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铁磁性药物微球的定位栓塞及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已研制成一种直径为20~100μm的铁磁性药物微球制剂(含铁量22.4%),在特制外加强磁场引导下对某些脏器肿瘤有微血管栓塞定位及缓释药物的双重作用,既可提高欲治疗部位药物浓度,增强化疗效果,又使全身用药量大为降低,从而减轻药物副作用。该制剂经临床初步试用,证明是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本文分析了血流中磁性药物微球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定位栓塞的力学条件,并经体外物理模拟实验和动物栓塞实验得到初步验证,为磁性药物微球制剂的靶向栓塞施药治疗应用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然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所以提高药物的肿瘤选择性,减少其在非靶向部位的聚集是提高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关键。减少药物对非靶向部位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并减少给药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这种治疗方法即被称为肿瘤靶向治疗。现今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了解加深,肿瘤靶向治疗已开始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应用靶向治疗肿瘤的效果取决于靶向药物自身的特性和肿瘤是否存在靶向药物作用的相应分子靶点及其改变,因此,药物病理学应运而生。在靶向治疗的新模式中,病理医师不仅要做出疾病的诊断,提供肿瘤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肿瘤中的作用复杂多样,它结合不同的受体发挥不同生物学功能。其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end products,RAGE)定位于细胞膜,与释放至胞外的HMGB1相结合。已知HMGB1/RAGE轴在肿瘤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肿瘤的发展及其耐药强弱与炎症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HMGB1/RAGE轴在胰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炎症中起到促炎促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总结了针对肿瘤炎症中HMGB1/RAGE轴的治疗药物罂粟碱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探究肿瘤炎症中分子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为针对HMGB1/RAGE轴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顺磁纳米铁核素的研制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可定位治疗肿瘤的药物—顺磁放射性纳米铁核素。方法 :采用羰基法制备纳米铁 ,然后通过脉冲中子反应堆辐照纳米铁获得顺磁纳米铁核素。结果 :放射性核素———纳米铁的平均粒径<10 0nm ,具有超顺磁性、放射性活度和较好的磁导向功能 ,可有效定位于靶区。结论 :该研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法和材料 ,即顺磁纳米铁核素定位治疗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介绍毛细管内磁性微粒(Fe2O3)的磁场定位实验,对磁性颗粒在毛细血管内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到了磁靶向药物的磁场定位条件。分析了药物载体直径及所包覆药物层厚度对定位所需最小磁场梯度的影响,以通电螺线管磁场为例探讨了病变部位离体表不同深度时定位治疗的方法,结果可供磁性载体设计和磁靶向药物定位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双弹头免疫导向治疗药物^131I-抗AFP McAb MMC进行荷人原发性肝癌裸鼠的体内放射免疫显像及放射免疫治疗研究。药物经腹腔给予后,第3d即选择性的定位于肿瘤;第13d抑瘤率高达81.5%,远高于单纯^131I-抗AFP McAb组和MMC组,提示该药物对人原发性肝癌细胞的亲和力好、杀伤力强,为其进入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605-605
近半个世纪以来,肿瘤的化学治疗取得了更大进展。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了解更多,从而为肿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即肿瘤靶向治疗。在靶向治疗的新模式中,病理医师不仅要作出疾病的诊断,提供肿瘤的预后指标,而且还要检测肿瘤中是否存在靶向药物相应的分子靶点,以作为临床医师实施靶向药物治疗的依据。由此,更突显出在靶向治疗中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合作之重要性。为顺应肿瘤治疗的新趋势,推广药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应用,使广大病理工作者熟悉各种试剂的特性、组织的正确固定和处理以及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掌握检测结果的判断标准和意义,由《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诊断病理暨肿瘤治疗相关的病理指标检测学术研讨会定于2006年10月20—25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  相似文献   

9.
自1985年Smith GP首次建立了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display),近十几年来,该技术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在肿瘤、病毒性疾病和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抗原决定簇的定位、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药物筛选、疫苗研制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研究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9):528-528
近半个世纪以来,肿瘤的化学治疗取得了更大进展。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了解更多,从而为肿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即肿瘤靶向治疗。在靶向治疗的新模式中,病理医师不仅要作出疾病的诊断,提供肿瘤的预后指标,而且还要检测肿瘤中是否存在靶向药物相应的分子靶点,以作为临床医师实施靶向药物治疗的依据。由此,更突显出在靶向治疗中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合作之重要性。为顺应肿瘤治疗的新趋势,推广药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应用,使广大病理工作者熟悉各种试剂的特性、组织的正确固定和处理以及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掌握检测结果的判断标准和意义,由《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诊断病理暨肿瘤治疗相关的病理指标检测学术研讨会定于2006年10月20-25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电穿孔结合化学药物进行肿瘤治疗的电化学疗法。电穿孔由于能使细胞膜出现瞬时微孔,从而能大大提高癌细胞对药物的吸收率、促进了药物等大分子进入细胞。这里利用电穿孔现象结合抗癌药物治疗昆明小鼠身上的S-180肉瘤,从实验数据可看出,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癌症治疗新技术具有易于控制、便于操作等优点,特别适用浅表肿瘤的治疗,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电穿孔结合化学药物进行肿瘤治疗的电化学疗法。电穿孔由于能使细胞膜出现瞬时微孔,从而能大大提高癌细胞对药物的吸收率、促进了药物等大分子进入细胞。这里利用电穿孔现象结合抗癌药物治疗昆明小鼠身上的S-180肉瘤,从实验数据可看出,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癌症治疗新技术具有易于控制、便于操作等优点,特别适用浅表肿瘤的治疗,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耐药基因相关蛋白表达与淋巴瘤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化疗药物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耐受,是大多数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今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肿瘤对化疗的耐药性可分为先天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根据耐药谱又可分为原药耐药和多药耐药。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在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球形实体肿瘤中生理参数对药物输运的影响,以及探讨有较好效果的药物注射方式。方法 设肿瘤中毛细血管网成球对称分布,肿瘤中的毛细血管表面积和肿瘤体积之比为半径的函数。肿瘤间质为多孔介质,化学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肿瘤间质,在肿瘤间质中输运满足扩散方程。肿瘤外正常组织富含血管和淋巴,药物能被淋巴管吸收,药物输运采用改进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用肿瘤中各部位药物浓度维持在最小药物浓度MEC水平以上的时间曲线面积(AUC)来衡量药物的效果。结果 增大肿瘤间质中毛细血管对药物的通透性P,提高药物在肿瘤间质的扩散系数D,AUC的值均增大。在给出的六种给药方式中,分时段连续滴注和等时间间隔一次性注射的给药方式,它们的AUC值最大。结论 增大肿瘤间质中毛细血管对药物的通透性,提高药物在肿瘤间质的扩散系数,以及采用分时段连续滴注和等时间间隔一次性注射的给药方式,有利于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双弹头免疫导向治疗药物131I-抗AFPMcAbMMC进行荷人原发性肝癌棵鼠的体内放射免疫显像(RII)及放射免疫治疗(RIT)研究。药物经腹腔给予后,第3d即能选择性的定位于肿瘤;第13d抑瘤率高达81.5%,远高于单纯131I-抗AFPMcAb组和MMC组(分别为29.6%和11.1%),提示该药物对人原发性肝癌细胞的亲和力好、杀伤力强,为其进入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单独应用化学药物存在肿瘤靶向能力差、副作用严重、容易导致肿瘤耐药等弊端。免疫治疗是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机体正常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治疗方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免疫治疗中的一类常规药物,以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抑制剂为代表。研究者发现通过阻断CLTA-4或PD-1与化疗药物联用,不仅能发挥化疗药物对肿瘤的细胞毒作用,还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弥补化学治疗抑制机体免疫的弊端、促进并维持记忆T细胞增殖等一系列促进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方式提高抗肿瘤效果。本文对联合治疗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模式,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疾病的药物治疗,尤其是肿瘤化疗中的毒副作用始终伴随着药物疗效同时存在,人们一直设想建立一种方法,把药物导向和定位于某个特殊需要的靶器官或靶组织,使药物按人们的目的在体内分布,以达到最大疗效而避免发生周身的毒副作用,近年来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使这种设想可能成为现实。过去几  相似文献   

18.
靶向治疗和靶向药物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措施。日前在亚特兰大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又有多个靶向药物的研究成果在大会上公布,表明了人类攻克癌症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9.
由于恶性肿瘤内部存在生理屏障,药物很难到达肿瘤核心区,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小分子药物的两步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一问题。本文对于球形和扁球肿瘤,采用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的双重介质分布参数模型,对双功能抗体BFA(Bifunctionalantibodies)-半抗原(Hapten)和与酶结合的抗体ECA(Enzyme-conjugatedantibodies)-前药物(Prodrug)两套系统进行了两步法的药物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两步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下改善肿瘤中心区药物灌注不良的状况。本文详细分析了注射方式与剂量、注射时间的影响,以及肿瘤内药物浓度分布对药物动力参数、化学反应常数等的敏感性,并对比了BFA系统和ECA系统的异同。此外,还对比了扁球肿瘤中的压力分布和药物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两步法诊断和治疗肿瘤的医疗建议  相似文献   

20.
激光诱发肿瘤荧光图像定位方法是利用光敏剂在癌组织中的选择聚集性和受激发射荧光特性,通过实时检测荧光图像,可较为准确地识别恶变肿瘤组织的范围,能在肿瘤手术过程中对肿瘤图像进行实时显示,有效减小手术或其它治疗对患者重要器官的损伤;此外,在早期诊断癌症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可以引导组织活检,并为X射线检查提供辅助信息,对早期癌变组织进行诊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