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改进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4月手术治疗的2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改进,采用半椎板切除、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以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并发脑脊液漏1例,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无逆行颅内感染发生。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移位。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VAS评分、ODI均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复查中立位侧位X线检查提示:腰椎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1年按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疗效,优21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式多样,需要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选择手术方案。对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改进,采用腰后路半椎板切除、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以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10月,采用Wiltse入路行椎板开窗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2~65岁,平均46.9岁;治疗节段L4/56例,L5/S18例。以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估术后疗效。同时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作为影像学研究指标。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前VAS评分(6.7±0.9),末次随访为(2.1±0.7);术前ODI评分(51.4±9.6),术后末次随访为(11.1±4.1);术后VAS、ODI评分明显改善,术前与末次随访的VAS、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1±2.4)°,术后末次随访时为(5.1±1.2)°,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Wiltse入路行椎板切除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接受OLIF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疗效。患者采用斜前方入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椎间隙恢复高度、椎间融合时间等,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 结果 32例患者中,单节段患者25例,两节段5例,腰椎退行性变术后邻椎病2例。所有患者获得1~2年(平均1年)的随访。患者椎间隙恢复高度、腰椎前度角度、侧弯纠正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时间为(3.2±1.3)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5±2.8)分下降至(2.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由术前(48.7±19.7)%下降至(15.2±9.6)%,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小、并发症少,对骨质疏松患者和邻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18年02月应用小切口单节段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32例病例资料, L4/5 11例,L3/4 15例,L2/3 6例。采用术前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角,活动度评估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46±15) min;术中出血量(65±38) ml。VAS评分、0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背侧和腹侧高度增加3.8 mm和4.4 mm,融合节段前凸角为12.4°,节段活动度为2.15°和2.35 mm。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在随访过程中得到完全缓解。 结论 对于退行性腰椎不稳,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固定作为一种微创脊柱融合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Ⅰ期后路经肋横突切除入路摘除胸椎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2006.8-2011.10间收治的20例胸椎哑铃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一后路Ⅰ期手术切除肿瘤。JOA评价神经功能,X线评估内固定和融合结果,MRI检查肿瘤切除彻底性和是否复发。 结果 肿瘤均完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63min(152~420 min), 出血量480 ml (125~1770 ml )。Schwann细胞瘤9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2;其中硬膜外12例、髓外硬膜下8例。随访末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JOA恢复率72.9%;VAS评分由术前8.3±0.67改善为随访末期2.3±0.19;并发症包括胸膜破裂2例,肺不张和胸腔内脑脊液漏各1例。 结论 单一后方肋横突、椎板切除入路可以完整切除胸椎哑铃型肿瘤,适用于肿瘤与大血管、胸腔脏器粘连较轻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I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 结果 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Ⅰ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_(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Ⅰ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_(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_(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结果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Ⅰ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治疗可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置入、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后路全椎板减压等方法。但采取何种方式治疗中是否需行椎间融合器植入内固定目前还没有定论。目的:评价以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植入固定并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移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随访24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患者疗效,放射学检查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手术节段椎体稳定性。结果与结论: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临床优良率为90%;40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8%,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术后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但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发生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果提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脊髓造影CT(CTM)扫描在诊断与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7月, 68例明确诊断后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前均行CTM明确责任节段。应用VAS、JOA及ODI评分对疗效进行随访评价。  结果 68例患者,CTM明确单侧单节段、双侧单节段责任节段数多于MRI检查(P<0.01);双侧双节段、单侧3节段及以上、双侧3节段及以上责任节段数少于MRI检查(P<0.01)。至2013年3月,63例获得随访,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腰部、下肢VAS与ODI均较术前降低(P <0.01),JOA均升高(P <0.01),末次随访总有效率96.83%。  结论 CTM结合责任节段有限减压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能达到有效精准减压,使手术的创伤及手术对患者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分析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侧MIS-TLIF(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联合对侧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治疗单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0例,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侧MIS-TLIF联合对侧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X线暴露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功能评分;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根据Bridwell法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0人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1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5 mL;平均X线暴露次数26.6次。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6.7%。按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本组融合率为100%,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8.6个月。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单侧MIS-TLIF联合对侧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等优点,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骨科2018年9月~2019年9月椎间孔镜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3例,分为导航组(27例)和常规组(36例)。记录两组人口学特征及手术相关指标,采用VAS、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人口学和术前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穿刺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减少透视次数、穿刺和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中辐射暴露,提升穿刺定位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将L4/5节段Coflex植入内固定与单节段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比较,比较Coflex等非融合理念用于中年患者的优势。 方法 随访2008年5月-2010年5月间在我科行L4/5单节段Coflex植入术与L4/5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年龄限制在40~60岁。其中Colfex组患者48例,融合组患者52例。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记录术前术后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值(JOA)、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值。在术前及术后的站立侧位片上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在过伸过屈动力位片上测量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ODI及VAS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flex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小于融合组。Coflex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较轻。Coflex组患者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与术前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组患者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较角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40~60岁的中年患者,单节段Coflex与融合术均能取得满意的术后疗效,但Coflex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且能有效的保护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DLSS患者10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n=51,行OLIF),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组(n=52,行PLIF)。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疗效与围手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脊髓功能、腰腿疼痛(VAS)、腰椎功能(JOA)。 结果 OLIF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年疗效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水平低于PLIF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6个月、1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JOA评分高于PLIF组,潜伏期、腰腿疼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 结论 OLIF治疗DLSS效果显著,创伤更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5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7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情况( ODI)及X 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变化。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0 min,术中出血量100 ml,术后住院时间4 d,术后未发现假体移位、棘突骨折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3 个月及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情况( ODI)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周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为腰椎管狭窄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重度腰椎滑脱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36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滑脱复位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滑脱复位后再次探查、减压神经根。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年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时间(96±22)min,出血量(152±68)ml,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度腰椎滑脱患者行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可以充分解除神经压迫,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度腰椎滑脱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36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滑脱复位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滑脱复位后再次探查、减压神经根。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年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时间(96±22)min,出血量(152±68)ml,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度腰椎滑脱患者行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可以充分解除神经压迫,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 Schizas形态学B、C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Schizas形态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Schizas形态学分型为B、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43~74岁。Schizas形态学B型39例,其中保守治疗20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9例(手术组);C型23例,其中保守治疗13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0例(手术组)。B、C型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比较B、C型患者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前及末次随访ODI、JOA评分、VAS及治疗期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9~1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Schizas B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保守组及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ODI分别为10.88%±2.84%和11.44%±2.80%,JOA评分分别为(22.41±2.26)分和(22.36±2.25)分,VAS分别为(0.84±0.52)分和(0.93±0.4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22、0.065、-0.646,P值均>0.05),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30、-5.339,P值均<0.01)。Schizas 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腰椎ODI分别为16.72%±4.04%和10.10%±1.63%,JOA评分分别为(17.92±2.43)分和(22.75±2.99)分,VAS分别为(1.60±0.82)分和(0.70±0.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56、-4.271、3.713,P值均<0.01),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3, P>0.05),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32, P<0.01)。结论 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MRI Schizas形态学分型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选择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Laminectomy is generally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removal of spinal tumors. However, it has been shown that laminectomy may cause instability due to damage of posterior elements of the spinal column, which may induce subsequent kyphosis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o reduce the risk of deformity and spinal instability after laminectomy, hemilaminectomy has been used. However, the medium to long-term effects of hemilaminectomy on spinal sagittal alignment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present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cluding spinal sagittal alignment of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cord tumors treated by surgical excision using hemilaminectomy.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 hemilaminectomy operations at our institute for extramedullary or extradural spinal cord tumors in 19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retrospectively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85 months (range, 40-131 months). Neurological condi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improvement ratio of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JOA score) for cervical, thoracic myelopathy, or back pain, and sagittal alignment by sagittal Cobb angle of the hemilaminectomied area.

Results

The mean improvement ratio of neurological results was 56.7% in the cervical spine (p < 0.01, n = 10), 26.3% in the thoracic spine (not significant, n = 5), and 48.6% in the lumbar spine (NS, n = 5). The sagittal Cobb angle was 4.3 ± 18.0° in the preoperative period and 5.4 ± 17.6° at the latest follow-up, indicating no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Conclusion

Hemilaminectomy is useful for extramedullary or extradural spinal cord tumors in providing fair neurological status and restoration of spinal sagittal alignment in medium to long-term follow-u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距骨后突骨折病例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8~57岁,平均37.7岁;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扭伤3例;单纯距骨后突骨折11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4例,合并踝关节骨折2例,合并跟骨骨折2例。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微创手术。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足功能。 结果 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月,平均14.2月,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骨折移位、血管神经损伤、骨不愈等并发症出现。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38.8±12.4)分,术后(87.0±6.4)分,17例优,2例良;VAS评分:术前(4.8±1.2)分,术后(1.0±0.7)分。 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可提高手术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