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戎 《中国针灸》2002,22(8):571-571
针灸学中有一种“人神禁忌”(又称“日禁”或“日忌”)学说。“人神禁忌”本不源于医学 ,大约盛行于我国的汉代 ,医籍受其影响 ,遂被针灸家所取。《灵枢》、《甲乙经》等均载有日禁内容 ,《灵枢·官能》更强调“必知天忌 ,乃言针意” ,我国第一部针灸日禁专书《黄帝虾蟆经》大约也出自汉代。针灸医籍中的“人神禁忌” ,多半杂有迷信内容 ,荒诞不经 ,即便是古代的针灸学家 ,也有不屑于兹者 ,如明代高武即在其《针灸聚英·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中加按指出 :“以上诸禁忌 ,惟四季所忌似合《素问》 ,其馀不知何时何人所起 ?如所谓‘尻神’、‘人…  相似文献   

2.
赵彩娇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2):562-563
针下辨气,是指针刺后,通过医者指端的触觉以辨析针下的反应,从而测知患者机体内抗病机能之盛衰消长,并结合临床表现,作为施行补泻等手法的依据。针灸界历来有如此一说:“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辨气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同时也是最难掌握的方法。本文试从辨气的内容、意义及方法等几方面略陈浅见。卫辨气的内容辨气的内容,包括辨正气、邪气两方面。辨气的过程,也就是辨别病证虚实、病邪性质的过程。关于辨正气、邪气,在古医籍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如《灵枢·终始》曰:“邪气来也紧…  相似文献   

3.
“神不使”一词首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指人神如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则针刺难以取效。“神不使”中的“神”包含了精神与人身之神两个层次的含义。分析了“神不使”的原因,其中人身之神“不使”源于病人正气虚极、邪气盛极或脉症相逆;精神“不使”则包括了医患两方面的原因。文末提出了“神不使”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省  赵杨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89-792
"醒神"作为卒中后首要的治疗原则,是指导整个卒中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康复治疗的灵魂。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辨神识证,依证选法,予以相应的醒神治疗方案,是临床卒中治疗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卒中为例,按照辨神识证的思想,运用不同的的中医辨证方法,分别阐述了调畅气血、开通玄府、温通督脉、畅达三焦、通腑泻热、清心降火、开窍启闭、清营凉血等醒神诸法,以进一步探讨醒神诸法在卒中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神"字在中医中应用很广,涉及到的含义颇多,如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内在规律、人体内生命活动的主宰、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1].如五脏之中"心"有"藏神"的功能,这里"神"的含义侧重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的"神"字,则更侧重于"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这样一层意思.但上述四层含义之间并非独立而各不相干,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心藏神"与腧穴的功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腧穴中还有一类以"神"命名的穴位,更是与"心藏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于游  于睿  孙红 《辽宁中医杂志》2012,(7):1287-1288
主要从"心藏神"理论和中医辨梦理论对失眠进行探讨,认为心神不安是失眠的主要病机,他脏病变扰及心神亦为常见病机,又根据"梦造于心"的观点,以中医理论辨梦论治失眠,主要辨证与治疗思想为:调心神,安五脏,辨梦境,疗睡眠。  相似文献   

7.
"证"概念的争论,源于对"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清.此种认识不清,主要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出现的"特色"论,给人一种满足感,影响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辨证沦治不是理论.在辨和论两方面,中西医并无不同,都是运用理论、处理所得信息.中西医诊断,都有辨病.中医关于病的概念,在外感方面只有类概念.这种概念不足据以施治.中医制法立方的依据是"证",辨不出证,就无法施治.西医临床思维,也离不开类概念.但西医的理想诊断,首先是病因确切.施治得当,是消灭病因.病因不明,治疗就是盲目的.中医辨出之"证",不必或没有病因要素.中医施治,主要不针对病因,而是针对病证.辨证沦治是运用中医理论,靠四诊所得信息做出诊断并定出治则、方药的思维过程.其核心步骤或最终目的是辨出"证","证"是中医具体施治之对象.  相似文献   

8.
《内经》在论及针刺时,再三强调要重视对神的观察。本文根据典籍提示,从察神、守神、治神三方面展开分析。从临床角度提出怎样通过观察目、色、脉、形态之神及精神魂魄、意志得失情况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可针、不可针。并提示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都应情绪稳定,精神专注,用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准确把握补泻的时机。治神除调治医者身心精神及患者的情绪心态外,还体现在平衡阴阳、补虚泻实、存留真气的针法上。掌握这些内容对提高临床针刺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望神"中"神"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望神”的“神”指人体的最高功能层次:(1)“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指事物的最高层次。①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境界、格调、识见,而这些标准均是从高、低衡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主要评价其层次。②事物层次如达到人类理解的极限则称为“神”。同时,用“神”来描述事物,也就说明是从层次角度评价事物。(2)“望神”中“察目”也最受重视,而“目”主要反映精神、意识等人体最高功能层次的情况。2.“望神”的“神”反映人体的整体功能层次,“望神”的“神”反映人体所有生物学特性。3.“望神”的“神”有“有、无”、“多、少”的变化。4.结论:所以,“望神”的“神”是人体反映整体功能层次的最高功能层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恶性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中,疾病往往被多种因素所影响,传统的思维模式存在局限.中医"五辨"思维则是突破局限,将辨证、辨症、辨病、辨机、辨人结合运用,为把握妇科恶性肿瘤动态性质、矛盾特点、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及内在机理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炎症的发生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炎为主.该病具有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从"辨病-辨体-辨证"出发,系统总结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强调临证时首先...  相似文献   

12.
刘强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68-1568
从察病者之“神”,正医者之“神”,治病者之“神”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察神、正神、治神是神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具体运用的三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提示只有在察神、正神、治神三个方面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针刺防治疾病的目的和最佳疗效。为此,进一步探讨神的理论及在针刺治疗中的作用,对于针灸医学的发展,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对于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既要继承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更要重视对精子质量的分析,即辨“精”施治。精液分析是现代医学的产物,也应该是中医“望”诊的延伸,现代中医男科医生能否与时俱进,这是一大关键。笔者在男科临床十余年,自拟助育系列方运用于临床,略有体会。认为辨“精”施治对于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和取得相应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神、脑、心的全面深刻探析,及多年临床经验,孙远征教授提出"调神"针刺法,其以调"心神、脑神"为理论依据,"醒神""治神""调神""守神"为治疗的核心理念,将"调神"针刺法通过"神—脑—心"体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成确切的针刺方法,并规范了针刺手法的操作和刺激量,强调可广泛应用于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疾病,或者部分功能性疾病、情志类疾病,亦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 ,“神”字有多种含义。详考原文 ,推究其义 ,除了《素问·调经论》“邪客于形 ,洒浙起于毫毛 ,未入于经络也 ,故命曰神之微”中“神”字不能断定含义外 ,其余各处 ,可据其不同含义分为 4类 ,详述如下。1 “鬼神”之“神”这一概念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自然崇拜 ,如古希腊文化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中国文化中的老天爷。就《黄帝内经》而言 ,主旨上注重自然规律、客观世界及在研究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感知 ,对鬼神并不太相信。所以书中凡涉及这一含义时 ,多是在否定语境下“鬼神”并出 ,唯有《素问·八正神明论》…  相似文献   

16.
精神系统疾病以精神症状为主与躯体疾病不同,传统以躯体症状为主的脏腑辨证不适应于精神科的临床实践,必须建立新的辨证论治方法,新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方法论为基础。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中医理论的形成和辨证论治的临床过程均是象思维的集中体现,新的辨治方法的建立必须以此为指导,为此文章从象思维的角度探讨精神系统疾病中医辨治新方法的建立方法,为精神系统疾病中医辨治模型的建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提出脾阳虚、阴盛格阳可形成中焦"寒火".并对"寒火"上炎、外窜、下迫及血不归经引起的不同表现进行辨析,介绍了温中散寒治疗"寒火"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8.
浅谈"心衰"的临证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 《中医药导报》2004,10(6):24-25
从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辨证施治等方面阐述了心衰的中医辨证思想,并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指出各型心衰的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19.
浅谈"辨体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 ,人体生命过程中的特殊规律以及人群中个体差异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体质特征上寻找发病规律 ,其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与当今医学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质往往决定着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因此 ,辨体论治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一般来讲 ,中医学把体质分为正常质 (阴平阳秘 )、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等类型。阴虚质以形体消瘦 ,口燥咽干 ,潮热颧红 ,小便短黄 ,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少苔 ,脉细数等为特征 ;阳虚质以畏寒 ,四…  相似文献   

20.
王晖教授提出"三定分层,环扣连锁"证治模式,"三定"即辨人定体、辨病定位、辨证定性,"分层"即据性析机、审机立治、组方用药、善后应变,彼此之间环环相扣,分层叠进.据此中医证治模式施治,临床可收较好疗效,且能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新思路,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