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缺血性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疾病之一。血管重建 (即血管新生、血管生成及动脉生成 )是机体在血管闭塞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性代偿反应。以改善缺血为目的 ,应用促血管因子、基因治疗和血管祖细胞补充治疗已成为当前缺血性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蛋白激酶C在某些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激酶C(PKC)是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血管平滑肌收缩和死亡等的信号转导均起重要作用.已发现PKC对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PKC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发生机制,而且可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肢体缺血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备受关注的新方法。内皮祖细胞( EPCs)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新生血管生成。研究证实, 体内移植EPCs可以促进缺血后组织内的血管新生, 为缺血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由于不健康饮食习惯及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动脉缺血引发的脑部、心脏和外周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引起了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血管搭桥手术、腔内介入和药物治疗。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血病症,却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术后再闭塞以致需要二次手术、介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机械性能不足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够稳定持久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究更加有效的方法来促进缺血组织血管化,最大程度恢复组织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5.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下肢外周血管疾病在内的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挤压疗法的出现对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许多研究成果的证实。挤压疗法是一类通过挤压装置实现的无创物理疗法,典型的挤压治疗装置有:用于治疗多种缺血性疾病的体外反搏装置、用于治疗多种下肢外周血管疾病的间歇气动加压装置、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等的逐级加压袜等。总结这几种典型的挤压疗法及其在心脑血管病和下肢外周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并对其优势与局限性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开展生物力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管新生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Vasohibin是新近发现的调节血管生成的内皮源性负反馈调节因子,对抑制血管生成起重要作用。Vasohibin因参与肿瘤﹑视网膜疾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血管新生异常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备受关注,相关研究可望为探索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发现,在成年机体的骨髓及外周血中均能找到内皮祖细胞,其在成体病理条件下对血管再生与新生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脑梗死发生后,在缺血部位存在着新血管形成,而此过程同样存在着内皮祖细胞的参与,内皮祖细胞的增加以及最大程度参与到新血管组织中,这些很可能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一条重要途径。 目的:以文献资料分析法探讨分析内皮祖细胞的特性和作用,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方法:检索SCI数据库、CNKI数据库2002至2011年有关内皮祖细胞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前体细胞(precursor cell);脑卒中(stroke);脑缺血(brain ischemia, cerebral ischemia);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Iar disease)”,以文字和图表形式进行结果的统计和计量分析,描述其分布特征。 结果与结论:内皮祖细胞是成年个体骨髓中的前体细胞,能迁移至外周血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潜能,并参与血管内皮修复、缺血器官的新血管形成。根据内皮祖细胞的生物特性与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能防治脑动脉粥样硬化,参与脑缺血后血管再生,预测评估脑缺血病情,以及对脑出血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自由基与微循环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近年来研究表明,自由基含量增多可造成组织细胞严重损伤,并与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性疾病如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疾病、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器官移植等有关。而微循环障碍在上述疾病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探讨自由基与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肢体缺血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备受关注的新方法。内皮祖细胞(EPCs)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新生血管生成。研究证实,体内移植EPCs可以促进缺血后组织内的血管新生,为缺血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脑缺血发生后,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及坏死,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尽快恢复缺血区血供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研究显示脑缺血后缺血区域有代偿性血管新生现象,它们对于增加脑缺血区血液灌注量和限制缺血半影区面积的扩散具有积极作用[1],揭示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有助于为临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Notch信号通路在胚胎期血管发育和肿瘤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2],但它是否参与调控成体脑缺血后缺血  相似文献   

11.
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归巢和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在某些生理、病理状态下可随血流至相应组织 ,分化为内皮细胞 ,并进一步形成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发育的血管发生 ,而且在成人机体的血管新生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动员、归巢及分化机制将为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创伤修复及抑制肿瘤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体生命活动的不断延续,往往伴随着生物电现象的产生,一旦这种电生理环境发生改变,机体易于陷入疾病状态。那么基于这种电生理环境的改变以及电刺激技术的发展,借助电刺激技术改变疾病状态。从而修复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手段得到大量研究者的证实。血管新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演变的过程。多种病变情况下如创伤愈合、组织再生修复和肿瘤生长、转移均牵涉到血管的新生,同时也伴随着生物电现象的变化。就近年来电刺激技术作用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在机体肺部防御和先天性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SP-D参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多种肺部疾病的生物标记.同时,表明SP-D可能成为治疗肺部炎症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细胞凋亡发生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许多肝脏疾病与caspase家族有着密切联系,如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肿瘤等。现将细胞凋亡中caspase家族在肝脏疾病中的最新研究结果及其地位做了简单综述,希望由此了解肝细胞凋亡的内在机制并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唾液SIgA、溶菌酶含量与小儿呼吸道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它与各种病原微生物,变应原及其它有害物质的侵入直接有关。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机体的各项免疫功能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粘膜局部免疫对呼吸道疾病的病因,发生机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最近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并确认Phactr1是一个与多种血管疾病相关的风险基因。但是,Phactr1如何调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hactr1编码了一种能与肌动蛋白和蛋白磷酸酶1结合的蛋白,可以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管形成,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化。本文围绕Phactr1与多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Phactr1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阐述Phactr1在多血管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和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17.
分形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描述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的图像。研究发现,机体内大脑皮层表面、视网膜血管网络、心血管、肿瘤血管网络及轮廓和骨小梁等都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理论参数可以反映机体内一些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因素的变化。对临床疾病分形理论的研究,有助于疾病初期的诊断和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此外,研究证实仿生分形表面可以改善体外培养细胞的三维立体结构。因此,对现有仿生分形表面的制备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分形理论在医学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回顾总结颇具意义。本文结合课题组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对分形及其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在 冠心病自然病程中 ,心肌能够靠部分代偿性血管再生 ,逐渐建立起自身的侧枝循环 ,适应或抵御心肌局部缺血缺氧。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侧枝血管的形成 ,是由于局部组织释放的内源性促血管生长因子所引起的[1] 。这一事实启发国外学者试图通过“治疗性血管再生”消除或减轻缺血状态。“治疗性血管再生”就是人为地增加心肌局部促血管生长因子的浓度以刺激心肌缺血区小血管生长和侧枝循环形成 ,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 ,即心肌缺血区的“自我血管搭桥”。本文旨在综述心肌微血管再生及近几年来此方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1 血管发生机制胚…  相似文献   

19.
<正>微血管病(Microvascular Diseases)是缺血(氧)、氧化应激、自身免疫等多种病因造成微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缔组织病、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1]。研究表明,微血管功能障碍发生早于大血管病变[2,3],微血管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和转归。然而,临床常用的踝肱指数(Ankle  相似文献   

20.
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损伤所致的神经元死亡有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坏死是急性期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多发生在缺血早期出现的缺血中心区,凋亡则是神经元继发性或迟发性死亡的主要形式,多发生在缺血后期的缺血半影区^[1]。目前对缺血半影区的细胞凋亡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就近年来针对细胞凋亡机制的治疗手段的研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