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祁门徐春甫先生编纂的《古今医统大全》被称为融古通今的巨著,先生借鉴诸书,总结百方治疗脾胃系统疾病。通过对其文章中"脾"文献的整理和学习,对中医之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突出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性。根据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临床上脾病均需结合脾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等不同角度进行辨证。脾胃同居中焦,以"平"为安,而脾主升、胃主降,故在脾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配合和降胃气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脏腑喜恶理论中,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喜恶乖戾、所欲不得、所恶随之是脾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顺其所喜,远其所恶,以迎合脾脏胃腑的喜恶特性是脾胃病治疗的重要原则。1论病机,“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脾喜燥恶湿,易为湿邪所困;胃喜润恶燥,易为燥邪所伤。正如《金匮要略》所云:“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相似文献   

3.
从脾胃肠病的虚实转化、相互传化、波及他脏、他脏病及4个方面,论述了脾胃大小肠病虚实病机及其传变规律。掌握这些特点,对于提高脾胃肠病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外邪犯胃、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多种因素引起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临床中多使用疏肝和胃、健脾益气、调和寒热、益木扶土等方法治疗。肝脾相关理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思想,在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的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运用肝脾相关理论,在指导确定证型和用药选择上发挥独特优势。该文旨在探讨肝脾相关理论在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发挥的作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须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 ,邪气亢盛 ,以祛邪为先 ,正虚而衰弱者 ,以调补为主。虚实夹杂者 ,则又当标本兼顾 ,攻补兼施。临床治疗脾胃病务必根据脾胃的病证特点 ,以调和肝脾、行气止痛、通降导滞为大法。在具体运用时 ,要紧扣病因病机病性的不同 ,而灵活运用 ,才能药到病除。现根据《伤寒论》对脾胃病的临床应用 ,归纳整理如下 :1 燥矢互结 ,腑气壅滞 ,宜通降攻下胃气不降 ,不降则胃肠不能通畅 ,郁滞于内 ,产生一系列胃肠病变。在《伤寒论》中因邪气犯胃 ,或汗吐下所伤 ,致胃失和降 ,气机壅滞而成“胃家实”的“阳明病” ,此…  相似文献   

6.
脾胃病杂谈     
中医脾胃病大概指发生在食管、胃、脾、胰,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一类内科病证。包括中医常见的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嘈杂、反胃、噎膈、吐酸等病证,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管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脱垂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炎等上消化道病变均可参考脾胃病辨证论治,6版中医内科学专设“脾胃肠病证”、“肝胆病证”两个专篇,基本概括了消化系疾病全貌,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对消化系疾病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与"肝脾胃"等脏腑相关,临床上多从脏腑角度论治本病。本文从虚实角度分析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治疗规律,指出虽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但不外乎虚实两端,虚以脾虚为主,实则以肝气犯胃多见。以虚实辨证为纲系统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中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吕琳 《新中医》2018,50(6):245-246
正周继友是济南市中医医院医务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济南市名老中医,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陈伯咸教授嫡传弟子,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第三代传人。周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始终坚持临床、教学、科研并举,对中医内科疾病颇具造诣,尤其对脾胃肝胆病的诊治潜心研究,屡起沉疴,其学术思想被载入《中华当代名人辞典》。脾胃病多因饮食自倍,感受外邪,情志所伤所致,虚实寒热,尤当详辨。脾胃病之治法:脾宜升则健,胃宜降而和[1],脾贵在调,胃贵在养。现代  相似文献   

9.
刘智群  金小晶 《河南中医》2016,(10):1675-1677
太阳阳明是脾约,正阳阳明是胃家实,脾约证的病位在脾,而不是在胃;脾约证是介于承气汤证与蜜煎导证之间的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本证之虚为脾阴亏虚,而非脾气亏虚,病机为阳盛阴受约。脾胃互为表里,脾主为胃行津液,生理上互相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约证之所成,乃由脾胃之气亢盛,过量吸收胃中津液,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小便数;阳盛而阴虚,脾胃中之津液亏虚,肠腑干涸,濡润失职,而中消便难。故本证实为虚实错杂之证,治疗当以麻子仁丸缓攻胃肠之燥热,滋养脾胃之阴津。  相似文献   

10.
脾胃体用理论为中医脾胃学说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体现。“体”指脏腑的组织结构、形体,“用”指脏腑的生理作用、机能;脾以纯阴之体而蕴阳气,胃以纯阳之质而纳阴津;脾主升清,脾用属阳;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用属阴。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交、纳运相得,共同维持着人体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平衡。 临证运用时,可选慎柔养真汤荣营脾体,附子理中丸温助脾用,麦门冬汤滋润胃体,吴茱萸汤暖健胃用。临床论治脾胃病可基于脾胃体用理论,注重脏腑整体观。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调肝理脾理论在指导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调肝理脾理论的理论渊源,在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运用进行论述,指出存在的问题,促进调肝理脾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调和肝胃(脾)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张继泽关键词脾胃病调和肝胃(脾)〔作者简介〕张继泽(1927—),江苏省丹阳市人,主任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顾问。现任《江苏中医》编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院专...  相似文献   

13.
调治脾胃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调脾与治胃两个方面,调脾重在培补,治胃重在清泄.在脾胃分治的原则下,当脾胃同病时,也要灵活采用两者兼顾的治则,并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在辨证方面重视舌诊、脉诊,在用药方面时刻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4.
王志甫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在中医理论方面造诣较深,善治内科杂病,其对脾胃病的治疗颇有见地。王老认为,脾为阴脏,主升喜燥恶湿,胃为阳府,主降喜润恶燥,脾胃位居中州,又为升降之枢纽,故脾胃病纯虚纯实、纯寒纯热者鲜见,多为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因此他主张用药宜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据脾宜升则健,胃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然而由于脾胃病的专科特性,传统八纲辨证已不能完全适应脾胃病临床辨治需求。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即"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是基于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而来。其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和机体状态,是对传统八纲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是"通降论"之理的具体落实,为脾胃病的诊疗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通降论"为理论指导、"新八纲"为辨治纲要,通过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基于此指导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基于"新八纲"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思路和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儿病因,外感无非六淫疫疠之邪,营卫不和;内伤不外饮食损伤,脾胃失调。宋代钱乙强调治疗小儿疾病以调理脾胃为主,明代万全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的理论。但他们都偏重五脏病的虚实,对六腑病的虚实则较少论及。笔者认为,小儿五脏本虚,常护即安,五脏之养,须得六脏受纳精华。外因入侵,六腑首当其冲,病即为实。胃为受纳五谷营养之府,故小儿病,胃常实。  相似文献   

17.
王联庆  张锐  王路平 《陕西中医》2007,28(6):767-768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脾胃本脏因于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饮食劳倦,皆可致本脏自病,无论虚实,结果都影响纳化功能,升降不调.治疗脾胃病有很多方法,现归纳为10种常用的治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翻开祖国医学治疗脾胃病的史册,唐·孙思邈可称得上对脾胃病治疗产生划时期影响的医学家之一.他对脾与胃的虚实寒热症状归类及类下列方,证与病结合选方的临床思维方式开一代医风,诚如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说"仲景之说,至唐而变".笔者有幸对孙氏<千金要方>脾胃病治疗进行了初步读研,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本文对脾胃病分为肝都气滞、肝胃不和、寒邪客胃、肠胃积热、中气下陷、胃阴不足、脾胃阳虚等证型,分别运用理气通降、和胃降逆、散寒通阳、通腑泄热、升清降浊、滋阴通降、温中健脾通阳等治法,调畅脾胃气机,使其恢复“脾升胃降”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医辨证属“肝积”,病位在肝、脾两脏,病机以肝郁脾虚为主.结合缪希雍的脾阴理论:“脾胃为后天元气”,治脾以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肝为罴极之本”,治肝以酸枣仁、太子参等养阴柔肝.结合西医TACE等介入治疗与中医汤剂“资脾汤”,资脾养阴,软坚散结,能改善患者脾胃功能,缓解疲乏症状,减轻疼痛,减轻腹水症状,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