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配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维持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两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和EPO;对照组单用EPO。观察两组在治疗3个月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水平(RBC)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Hb、RBC、Hct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b、RBC、Hct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配合EPO可显著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RBC、HCT水平,改善患者贫血症状。  相似文献   

2.
Cao W  Liu JH  Zhang H  Zhang L  Zhang LY  Pan MM 《中国针灸》2010,30(11):891-895
目的:比较穴位注射和皮下注射药物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促红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各19例。皮下注射组予皮下注射人类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每周3次,治疗2个月;穴位注射组于肾俞、足三里穴注入rHuEpo,每次注射一个穴位,左右交替,每周3次,治疗2个月;同时选取19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RP、IL-6、TNF-α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治疗2个月后,两组CRP、IL-6、TNF-α、Scr、BUN明显降低,Hb、Hct、SF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穴位注射组改善程度优于皮下注射组(P0.05,P0.01)。结论:足三里、肾俞穴位注射rHuEpo可增加Hb、Hct、SF,降低BUN、Scr及炎性因子CRP、IL-6、TNF-α水平,疗效优于皮下注射。穴位注射通过减轻机体微炎性反应状态从而改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抵抗,增强Epo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调节微炎症状态角度揭示归脾丸改善运用持续性血液透析(MHD)技术的慢性肾脏病(CKD)5 期患者CKD 贫血的效应机制,进而探索“培土生血”的科学内涵。方法:60 例西医诊断为CKD5 期、CKD 贫血,中医诊断为脾虚、血虚证的MHD 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 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干预治疗,治疗组采用归脾丸联合EPO 治疗,疗程为60 天,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EPO、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贫血相关指标Hct、Hb、RBC、EPO 皆有明显升高(P<0.05 或P<0.01),两组患者干预后上述贫血指标及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相关指标hs-CRP、IL-6、TNF-α皆有明显下降(P<0.05 或P<0.01),两组患者上述炎症指标干预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或P<0.01)。结论:归脾丸具有抗炎补血作用,此为其培土生血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CKD)3~5期患者并发肾性贫血(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CKD 3~5期并R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6例常规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静脉补充蔗糖铁,口服叶酸、腺苷钴胺,CKD 5期患者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组6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芪归升血汤口服。2组均治疗12周,观察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2组Hb、HCT、SF、TSA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并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中药芪归升血汤治疗CKD 3~5期并RA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生血将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 Hu EPO),按100-120U/(kg·周)皮下注射,每周2次,治疗组联合口服生血宁片1g,每天3次,对照组联合口服富马酸亚铁片0.4g,每天3次,持续治疗观察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fs)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完成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Hb、Hct、SF、Tfs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Hb、HCT有显著提高(P0.05),SF、Tfs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较富马酸亚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疗效有一定提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硫酸亚铁联合治疗在慢性贫血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治疗慢性贫血的患者10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硫酸亚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硫酸亚铁联合治疗,1个月后比较患者血液学指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学指标(Hb、Hc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硫酸亚铁联合治疗在慢性贫血患者的治疗中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血液学指标的恢复,减轻贫血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透患者肾性贫血和免疫低下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分成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铁剂)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透析病人透析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观察外周血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细胞压积(HCT)、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血压以及胃肠道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从8周起 Hb、RBC、HCT逐渐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上述贫血指标(P<0.05),两组间比较,Hb、HCT差异显著(P<0.05);血清IgG、IgA含量及CD4、CD4/CD8值升高,IgM水平降低.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贫血和免疫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归脾汤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确诊的轻、中度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归脾汤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组),一组为单纯用EPO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予补充铁剂、以及降压、护肾排毒等对症治疗,尿毒症患者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予EPO 4 000 U皮下注射,每周2次,并口服归脾汤每日1剂,分2次口服;对照组单纯用EPO 4 000 U皮下注射,每周2~3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均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两组治疗3个月后,Hb、HCT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较单用EPO长期疗效更好,作用更持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血生髓方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轻中度肿瘤相关性贫血(CRA)的疗效.方法:将60例C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EPO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血生髓方治疗.治疗6周后,观察2组贫血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贫血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结果:治疗组贫血总有效率为73.3% (22/30),中医证候疗效总改善率为80.0% (24/30),均高于对照组的46.7%(14/30)、40.0%(12/3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RBC、Hb水平及KP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益血生髓方联合EPO可有效提高轻中度CRA患者血清Hb、RBC水平,改善贫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阳健脾法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RA)的疗效。方法:将76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温阳健脾中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铁剂、左卡尼丁、叶酸片。对照组36例仅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铁剂、左卡尼丁、叶酸片,用量及用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90天。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症状,观察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Hct/Hb)、红细胞指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肾功。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9.4%(P<0.01)。结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肾益气养血方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住院治疗的58例癌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补肾益气养血方,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同时测定KPS评分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  相似文献   

12.
促红方配合西药治疗3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自拟“促红方”配合小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gen EPO)治疗3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患者,结果表明:本法能显著提高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浆总蛋白(TP),在改善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单用EPO组,提示中药能部分替代EPO,节约患者费用。  相似文献   

13.
文玲波  李建安  刘子瑗 《光明中医》2023,(16):3137-3139
目的 观察归脾汤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气血两虚证)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归脾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结果 2组治疗后心悸、乏力、面色苍白、失眠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RBC、Hb、Hct及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归脾汤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气血两虚证),能够减轻贫血症状,提高RBC、Hb、Hct水平及生活质量,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联合升血调元颗粒与rh EPO单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rh EPO联合升血调元颗粒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rh EPO进行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后血液相关指标、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BC、Hb、HCT、血清Fe水平及EPOR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rh EPO单药相比较,rh EPO联合升血调元颗粒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机制可能是由于增加了EPOR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髓补肾方改善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相关性贫血临床疗效,观察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中医院血液病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恶性淋巴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化疗;治疗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予以益髓补肾方(1剂/d)口服治疗,治疗15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采血测定血常规,记录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9%,治疗组有效率为89.0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含量升高(P0.05),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降低(P0.05);治疗后躯体、角色、社会、情绪等指标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b,Hct,RBC含量较高,EPO含量降低,治疗后躯体、角色、社会、情绪等评分升高(P0.05);治疗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升高,CD8~+细胞水平下降(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髓补肾方治疗恶性淋巴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疗效确切,可提高生活质量及患者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贫血的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HB、Het、BUN、Scr的变化和治疗期间感冒次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2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提高HB、Hct值,降低BUN、Set值及自觉症状改善、疗效持久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前者能明显延长患者的带病存活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结果:黄芪注射液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侯睿  胡炜 《河南中医》2016,(11):1954-1956
目的:观察益气养血汤联合生血宁片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贫血指标、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本院收治的CKD3-4期肾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益气养血汤、生血宁片内服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监测贫血指标变化,观察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065,P=0.043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改善尤其明显(P0.05);观察组的贫血指标Hb、Hct、RB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血汤联合生血宁片治疗CKD3-4期肾性贫血患者疗效肯定,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贫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贫血患者输血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120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通过输血进行治疗,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红蛋白均有明显上升,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输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贫血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纠正贫血,减少输血量和输血风险。在贫血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3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腹膜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16例,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组1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观察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BUN,Scr),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浆总蛋白(TP)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BUN、Scr、Hb、HCT、T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 .05,P<0. 01),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EPO的维持量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 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脾益肾养血法改善脾肾气虚兼血虚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作用机理,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临床治疗血虚提供有效方法和优化方案,并为临床应用、新药开发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将40例西医诊断为CKD 5期肾性贫血,且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兼血虚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充分血液透析,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治疗组加用健脾益肾养血颗粒治疗;疗程为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Hct、Hb、RBC、Alb的改变。结果:相较于治疗前,两组病例的贫血相关指标均有较为明显的升高(P0.05),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肾养血法可以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