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 digital manikin,3D-DM)在内镜经鼻颞骨岩部解剖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0例(20侧)成人头部标本灌注后经CT扫描,将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出个体化3D-DM,运用“逆向骨窗形成”技术设计并模拟颞骨岩部骨窗形成。然后在3D-DM辅助下对颞骨岩部进行内镜解剖,对头部标本解剖与个体化3D-DM视野及相关测量进行比较。 结果 通过逆向骨窗形成技术可术前模拟颞骨岩部磨除,头部标本解剖与个体化3D-DM下视野高度一致,相关测量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个体化3D-DM为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颞骨岩部提供详尽解剖数据,可以术前模拟颞骨岩部磨除,提高术中颞骨岩部磨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该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具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观测成人的100例干燥整颅、20例颅底标本、15例尸头及36侧正常颅底CT资料;观测项目为与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有关的颞骨表面标志与岩部内重要结构的位置及其间距.结果:整颅及颅底内面各项测量结果左右侧比较U均<1.96,P均>0.05,颞骨内重要结构间及与表面标志间距离测量结果多数项目男女性间比较U均>1.96或>2.58,P<0.05或<0.01;颅中窝入路可以弓状隆起作标志寻认上骨半规管以确认内耳道,也可以岩大神经管裂孔为标志暴露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与迷路段确认内耳道底;磨除岩尖部骨质时可以颈动脉管后壁与内耳门内侧缘的连线作为界线.结论:颞骨表面标志点间距及颞骨岩部内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可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术中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颞骨岩部后骨板的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颞骨相关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进行颞骨解剖 ,观察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的发生情况 ,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颞骨岩部上嵴与面神经水平段之间夹角为 (4 .61± 1.99)°、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 (63 .0 7± 9.3 0 )°。气化程度高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距离相对较大 ,相对而言发生乙状窦前移的几率较小。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发生率为 17.5 %。结论 :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于颞骨岩部上嵴 ,气化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较大 ;当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时 ,乙状窦位置更靠前 ,更易出现高位颈静脉球。  相似文献   

4.
颞骨岩部在岩斜区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颞骨岩部及其周围结构按手术入路分别从前、外、后三个方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①磨除颞骨岩部尖 ,可以向下向外移动三叉神经 ;②外展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内限 ;③面神经分为 5段 :颅内段 (12 .3 2mm)、内耳道段(9 .18mm)、迷路段 (5 .14mm)、鼓室段 (11.82mm)、乳突段 (17.90mm) ;④颈静脉球高度变异较大 ;⑤颈内动脉岩部膝距耳蜗 2 .65mm ,其水平段平行于岩大神经 ;结论 :①岩大神经是从前方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 ;②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是从后外侧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 ,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 ,以暴露中岩斜区最佳。离断内淋巴囊 ,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 ,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 :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而以颅后窝为主的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6.
扩大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至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中窝硬膜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型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入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1)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2)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1)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2)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儿童颞骨岩部的解剖特点 ,以利于儿童岩部的手术。方法 :对 8例 5~ 7岁的儿童头颅颞骨进行了骨性标志、面神经的走行、半规管的相对位置的观察 ,同时对 6例成人头颅进行了比较性的观察 ,测量了有关数据。结果 :儿童颞骨气房发育较成人差 ;65 %儿童后半规管下脚平面神经垂直段的中点 ,水平半规管更向下倾斜 ;岩部的上下径、面神经垂直段较成人短 [(3 6.3± 2 .6) <(4 5 .1± 3 .2 ) ]mm、[(9.3± 1.2 ) <(13 .9± 2 .3 ) ]。结论 :儿童颞骨结构与成人有较大区别 ,乳突部气房形成与否对半规管的位置影响较大 ;儿童经岩部手术应考虑到这些区别。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人类学骨骼测量法,研究了100例成人颅底的颞骨岩部上缘,测量项目包括线测量与角测量等计14项。统计学分析表明,左、右侧颞骨岩部在岩尖部上缘长径、三叉抻经切迹长径、岩尖部前面/后面角、岩部上缘一矢状平面角以及上缘内侧端—Frankfurt平面距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侧别差异。此外,观察了蝶骨岩突、内耳门上结节和起始于三叉神经切迹内侧方的岩上沟等结构,显示岩部上缘的岩尖段,具有突出而多样化的形态特征。据研究所见,作者讨论了有关基础与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之间,为构造复杂的管腔。由于颞骨岩部的骨质致密、坚硬,且其形态和方位不规则,所以内耳骨迷路标本的制作在解剖学技术中难度较大。我们采用湿骨经脱钙后雕刻的方法,制作内耳骨迷路的标本。由于该标本不仅能显示内耳迷路在颞骨内的位置及其形态特征,而且方便美观,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用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病例组)与健侧颞骨(对照组)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直径、咽鼓管骨部长度、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及乳突气化程度(良好、差)等解剖参数。 结果 患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7.4 ± 8.1)°、(52.5 ± 3.8)°,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29±0.08)cm、(0.18±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07±0.15)cm,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17.1±5.4)%;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8.3±7.7)°、(53.1±4.3)°,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35±0.07)cm、(0.21±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17±0.17)cm,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20.9±14.3)%。患侧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咽鼓管骨部长度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37、3.09、-3.17,P<0.05)。患侧乳突气化较健侧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4,P<0.05)。患侧与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及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存在解剖变异。咽鼓管骨部小、乳突气化差及乳突窦入口狭窄与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  相似文献   

11.
颞骨的解剖学标本制作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颞骨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选用经防腐固定、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颅标本12具。分别经乳突及颅内颞骨岩部逐层解剖,经乳突后鼓室入路,行乳突切除,依次暴露鼓膜、听骨链、前庭阶和鼓阶。经颅内颞骨岩部逐步磨除颞骨骨质,暴露蜗螺旋管底圈、半规管及附近结构。结果通过本方法制作出了听骨链、鼓室、耳蜗底转及半规管标本。结论:通过以上方法制作的颞骨标本结构完整连续性好,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生的教学中该标本有助于认识与理解颞骨内复杂结构。  相似文献   

12.
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20个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标本上,对40侧颞骨岩部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间有恒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标志定位内剖结构,并提出了颞骨岩部水平段颈内动脉和耳蜗定位第三角,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内淋巴囊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60侧(左36,右24)正常成人的内淋巴囊,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内淋巴囊压迹处,大小约9.2×10.0mm;另外还注意了内淋巴囊与周围结构(特别是乙状)的毗邻关系,从而提出手术入路的新设想,供临床应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灵战  田耕  毕伏龙 《解剖学研究》2003,25(1):28-29,32
目的 为颞骨各骨管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探针及游标卡尺测量 3 2块成的中国人颞骨各骨管的有关数据。结果 咽鼓管骨部长 10 4 0mm ,鼓室口 4 4 6mm× 3 5 8mm ,峡部开口 2 3 1mm× 1 4 5mm ;岩大神经管长 13 93mm ;鼓膜张肌半管长 11 86mm ;颈动脉管垂直段高 7 5 1mm ,水平段长 15 79mm ;岩鳞裂长 7 2 5mm ,鳞鼓裂长 13 88mm ,岩鼓裂管长 5 68mm ,岩鼓裂管颅底开口距下颌窝中央 7 4 2mm。结论 经乳突咽鼓管骨部手术扩张管腔时应防止损伤其毗邻结构 ;颅中窝手术在分离颞骨岩部前面覆盖的硬脑膜时 ,注意不要损伤岩大神经和膝神经节 ;颞下颌关节的病变通过穿行岩鼓裂管的结构可能会影响中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前庭蜗器又称耳,按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是感受听觉和位觉刺激的感受器.耳的形态结构复杂,特别是内耳的结构,它主要埋于颞骨岩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同时颞骨岩部的骨质致密、坚硬且形态不规则,所以制作内耳骨迷路标本是解剖学技术中难度最大的[1].  相似文献   

16.
颈内动脉岩段和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测了25例(50侧)颈内动脉的岩段和海绵窦段。岩段可分为垂直部与水平部,两部移行处称岩段的膝。岩段垂直部无分支发出,水平部发出翼管动脉和骨膜支。另外指出了凿开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前壁,以暴露颈内动脉的外科途径。海绵窦段可分为后升部、水平部、前升部及后曲、前曲等部。海绵窦段的主要分支是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本文还报道了1例少见的残留性三叉动脉。  相似文献   

17.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15mm和 10mm范围内 ,视神经管影多见于CM基线上方 7~ 12mmCT扫描层面。结论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是观察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最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根据正常人颞骨高分辨率CT二维图像建立中耳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的方法。方法获得无中耳传音结构病变志愿者高分辨颞骨CT资料,使用Photoshop、Amira、HyperMesh及Abaqus软件根据二维CT图像建立中耳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结果建立了包含鼓膜、听骨链的中耳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模型几何尺寸在正常解剖数据范围内。结论探索出一种基于正常人颞骨高分辨率CT二维图像的中耳三维有限元实体建模方法,具有快捷、方便、廉价、无创性的优点,为进一步进行中耳声音传导机制有限元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颈内动脉岩内段是颈内动脉位于颞骨岩部颈动脉管中的一段,其毗邻关系复杂。深入研究颈内动脉岩内段的解剖学特征,有助于耳显微外科和侧颅底外科的发展。本文就近几年来颈内动脉岩内段的显微解剖、影像解剖和手术解剖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5mm、7.95mm;至弓状隆起最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颞骨岩部结构是定位内耳道的重要标志。内耳道手术应避免损伤上半规管、耳蜗等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