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1月,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后侧Pilon骨折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8~67岁,平均47岁。右侧6例,左侧8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交通事故伤4例;合并同侧腓骨下端骨折12例,合并同侧内踝骨折8例,合并同侧踝关节半脱位4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天,平均4.5天;5例经后外侧入路,2例经后内侧入路,7例经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评级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例患者后外侧切口出现部分坏死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1例患者有胫后神经麻痹症状,口服弥可保后症状消失;14例患者中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6月,平均4个月。随访期间,无断钉,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依据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评级:0级10例,Ⅰ级1例,Ⅱ级1例;依据AOFAS评分: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个体化手术入路能充分暴露骨折块,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提供良好的基础,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入路选择及钢板固定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联合入路多钢板固定治疗32例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资料,其中骨折分类Rüedi-AllgowerⅡ18例,Ⅲ型14例。根据患者术前CT选择前内侧+后外侧联合入路手术14例,改良前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手术15例,后内侧+前外侧入路手术3例。固定方式采用3.5mm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腓骨解剖钢板固定8例,3.5mm锁定加压钢板+腓骨解剖钢板固定10例,3.5mm锁定加压钢板+桡骨远端T板+腓骨解剖钢板固定10例,一期外固定+二期多钢板固定4例。手术方式分为急诊手术和二期延迟手术。二期延迟手术时间为7~18天,平均10天。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的主观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情况。结果32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80分钟,平均150分钟;术后3例患者前内侧切口发生皮肤坏死伤口延迟愈合,其中1例术后发生感染皮肤坏死后再次清创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其余切口愈合时间14~17天。32例患者例患者术后获12~1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8~26周,平均20.3周;其中3例因高龄、营养状况差,原始骨折块粉碎移位严重而发生延迟愈合,经延长下地负重时间后,分别于术后22、24、25周获得骨性愈合;8例1年后踝关节X线片示创伤性骨关节炎,其中4例较长距离行走后出现踝关节明显疼痛口服塞来昔布及双醋瑞因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50~93分,平均(78.15±2.31)分,VAS评分为0~6分,平均3.5分。优良率为70%。结论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时,正确的入路选择及坚强的内固定是影响Pilon骨折疗效的关键因素,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尽快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斜T型钢板在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斜T型锁定滑动钢板治疗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17例。11例伤后6小时内急诊手术,6例伤后4天内手术,手术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切口加辅助后内侧切口。结果 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均正常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术后一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92.6分。结论使用斜T型钢板治疗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踝后丘骨折术后的再移位,起到阻挡作用,并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柱理论指导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4年5月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21~58岁,平均36.7岁。根据影像学表现出的病理解剖特点及受伤机制,将踝关节按形态分为三柱;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时,三柱均累及,其中外侧柱损伤54处,中间柱韧带损伤26处,中间柱撕脱骨折28处,内侧柱韧带损伤31处,内侧柱骨折23处。54例患者根据损伤的不同柱别选择入路行内固定治疗,其中固定两柱26例,固定三柱28例。术后6个月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后综合评价采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估标准。结果 5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13.6周),疼痛VAS评分为0~6分(平均1.4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AOFAS踝-后足评分: 82~100分,平均96分。综合疗效评定 :优52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踝关节骨折三柱分型是一种既简单又全面的分型理论,三柱损伤后固定两柱可以达到稳定下胫腓联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累及内踝后丘的特殊三踝骨折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手术治疗累及内踝后丘的闭合三踝骨折共19例。其中6例合并踝关节后脱位,7例合并踝关节后半脱位。急诊先予踝关节复位并做跟骨牵引维持,外伤后平均4天施行手术治疗,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根据骨块大小和关节稳定程度以及软骨面的塌陷情况,分别采用后侧支撑钢板或多枚拉力螺钉固定。术后踝关节中立位支具或石膏固定并卧床2~3周,约3月后完全负重行走。结果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均正常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术后一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92.6分,未见踝关节不稳征象。结论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常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和踝关节后脱位或半脱位,其损伤机制可能不属于Lauge-Hansen分型。手术采用俯卧位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伴有胫骨远端后内侧关节面塌陷时需先复位,然后依次复位内踝、后踝和外踝,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平卧位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1/3管形钢板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单纯踝部闭合性骨折患者2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3.2岁。按照致伤种类,摔伤19例,车祸伤7例,重物砸伤2例。按照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旋后外旋型Ⅳ度21例。均应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1/3管形钢板,在平卧位下行三踝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术后临床效果评估。结果手术时间58~75 min,平均手术时间67 min。术中出血量25~45 mL,平均出血量35 mL。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AOFAS评分85.8分(67~97分);优8例,良16例,中4例,优良率86%。VAS评分1.6分(0~3分)。3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但程度较轻,经积极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无深部感染发生。结论平卧位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1/3管形钢板治疗三踝骨折,手术操作简便、节省手术时间、固定可靠、手术效果满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Pilon骨折的修复方法较多,但效果往往不理想。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骨折固定原则的根本性转变以及技术和观念的革新,给Pilon骨折修复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中生物学固定技术可尽量减少进一步破坏骨折端骨外膜血供,不扰乱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环境,是目前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目的:探讨采用生物学固定技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官窑分院收治应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9例,女27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岁;骨折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54例,Ⅲ型22例。根据生物学固定技术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治疗后定期随访,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复查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76例患者获6-24个月随访。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68例,复位可8例。切口一期愈合71例,切口渗液换药后愈合5例,切口一期愈合率达93%。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8.5个月,平均6.2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定:优69例,良5例,可2例。提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有效避免破坏骨折端血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操作简便,对软组织损伤小,是修复Pilon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并获得随访52例(63足)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SandersⅢ型32例(40足),SandersⅣ型20例(23足)。采用常规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骨缺损>2cm3行骨移植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周。根据AOFAS足部评分,优31足,良20足,一般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9%(Ⅲ型骨折为82.5%,Ⅳ型骨折为78.2%)。结论 对于SandersⅢ、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应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精确复位并植骨、坚强固定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经踝后内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6月~2013年5月术治疗的22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术前常规行三维CT扫描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采用经踝后内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2例患者距骨后突骨折均获满意复位,其中19例患者术后得到10~22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AOFAS评分58~92分,平均83.12分,其中优8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16/19)。结论 经踝后内侧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可有效恢复距骨解剖结构及关节面平整,结合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机器人定位置钉治疗距骨颈Hawkin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5月徐州仁慈医院11例距骨颈HawkinⅡ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8~47岁,右侧7例、左侧4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复位,结合骨科机器人三维导航定位置入空心螺钉。术后随访观察伤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量表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11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手术时间45~168 min,出血量10~30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25个月,其中2例出现距下关节炎,未出现距骨坏死及骨折不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应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量表评定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3例。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结合机器人定位置钉治疗距骨颈HawkinⅡ型骨折具有复位骨折可视化、电脑定位置钉智能化、精准可靠、损伤小等优点,且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0年4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42例成人后踝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旋后-外旋型28例,旋前-外旋型6例,旋前-外展型8例。采用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率,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6~7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按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96分(78~100分),优4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6%。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用于治疗后踝骨折的微创术式,具有骨折愈合快,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结合微型钢板及内侧柱螺钉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治疗的31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2~43岁,平均32.4岁;左侧18例,右侧13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Bo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高度、宽度,采用AOFA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1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21~23.8个月,平均22.5个月;3.9~6.3个月内骨折骨性愈合,平均5.1个月。末次随访时Bohler's、Gissane's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OFAS评分由术前的(64.3±1.1)提高至术后的(85.7±3.2),其中优22例,良5例。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皮瓣坏死、腓骨肌腱激惹、内固定外露、腓肠神经损伤等常见并发症。结论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便捷、关节面暴露充分的优势,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固定骨折能防止后期跟骨内翻、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背景: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Danis-Weber B型骨折所占比例较大,对外踝的解剖复位以及选择适合的内固定物是修复成败的关键。 目的:观察解剖型钢板和空心螺钉联合内固定修复踝关节内外侧面骨折的解剖复位效果。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内固定方式外踝均选用钢板螺钉固定,内踝骨块均选用双螺纹加压螺钉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Kofoed踝关节评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以目测类比评分评定修复后疼痛程度的改善,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内固定后对线对位的生物力学水平。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踝关节AOFAS评分、Kofoed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影像学结果显示,内固定后对线对位良好。有1例感染患者,其他无不良反应。提示应用解剖型钢板和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踝关节内、外踝双踝骨折,可发挥解剖钢板与空心螺钉各自的特点及生物力学优势,使骨折达到踝关节的解剖复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Ankle joint fracture combined with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is a common type of injury, and is easy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anatomy of the ankle joint,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joint instability; the treatment is extremely easy to lead to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For injured triangular ligament, it is controversial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repair in the clinic.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 wire anchor for repairing triangular ligament in ankle joint fracture fix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6 cases of ankle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 City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ankle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plate fixation.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 The recovery of ankle joint function was evaluated with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 ankle and foot function score. Gravity stress X-ray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pace of medial malleolus was measured. Adverse ev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OFAS score of the ankle joint was increased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12 months than that before surgery (P < 0.05). Gravity stress X-ray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space of medial malleolus of the affected side was smaller at 12 months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No injuries to nerves and blood vessels were found during surgery, and the incision was healed in the first stage, and no infection was observed. Adverse events such as fixator breakage and loosening were not visible. However, partial function of the ankle joint was limited after repair in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Results confirmed tha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a wire anchor obtained good effects in the repair of ankle joint fracture with triangular ligament inju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伴距骨脱位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患者23例23足,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6(29.4±10.2)岁;改良Hawkins分型Ⅱ型17例、Ⅲ型6例,左侧10例、右侧13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9(4.1±2.6)d。所有患者在全踝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足部外观满意度、行走步态;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并采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0~100(73.21±18.32)min、术中出血量5~10(7.10±1.31)mL、住院时间6~14(8.41±2.03)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15.71±4.63)个月。术后X线显示所有患者距骨得到解剖复位,未发现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骨折均于术后10~14(11.63±2.10)周愈合。末次随访时,除1例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背伸约5°、跖屈约30°),其余患者踝关节活动良好、外观满意、行走步态无异常、切口局部皮肤无感觉过敏及瘢痕触痛。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2(0.65±0.71)分、低于术前的3~9(6.08±1.47)分,AOFAS评分为88~99(94.34±2.53)分、高于术前的59~81(71.30±6.7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2、-16.72,P值均<0.05)。依据AOFAS评分,本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 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效果较好,具有直视下精准复位、创伤小、对血供破坏小等优点,且避免了传统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一种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以一种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内收型4例,旋后外旋型9例,旋前外旋型5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内踝撕脱性骨折13例,用于固定外踝撕脱性骨折5例。术后进行随访,随访满1年者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行踝关节功能评定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2 ~ 27个月,骨折均I期愈合,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93.6分(80 ~ 100分)。1例内踝骨折患者和1例外踝骨折患者偶感内/外踝轻微刺痛,1例内踝骨折患者和1例外踝骨折患者感长距离行走后内/外踝轻微疼痛,行内固定取出术。结论 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有固定稳定、软组织友好的特点,可作为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固定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与踝关节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影响踝关节功能的预后因素。方法:对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以来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40例踝关节骨折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27例,旋后内收型3例,旋前外展型2例,旋前外旋型6例,垂直压缩型(pilon骨折)2例。采用保守治疗1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0例。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治疗结果。对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受伤至治疗时间、骨折类型等5个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0例术后均获平均15个月(6~20个月)随访。按AOFAS评分平均97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后踝关节功能的主要预后因素是骨折类型,应主要根据这个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距骨后突骨折病例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8~57岁,平均37.7岁;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扭伤3例;单纯距骨后突骨折11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4例,合并踝关节骨折2例,合并跟骨骨折2例。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微创手术。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足功能。 结果 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月,平均14.2月,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骨折移位、血管神经损伤、骨不愈等并发症出现。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38.8±12.4)分,术后(87.0±6.4)分,17例优,2例良;VAS评分:术前(4.8±1.2)分,术后(1.0±0.7)分。 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可提高手术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其中内踝骨折十分多见,对该类骨折的修复方式有多种,常用也是较为传统的为切开复位内固定,随着骨折修复的理念转变,目前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日趋流行,然而两种方式的疗效对比仍需大量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内踝骨折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纳入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单纯内踝骨折患者63例,根据修复方案分为两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9例,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34例。分别于入院时、修复后3个月按照Kofoed评分标准进行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定。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3-12个月。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9例中27例切口甲级愈合,2例切口乙级愈合;骨折解剖复位29例,复位不良0例。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34例中切口均甲级愈合,解剖复位均固定良好。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按照Kofoed评分,3个月随访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踝关节评分满意率为97%,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满意率为100%。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内踝骨折均有肯定的疗效,但经皮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创伤小,可减少感染率,有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