以囊性为主,囊壁内侧见大小不等的乳头状赘生物,囊内含黏液或黏稠胶冻样物。肿瘤组织主要由子宫颈管型黏液上皮及浆液性上皮组成,肿瘤细胞呈腺样、粗大球茎状或乳头状排列,轻~中度异型,核分裂象不易见,肿瘤间质内见特征性中性粒细胞浸润。6例肿瘤伴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合并良性附壁结节,2例合并子宫内膜样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AX-8、CK7、ER均呈阳性(10/10),PR阳性(7/10),CK20、CDX2均呈阴性(10/10),WT-1阴性(9/10),Ki-67增殖指数1%~10%。10例患者FIGO分期ⅠA期2例,ⅠB期1例,ⅠC1期4例,ⅠC2期1例,ⅠC3期2例。术后随访12~55个月,除1例在29个月盆腔包块复发以外,其余9例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相对少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手术切除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表现,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5.7岁,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和乳腺肿块。组织学类型:导管内乳头状癌22例、包膜内乳头状癌2例及实性乳头状癌4例。镜检:肿瘤呈乳头状或实体状,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形态多一致,细胞核级别低。免疫组化标记示大部分患者肿瘤细胞ER和PR均呈强阳性,HER-2、CK5/6均呈阴性;结节内CK5/6、p63、SMA均呈阴性。实性型者部分可表达CD56、Syn、CgA。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5.3%。27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10~79个月,患者均存活。结论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好发于老年女性,组织学形态多样,诊断需结合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应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该肿瘤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可能来源于Wolffian管的女性附件肿瘤(female adnexal tumor of probable Wolffian origin,FATWO)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输卵管系膜FATWO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病变位于输卵管系膜,呈境界清楚的实性肿块,组织学分析可见管状、网状及实性结构.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vimentin、calretinin阳性,α-inhibin局灶阳性,EMA、CEA阴性.特殊染色显示PAS阳性的基膜围绕网状和管状结构.结论 FATWO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肠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化SP法对1例原发性结肠SCC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癌细胞呈弥漫状或大巢、团状分布,排列紧密,癌细胞小~中等大,胞质少,胞界不清,核圆形及不规则形,似淋巴细胞,核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可见。免疫表型:CK、Syn均呈阳性,CD45、CgA、CD20、Pax-5、TTF-1均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90%。结论结肠SCC临床少见,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诊断时易误诊,需结合临床病史、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