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临床意义,对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者30例和失代偿期患者42例进行TBA检测,并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结果,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B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失代偿期者较代偿期者更高(P〈0.05),且与血清总胆红素(SB)呈正相关关系(P〈0.05),分析表明,血清TBA检测是一项灵敏度指标,可反映了乙肝后肝硬化特别是失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研究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将全部患者分为2组,即代偿期组以及失代偿期组(各60例),并和同时期健康体检者定为对照组,观察和对比血清总胆汁酸指标。结果:对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个组患者,其测试所得到的血清总胆汁酸数据都高于正常对照者,并伴随着病情的逐渐进展,而继续增高;且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代偿期组合失代偿期组患者两组测试数据分别为(26.47±5.01)、(40.26±7.19)μmol/L,该两组数据对比亦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血清总胆汁酸可以清晰、准确的体现被测试者肝部受损的实际状况,对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有极大临床价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ibroscan与血清肝纤维化检测在乙肝肝纤维化中的相关性。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329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组(Child-PughA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Child-PughB、c级),分别测定患者LSM与血清肝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 Ⅲ NP)、Ⅳ型胶原(CⅣ),比较HA、LN、PⅢNP、CIV与LSM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中LSM与HA、LN、P Ⅲ NP、CⅣ均具有相关性。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组中LSM与HA、P Ⅲ NP、CIV均具有相关性,LSM与LN不具相关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LSM与HA、LN、PⅢ NP、CIV均具有相关性。结论除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组中LSM与LN不具相关性,其他各组中LSM均与HA、LN、PⅢ NP、CIV具有相关性。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HA与LSM相关性最高,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组中HA与LSM相关性最高,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CIV与LSM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总胆汁酸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及总胆汁酸(TB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因乙型肝炎致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期组(302例)和失代偿期组(80例),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256例为对照组,测定三组的PA、ALB及TBA水平。结果代偿期组:PA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TBA水平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失代偿期组:PA及ALB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TBA水平比对照组升高,失代偿期组的PA及ALB水平比代偿期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TBA水平比代偿期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通过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的PA、ALB及TBA水平,对于观察肝硬化病情程度及转归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在慢性乙型肝炎以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患者共10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6例,肝硬化代偿期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32例,同时选取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丙氨酶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Ⅲ)、Ⅳ型胶原(Ⅳ-C),比较血清NAP在组间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以及评估血清NAP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血清NAP[1 502(633,1 789)ng/ml]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 101(811,1 181)ng/ml]和对照组[138(110,152)ng/ml],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NAP明显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血清NAP浓度[1 738(1 300,1 866)ng/ml]要高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1 338(369,1 506)ng/ml],差异具有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中的含量变化。方法:纳入250例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患者,每种50例,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原发性肝肿瘤。对照组为健康人群50例。分别测定PA、TBA、TB在上述受试者的血清水平。结果: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代偿性肝硬化组、失代偿肝硬化组PA值与正常对照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原发性肝肿瘤组数值最低,与正常对照比较(P<0.01)。各组的TBA值与正常对照比较( 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于TB值仅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比较(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与正常对照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急性肝炎组和原发性肝肿瘤组,TB阳性率最高,其余各组均为TBA阳性率最高。结论: TB和TBA对各类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A、TBA、TB的不同测定对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金文  谢江宁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2):1520-1522
目的:分析评估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和胆汁酸对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临床价值,并筛选出反应肝脏贮备功能较好的指标。方法:对肝硬化75例患者严格按照Child-Pugh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按A、B、C级分3组,分别检测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和胆汁酸以及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另选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并同时检测肝硬化不同病因及并发症的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前白蛋白与胆碱酯酶在正常对照组和Child-PughA、B、C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胆汁酸只在肝硬化C级和其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也显示肝硬化病因和并发症不同,血清前白蛋白与胆碱酯酶水平也有差别。结论:前白蛋白与胆碱酯酶可能比白蛋白更能准确反映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情况以及肝脏的储备功能及其变化。胆汁酸不及前白蛋白与胆碱酯酶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随访72周,随访结束时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HBV-DNA定量、HBeAg阴转、HBeAg/HBeAb转换情况.结果 治疗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球蛋白、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下降,血清白蛋白及胆碱酯酶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病例血清HBV-DNA由阳性转至检测水平以下(HBV-DNA<103 copies/ml).结论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特别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指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葛秀林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092-1093
目的 探讨迈普新治疗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给予迈普新,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HBVDNA、Child-Pugh分值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8例患者死亡(13.8%),治疗后TBil、ALT和Child-Pugh分值、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BV DNA阴转24例(48%)。结论 迈普新治疗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陈慧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2):30-30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低蛋白血症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3月~2007年9月接受治疗的8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连续应用rhGH14天,其他治疗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分别测定血浆白蛋白和病人营养状况。结果:rhGH可以提高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低蛋白血症病人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介素17( 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23( interleukin23,IL-23)、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40例慢性乙型肝炎,38例代偿期肝硬化,4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及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IL-17、IL-23和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①各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7、IL-23和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7和IL-23、CRP呈正相关。结论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7水平远高于正常人,与公认的反应炎症状态的指标CRP呈正相关性,提示IL-17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慢性炎症和肝纤维化;②IL-17和IL-23表达水平有密切相关性,IL-23可能通过诱导 IL-17的产生而使后者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株洲市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恩替卡韦组和联合治疗组均有代偿期患者20例和失代偿期患者10例。恩替卡韦组予恩替卡韦治疗,联合治疗组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HBVDNA水平、血生化指标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III型前胶原肽(PC III)、Ⅳ型胶原(Ⅳ-C)水平,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4周2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LN、HA、PCⅢ和Ⅳ-C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均P〈0.05),联合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恩替卡韦组降低[LN:(76.01±38.76)ng/mL比(102.75±23.01)ng/mL;HA:(151.28±80.71)ng/mL比(236.12±92.12)ng/mL;PC III:(15.69±7.02)ng/mL比(26.88±8.44)ng/mL;IV-C:(88.25±31.92)ng/mL比(129.71±29.10)ng/mL,均P〈0.05]。2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均优于失代偿期患者(均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恩替卡韦组(P〈0.05),而失代偿期患者中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与低蛋白血症的关系。方法:对5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82份血标本进行的血电解质及血浆白蛋白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46%。血浆白蛋白的平均值在血钠正常组(Na+>135mmol/L)为263g/L;在轻度低钠组(Na+131~135mmol/L)为241g/L;在中度低钠组(126~130mmol/L)为2218g/L;在重度低钠组(Na+<125mmol/L)为1868g/L。血浆钠降低程度与低蛋白血症程度呈正相关r=069(P<0001)。结论:低蛋白血症是导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肝硬化病人血清总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相互关系,评价肝细胞再生能力,为临床选择肝移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8例肝炎肝硬化病人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组104例,B级组68例,C级组36例,分别检测三组的血清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值,并进行分析。结果Child-PughA级组病人的血清白蛋白与总胆红素之间呈负相关(P〈0.05),Child-PughB级组和C级组病人的血清白蛋白与总胆红素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合成和胆红素分解代谢应该是肝脏的重要功能部分。代偿性肝硬化病人的功能恢复可能反映了肝细胞再生良好。失代偿性肝硬化或终末期肝病病人很难从预期的治疗中得益。对于这些病人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时,只要条件许可,应尽早选择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方法:将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mg/d,口服,疗程48周。结果: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在小时BVDNA水平、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及Child—Pugh评分等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检测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B、TBA及白蛋白(A)、总胆红素(TB IL)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A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血清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PAB、TBA异常率均高于同组A和TB IL的异常率(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B和TBA有助于评估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的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17.
张艳 《吉林医学》2008,29(21):1860-1861
目的:探讨血清钠、血清总胆汁酸(TBA)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揭示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61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钠、TBA以及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随着肝硬化失代偿程度的加重,血清钠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钠下降,TBA升高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钠、TBA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可作为反映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损害程度的辅助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于征 《当代医学》2014,(35):64-65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粪便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与5-羟色胺(5-HT)、直肠最大耐受阈值(MTV)的相关性。方法检测试验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n=31)与正常对照组健康志愿者(n=30)粪便中B/E值,以及血清中5-HT的含量,直肠MTV。测定血清5-HT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粪便B/E值用PCR-DNA/RNA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测定,胃肠功能监测仪测定直肠MTV。结果 2组粪便中B/E值及血清中5-HT的含量、直肠MT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B/E值与血清5-HT水平呈负相关,与直肠MTV成正相关。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MTV、血清中5-HT水平升高与肠道菌群失调严重程度有关。改善菌群失调可能降低5-HT水平,升高直肠MTV。  相似文献   

19.
任变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728-1729
为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和总胆汁酸(TBA)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分别检测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TBA及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PA、TBA异常率均高于同组ALB和TBIL的异常率(P<0.05)。提示联合检测血清PA和TBA有助于发现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的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B7-H3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代偿期肝硬化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9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IL-8和B7-H3水平。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B7-H3和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代偿期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IL-8和B7-H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ild-Pugh C级患者IL-8和B7-H3水平均高于A、B级,B级患者B7-H3和IL-8水平均高于Child-Pugh 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IL-8和B7-H3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较高,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和监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