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瘢痕疙瘩(kelold)呈显性遗传,为结缔组织供增生性反应疾病,因疙瘩在瘢痕上隆起于皮肤面,呈粉红色,红色瘤状增生,故有瘢痕瘤之称,又因皮损自边缘处向外伸出,呈不规则的蟹足状,取类比象,而得名为蟹足肿。现报告瘢痕疙瘩一家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次性无创皮肤缝合器对增生性瘢痕手术切除术后瘢痕增生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行增生性瘢痕切除术的3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行手术切除瘢痕同期全程使用一次性无创皮肤缝合器的患者纳入联合治疗组,单纯进行手术切除瘢痕的患者纳入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在缝合皮肤后以一次性无创皮肤缝合器固定切口周围,使切口无张力;常规治疗组切除瘢痕后进行常规缝合。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瘢痕复发率和再次手术治疗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6个月VSS评分[(2.143 ± 0.678)分]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6.842 ± 0.6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3,P<0.0001);联合治疗组瘢痕复发率(50.0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9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4,P=0.003);联合治疗组再次手术率(7.14%)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7,P=0.0171)。 结论瘢痕切除术后应用一次性无创皮肤缝合器通过降低切口周围张力可显著改善术后瘢痕增生情况。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2岁。因胡须生长伴闭经1年余,于2016年3月2日入院。自发病以来.声音较前沙哑、低沉,周身毳毛无增多,阴毛较前增多,胸前可见散在痤疮分布,无避孕药、雄激素类用药史。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6岁,左肩部肿块10年余,肿块高出皮肤,略呈结节状,表而尚光滑,边界清.无局部外伤或手术史,患者亦不从事体力劳动. 病理检查眼观:一肿块表被梭形皮肤组织,4.1 cm×2.1 cm×1.8 cm,表面见一个结节呈蕈状隆起,大小2 cm×1.91 cm×0.8 cm,结节切而灰白、质韧,边界清、无包膜(图1).镜检:表皮增生,瘤组织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真皮浅层瘤组织为结节状增牛的纤维组织,增生细胞成分主要是梭形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瘤组织巾央部位有大片不规则排列的粗大,胶原纤维伴有玻璃样变性,呈鲜亮嗜伊红色,类似搬痕疙瘩(图2).其周边为束状或不规则排列的纤维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如同一般的皮肤纤维瘤(图3).免疫组化染色示瘤细胞vimentin阳性(图4),CI)34、FⅧRAg和s-100阴性,瘢痕疙瘩样区粗大和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束间有少数CD68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核素锶-90治疗瘢痕增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锶-90预防或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117例瘢痕增生患,均采用放射性核素锶-90进行瘢痕局部敷贴。结果:痊愈65例(55.6%),其中预防性治病42例,瘢痕疙瘩治疗23例;显效46例(39.3%),包括预防性治疗12例,瘢痕疙瘩治疗34例;好转6例(5.1%),均为瘢痕疙瘩已经形成;无近期无效。3例发生放射损伤。1a后随访,8例复发,复发率6.84%。结论:锶-90治疗瘢痕疙瘩效果良好,安全性大,易于防护。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9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腕部及手掌红肿伴疼痛性小肿块,自行用针刺破肿块后有清亮或脓性液体流出.遂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后肿块再次长大,并伴有左手指麻木,于2011年1月到我院就诊.病程中患者无发热、盗汗.专科检查:左手腕部内侧可见鸡蛋大小肿块,背侧见一4 cm×2 cm×2 cm大小条索状肿块,肿块均有压痛及波动感.皮肤表面可见一长约5 cm的陈旧性手术瘢痕,无红肿及皮肤破溃.否认有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术中所见:左腕关节滑囊囊壁与周围组织及肌腱黏连严重,部分肌腱已被侵蚀,囊内含有大量灰白色米粒样物和黄色浑浊液体,部分区域见白色豆渣样物.切除囊壁和清理囊内组织后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背景:丹参酮ⅡA磺酸钠具有抗氧化、抑制纤维化等作用。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早期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 方法:于兔耳腹侧面切除全层皮肤及软骨膜建立瘢痕模型,造模后28 d,分别在创面瘢痕内注射0.05,0.1,0.2 mg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或生理盐水,每周注射1次,共3周。 结果与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3周,兔耳瘢痕增生较轻,瘢痕厚度变薄;苏木精-伊红染色见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减少,血管数目减少;Masson染色检测见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分布面积减少;电镜下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相对变小。说明早期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耳瘢痕增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62岁。发现左乳腺包块20年,迅速增大近2个月。20年前患者即发现左乳腺肿块,开始如蚕豆大,生长缓慢,无疼痛,未做活检。肿块大小与月经周期无关。患者绝经10年。近2个月来觉肿块迅速增大,并伴有局部疼痛。体检:左乳房稍饱满,于外上象限、距乳晕4.5cm处触及一鸽蛋大肿块,境界不清,活动度差,质硬。无压痛,无乳头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型免疫抑制剂芬戈莫德对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 40只新西兰兔(雌雄各半)于兔耳腹侧面瘢痕造模,每只兔每侧耳造模创面2个。按照完全随机的分组原则将所有兔分为5组,每组8只,每组32个瘢痕创面,按照溶剂、不同浓度芬戈莫德分别注射的处理方式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芬戈莫德2.5 mg/m L组、芬戈莫德5.0 mg/m L组、芬戈莫德10.0 mg/m L组。瘢痕造模成功后一次性给药,观察并记录各组创面瘢痕大小变化,给药后第5天取材,对瘢痕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量化并比较两组瘢痕创面的瘢痕表皮厚度、瘢痕胶原蛋白沉积情况及转化生长因子-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芬戈莫德各浓度组兔耳余量瘢痕面积比明显缩小;芬戈莫德2.5 mg/m L组瘢痕表皮厚度为(120.250±6.042)μm,瘢痕表皮增厚明显,胶原沉积率降低,分别与芬戈莫德5.0 mg/m L组、芬戈莫德10.0 mg/m L组比较,芬戈莫德2.5 mg/m L组与瘢痕增生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免疫抑制剂芬戈莫德对瘢痕形成增生有抑制作用,芬戈莫德浓度为2.5 mg/m L时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腺苷受体激动剂可以刺激胶原合成,腺苷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胶原合成,并且可以减轻皮肤胶原纤维增生。腺苷A2A 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降低。 目的:利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观察腺苷A2A 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胶原亚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制作瘢痕模型,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对瘢痕组织中胶原的性质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确定瘢痕组织胶原类型、分布、排列与水平。 结果与结论: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野生型组小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Ⅰ型胶原纤维为红色,呈致密的条束状,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腺苷A2A 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缺乏粗大胶原束,呈稀疏的条束状,排列相对整齐、密度较为均匀,Ⅰ型胶原纤维水平减少(P < 0.01),瘢痕增生显著减轻。提示腺苷A2A 受体参与瘢痕增生,对预防瘢痕增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16岁.因"肉眼血尿1周"入院.无腹痛、腹胀、尿频、尿急等症状.膀胱镜检见膀胱左后壁上有一大小5 cm×4 cm肿块,肿块表面较光滑,无蒂,与膀胱壁粘连不易分离,遂取小块组织行病理活检. 病理检查送检不整形组织一块,大小1.5 cm×1 cm×1 cm,未见明显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质中偏软,部分区域呈黏液样变.镜检:低倍镜下见病变边缘呈浸润状,向膀胱肌层延伸(图1).梭形细胞交织状排列,密集区和疏松区分带分布,以疏松区为主.疏松区细胞散在排列于黏液样背景中,间质易见淋巴细胞和外渗的红细胞.密集区细胞呈胖梭形,排列紊乱.高倍镜下见构成细胞类似肌纤维母细胞(图2),细胞形态和大小较一致,胞质淡染,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可见明显的核仁及核分裂象,但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vimentin、actin、SMA(图3),散在表达CK、desmin,不表达S-100、h-caldesmon,Ki-67增殖指数在细胞密集区约为5%.Masson三色染色呈红色.  相似文献   

12.
肾类癌一例     
患者男 ,47岁。因发现下腹部包块 6年 ,逐渐增大 ,于1997年 6月 2 3日入院。体检 :下腹部有一约 7cm× 9cm大小包块 ,质硬 ,与周围分界清楚 ,活动可 ,轻压痛。手术中见肿块位于左肾上端并突向右侧 ,有包膜 ,血运丰富。左输尿管有一分支伸向肿物。肿物与脊柱、后腹膜及腹后大血管等无关连。病理检查 :大体标本为灰褐色肿物 ,大小 10cm× 10cm× 5cm ,有包膜 ,表面呈结节状。切面灰白色 ,质中等 ,有小囊腔 ,囊内容暗红色液体。镜下观察 :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带状并互连成网。间质血管丰富。肿瘤细胞小而形态一致 ,呈圆锥形或多边…  相似文献   

13.
Swyer综合征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wyer综合征五例禄福莲,张萍珍5例Swyer综合征患者性腺呈条索状,女性表型,智力正常,原发或继发闭经,第二性征差,身材一般高大,手脚大,呈去势状。内、外生殖器均发育不良。双亲均无近亲婚配史。1例手术探查为条索状性腺全为纤维组织,无卵泡及黄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Cajal吡啶银染色法在瘢痕组织神经纤维末梢染色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理性瘢痕是皮肤真皮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病理结构。皮肤病理性瘢痕的患者在临床上常见有瘙痒、疼痛等症状,目前认为与神经末梢异常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印戒细胞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44岁。已婚。因左下颌、右腹股沟包块进行性增大 2个月余 ,于 1999年 12月 2 5日入院。 2个月前左颌下、右腹股沟处先后各出现一个蚕豆大小的包块 ,局部不痛 ,全身不发热但有轻度全身不适。 1个月前双腋下均又发现有杏核大肿物 ,近期肿物迅速增大 ,全身不适加重。体检 :左颌下可触及一 2 5cm× 2 5cm× 2 5cm椭圆形肿物 ,双腋下各可触及一 4 0cm× 3 0cm× 3 0cm肿物 ,右腹股沟可触及一5 0cm× 4 0cm× 3 0cm的条索状肿物 ,无压痛 ,边界清楚。周围血象 :白细胞 12× 10 9/L ;分类 :淋巴细胞 0 78,中性粒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6至2020年收治的3例睾丸消退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平均年龄32岁。例1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升高(810.18 μg/L), 因腹膜后占位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膜后病损切除"。术后病理示胚胎性癌, 需除外性腺转移, 行彩超见右侧睾丸实性占位, 部分区域低回声伴散在钙化。例2为"右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标本", 胸片提示双肺多发转移灶, 穿刺活检病理示转移性胚胎性癌, 行双侧睾丸彩超见右侧睾丸内异常钙化灶。例3因发现右侧睾丸囊实性占位伴钙化。3例均行"根治性右侧睾丸切除术"。大体观察:睾丸瘢痕区界限清楚, 灰白-棕黄, 单灶或多灶, 最大径0.6~1.5 cm。镜下观察:瘢痕内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玻璃样变的管状结构影、簇状血管增生、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瘢痕周边见萎缩和硬化的生精小管、簇状的间质细胞(Leydig cells)增生、管内微小或粗颗粒状钙化, 其中例1见精原细胞瘤和原位生殖细胞肿瘤, 例2见原...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40岁。因左耳下缓慢生长无痛性包块半年,于1993年5月18日入院。体检:触及左腮腺区一3cmXZcmXZcm肿块,中等硬度,活动,无压痛,边界清楚。临床诊断腮腺混合瘤。行单纯切除术。病理检查:肿物为ZcmXI.scmXI.scm大小,类圆形,表面尚光滑,无包膜。切面呈灰黄灰红色,粗糙质脆。镜下:在浆液性腺泡小叶内和小叶间有结节状分布的增生导管。导管大小形态不一致,部分管腔内有红染分泌物。管壁由二类细胞构成。内为单层住状上皮,外为肌上皮细胞,形成双套层膜管样结构。部分导管肌上皮增生显著,呈复层排列。胞浆透亮,Best染…  相似文献   

18.
涎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超声表现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1,女性,20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颌下腺区肿块,蚕豆大小,无疼痛,发热及明显不适。1年来肿块似无明显增大,但局部有色素沉着及瘙痒。超声表现:左侧颌下腺区可见1.8*1.6*2.0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似可见包膜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并可见少许条索状偏强回声成分。彩色多普勒显像可见结节内星点状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示低速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为0.68。超声提示:左侧颌下腺结节,首先考虑混合瘤。手术切除左侧颌下腺结节,结节大小2*3*3cm,包膜完整,呈实性。术后病理诊断:颌下腺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  相似文献   

19.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伴腹膜种植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伴腹膜种植1例许慧中患者女,12岁,发现腹部肿块,约儿头大小。检查:肿块活动差,质韧,呈实性。病理检查左卵巢大小20cm×14cm×8cm,有不完整包膜,见多个核桃大小肿块,呈结节状,切面灰白色或暗红色,可见骨、脑、毛囊组织。大网膜1...  相似文献   

20.
皮肤Rosai-Dorfman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5岁,发现有臂皮疹逐渐增大3年,左背皮疹逐渐增大1年来本院就诊。皮疹开始均为米粒大小,之后逐渐增大,无痛、搔痒感,无发热、贫血等症状。曾先后3次于各级医院行皮疹活榆,病理诊断为皮肤慢性炎症性病变、淋巴细胞浸润症等。体检:右上臂伸侧靠近腋窝处、左背部肩胛下分别见一斑块状皮疹(图1),晕灰褐色,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模糊,右上臂皮疹范围约为6.5cm×5.5cm,其边缘可见3处陈旧性瘢痕,长0.8~1.2cm,[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