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寄生虫结构和生活史的复杂性,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是多种多样的。现已发现免疫球蛋白(包括 IgE),细胞免疫,补体和非特异的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等)均可能参与了宿主的保护性免疫。宿主对各种不同的寄生虫的免疫表现有差异,为叙述清楚起见,分为线虫、吸虫、绦虫和原虫四类分别综述。  相似文献   

2.
叶巢外睾吸虫在天然贝类宿主体内发育及生活史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叶巢外睾吸虫 ( Exorchis ovariolobularis)幼虫期人工感染图氏窄口螺 ( Stenothyratoucheana) ,在其体中发育的全过程。从实验螺获得的本吸虫成熟尾蚴 ,在实验室内经实验小鱼获得囊蚴。用囊蚴感染阴性鲶鱼 ( Parasilurusasotus) ,获得本吸虫的童虫和成虫。由此证明图氏窄口螺是本吸虫的适宜的贝类宿主。叶巢外睾吸虫是寄生在闽江下游的鲶鱼肠道 ,闽江两岸河畔有大量图氏窄口螺孳生栖息 ,但没有钉螺。已故唐仲璋教授早年在福州闽江已发现鲶鱼肠中的外睾吸虫成虫及在图氏窄口螺体中的本吸虫尾蚴 ,绘有草图 ,并推测该尾蚴可能是外睾吸虫的幼虫期。本文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断。证明图氏窄口螺是福建闽江鲶鱼的叶巢外睾吸虫的天然贝类宿主。该地区本吸虫天然流行的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广州管圆线虫在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螺体内的发育情况及对BALB/c小鼠和昆明鼠的毒力,寻找适宜的实验室易感宿主。方法连续7d分别用感染大鼠的粪便喂食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1个月后解剖感染螺,观察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发育情况及虫数;从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分离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L3)分别感染昆明鼠;而感染BALB/c小鼠的Ⅲ期幼虫来自于褐云玛瑙螺。通过观察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体重变化、mmp-9活性、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脑内虫体数及脑脊液总蛋白含量等指标评价不同来源幼虫对不同小鼠的致病力。结果广州管圆线虫在褐云玛瑙螺及福寿螺中的发育无显著性差异.但褐云玛瑙螺感染的幼虫数量高于福寿螺。BALB/c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其死亡率、mmp-9活性、脑内虫体数及脑脊液总蛋白含量等明显高于昆明小鼠,其体重减轻、病理变化也更明显。用不同螺来源的Ⅲ期幼虫感染的小鼠其mmp-9活性、脑内虫体数、脑脊液总蛋白含量、体重减轻及脑组织病变程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BALB/c小鼠、褐云玛瑙螺与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BALB/c小鼠是较好的实验室易感宿主,褐云玛瑙螺与福寿螺来源的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小鼠的毒力无差异,从环保角度考虑褐云玛瑙螺更适合于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春市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方法在阳春当地采集野生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在实验室用人工胃液消化法检查其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并记数。用检获的幼虫感染实验小鼠。结果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50只,福寿螺465只,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7,71%和0.86%;感染度分别为1~312和1~4。从上述感染的实验小鼠中检获到广州管圆线虫第4期幼虫,且其血清特异性IgM均为阳性。结论阳春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该虫中间宿主以褐云玛瑙螺感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对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国圆田螺三种食用淡水螺的感染性。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感染三种螺,2、4、8、12及24 h后,随机抽样各20只,分别饲养于置有滤水器、水温(24±1)℃的玻璃缸内,记录感染2周内各组螺死亡数。第15天开始解剖,记录螺软体重量和感染虫数。同时设不感染螺对照组。结果三种螺感染后均有死亡,第5天死亡数达高峰。三种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与螺的种类及感染时间均无相关性;虫负荷与密度,福寿螺感染8、12及24 h均显著高于感染2h(P均〈0.05),褐云玛瑙螺,感染24 h的均显著高于感染2、4、8及12 h的(P均〈0.05),中国圆田螺,感染2、4、8、12及24 h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5)。褐云玛瑙螺感染8、12及24 h的虫负荷均显著高于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P均〈0.05)。结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并有较高的相容性,其中褐云玛瑙螺的相容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牧场检获感染有斜睾总科吸虫幼虫期及其和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两种吸虫幼虫期双重感染的萝卜螺,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斜睾总科剑尾型尾蚴体壁皮层下及腹吸盘前各含有分泌酸性粘液及含糖类物质的单细胞腺体,在尾蚴成熟过程中,腹吸盘前标准阿新蓝阳性腺体分泌物逐渐排向体表最外层,体周皮层下分泌PAS反应阳性物质在其下形成不连续的一层。对保护尾蚴免受损伤,适应外界不良环境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两种吸虫幼虫期双重感染的萝卜螺中,剑尾型尾蚴处于成熟前期,东毕吸虫则完全发育成熟,双重感染时寄生部位和各自单独感染一致,两种吸虫幼虫期在消化腺中各自成簇,呈镶嵌型分布,也存在迭加,但在不同的小区域内分布密度有所不同。双重感染的螺,其消化腺受到严重破坏,生殖腺几近消失,表明两种吸虫双重感染主要表现为对螺宿主提供有限空间和营养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省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中间宿主螺类。方法野外调查采集贝类标本,分类鉴定,寄生虫检测。结果发现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中间宿主螺类共12种。结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在云南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建瓯市并殖吸虫及媒介宿主的种类与感染情况。方法在调查点捕捉各种螺类与蟹类,检查其所携带的并殖吸虫并计算感染率。结果发现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螺类有放逸短沟蜷、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其感染率分别为0、0.15%、0.42%与0.15%。充当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溪蟹有福建华溪蟹、福建马来溪蟹、角肢南海溪蟹,其感染率分别为46.60%、14.29%与12.50%。并殖吸虫虫种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泡囊狸殖吸虫3种。其中,泡囊狸殖吸虫为新发现虫种。结论建瓯市并殖吸虫及媒介宿主物种资源丰富,为全省开展并殖吸虫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提供了病原线索。  相似文献   

9.
叶巢外睾吸虫幼虫期在湖北钉螺体内的发育及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叶巢外睾吸虫(ExorchisovariolobularisCao,1990)是寄生在福建闽江口的鲶鱼(Parasilurusasotus)的肠道中。在闽江两岸的图氏窄口螺(StenothyratoucheanaHeude)虽曾见到此类吸虫的幼虫期,但其生活史未经研究。本文报告在实验室内用湖北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作为实验贝类宿主所进行的感染试验,并观察了本吸虫的全程生活史各阶段发育的情况。此类吸虫毛蚴到贝类宿主体内只经过一代胞蚴,一代雷蚴和尾蚴的发育,而后期尾蚴在作为第二中间宿主的小鱼体中发育形成囊蚴。全程生活史从秋天到翌年初夏历时需半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清远市广州管圆线虫宿主的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不同地理位置,选佛冈、连州和清新3个县进行调查,调查当地鼠类及螺类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结果共检查鼠类387只,感染率9.56%,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总计139条,平均感染度为3.76条/只;共检查福寿螺223只,感染率为2.69%,平均感染度为241.17条/螺;检查褐云玛瑙螺102只,感染率为2.94%,平均感染度为1条/螺。结论清远市鼠类和螺类中普遍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说明清远地区为广州管圆线虫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1.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诠释是理解寄生虫成功寄生及防控寄生虫病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类固醇激素相关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类固醇激素水平的相互作用关系,寄生虫自身类固醇激素的产生,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类固醇激素相互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惠州市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惠州市梁化镇进行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共检查1011人,其中520人阳性,感染率为51.43%。查出寄生虫30种,包括线虫11种、棘头虫1种、吸虫5种、绦虫1种、原虫127种。其中念珠棘头虫、比翼线虫和巨片形吸虫属省内首次报道。寄生虫分布及流行因素分析表明,寄生虫感染与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经济状况、卫生条件等自然、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并对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罗定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山丘区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及宿主种类,为制定广东山丘区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种螺类均采用匀浆法把螺肉打碎,置室温下自然沉淀,取沉渣图片镜检。结果在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和石螺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阳性率分别为13.21%(14/106)、2.00%(2/100)和1.43%(1/70);10只中华圆田螺未发现阳性。结论山丘区的罗定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和石螺均可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省金湖县广州管圆线虫传播宿主分布情况和感染状况,为制定广州管圆线虫病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金湖县前锋镇为纵向监测点,对监测点的野外现场、螺类养殖场、餐饮场所、自由市场等4类场所进行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调查。解剖鼠类心、肺,检查心血管中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采用"肺检查法"结合"酶消化法"或"匀浆法"检测螺类及蛞蝓、蜗牛。利用统一问卷调查当地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生食肉情况。结果 2009-2013年调查野外现场15个,餐饮场所21家,螺类养殖场3家,农牧市场9家。捕获褐家鼠11只,黑线姬鼠38只,抓获铜锈环棱螺560个,中华圆田螺101个,蛞蝓494条,蜗牛468个,经解剖和检验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和幼虫。当地市场上有出售大田螺等现象,居民有吃田螺、青蛙、蟹等习俗。调查目标人群326人,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32.82%。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当地居民(χ2=17.83,P〈0.01)和农牧市场人员(χ2=9.9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4%的人群曾经有生食或半生食鱼、虾史,各人群间生食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5,P〉0.05)。结论金湖县虽为广州管圆线虫病非流行区,但仍应加强宣传教育,注意饮食卫生,以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武鸣县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本单位历年人群粪便检查等疫情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和分析。粪便检查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法和醚醛法。结果 1990-1995年查出肠道寄生虫13种,感染率为61.93%,其中线虫感染率为42.37%,吸虫感染率为28.38%。1996-2000年线虫感染率下降至20.32%,吸虫感染率上升至32.12%。2001-2008年查出7种虫种,线虫感染率降至4.81%,吸虫感染率上升至44.00%。结论肠道寄生虫感染虫种大幅下降,部分线虫、原虫感染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肝吸虫感染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主要感染虫种,应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对佛山市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填补佛山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于2006年9月~2007年7月对佛山市5区(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15个点褐云玛瑙螺进行采样收集,采用匀浆法取渣镜检广州管圆线虫Ⅲ期线虫幼虫,计算感染率并与省内深圳、江门、湛江市廉江、肇庆、罗定、阳春和茂名等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佛山市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总的感染率为40.75%,其中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的感染率分别为25.68%、19.05%、43.48%、52.75%和48.67%.结果表明,佛山市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五区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中三水区最高,顺德区最低.广东省内佛山市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高仅次于江门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小白鼠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以及寄生关系。方法采用解剖法取小白鼠肠道内容物于光镜下检测。结果共检出肠道寄生虫4种:微小膜壳绦虫、管状线虫、四翼无刺线虫和鼠贾弟鞭毛虫,并且以混合感染为主。结论贾弟鞭毛虫与其它3种寄生虫之间共生;微小膜壳绦虫与管状线虫之间竞争;微小膜壳绦虫与四翼无刺线虫之间竞争;管状线虫与四翼无刺线虫之间共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近年广州市人群华支睾吸虫及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监测方案,2006-2010年对全市12个区、县级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进行人群调查,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虫卵。结果共粪检11477人,总感染率为9.1%,其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7.46%。2009年人群的感染率为24.39%。地区分布中番禺区总感染率最高为34.48%,其次为南沙区和黄埔区;增城、南沙等农村土源性线虫仍有一定的感染率,各区县之间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较明显,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降低人群寄生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捕捉广州大学城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检查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第Ⅲ期幼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大学城10所高校生活区和教学区褐云玛瑙螺,人工消化酶消化分离第Ⅲ期幼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与广州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个校园内未捕捉到褐云玛瑙螺外,其他8所高校均发现有褐云玛瑙螺;广州大学城广州管圆线虫总体感染率为11.8%(76/642),平均感染度为872条/螺,阳性螺中最高15725条,最低17条;中山大学校园内感染率和感染度比其他校园高,分别为22.0%(56/255),1007条/螺。结论广州大学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低于广州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20.
感染症建立在具有IgE产生系统的宿主和具有抗原性的寄生物两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寄生性蠕虫(线虫、吸虫、绦虫)、真菌能产生大量IgE,而寄生性原虫、细菌、病毒等一般不能产生IgE.这里仅介绍寄生虫感染症和IgE的关系.蠕虫感染感染蠕虫的宿主血中IgE值升高及嗜酸细胞增多是其特征.通常呈现高IgE血症和嗜酸白细胞增多症的病例,当否定是花粉症和特应性皮炎等Ⅰ型变态反应疾病时,可疑诊为蠕虫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