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苗苗  费元敏  张忠南  尹静 《新中医》2024,56(6):162-165
基于络病理论,认为心力衰竭属心络病范畴,提出心络气虚阳微为心力衰竭的病机基础,络脉瘀 阻为心力衰竭病情发展的核心,络息成积是心力衰竭的最终病理变化。基于“络以通为用”的原则,结合心力 衰竭气、血、水三分病变的特点,提出分别侧重治以温阳、化瘀、利水之法,认为以益气温阳、补虚养络为 主,以活血化瘀、利水通络为辅,通补兼施,标本兼治,使心络通,气血行,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2.
从络论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和演变规律 ,认为糖尿病诸多慢性并发症皆系久病入络所致 ,属中医学“络病”范畴。结合古今理论 ,提出从络论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要点 ,如 :注重调理其原发病 ;重视补虚 ,以补为通 ;通络化瘀 ,调和气血 ;补虚药与通络药配合使用 ;注重应用虫类药和辛香药  相似文献   

3.
胰腺癌发病率高、转移率高、生存率低,被称为“癌中之王”,患者遭受极大痛苦。中医药在改善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颇有疗效。本文以络病学说为切入点,结合临床经验论治胰腺癌,认为“虚气留滞”“络息成积”是其病因病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补而兼通”“通而兼化”“化而兼补”的治疗原则,临床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4.
马伟明  谷红苹  姜宏伟  康年松 《新中医》2021,53(15):185-187
基于络病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被认为归属络病范畴。笔者试从络病理论辨识CAG的微观病理变化,提出CAG络气郁(虚)滞-痰瘀阻络(或湿毒滞络)-络阻成积的病机演变过程及孙络瘀阻的基本病理环节两大假说;并结合宏观辨证提出“一辨通散,二辨温凉;治气和络,贯穿始终;宏微互参,和法为先”的三大临证心得,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5.
简要分析邱幸凡教授"脏虚络痹"理论中的三个主要部分,即脏本络用的生理体用观、脏虚络痹的虚实病机观以及补脏通络的补虚泻实观,并举临床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血瘀”是黄褐斑形成的主要原因。面部为十二经脉气血汇集之处,面部的荣华离不开气血的滋养及经络的运行通畅。经脉作为经络系统主干在内运行气血津液,络脉作为其分支横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津液,贯通经脉。皮肤血络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对皮肤络脉认识基础上,注重皮肤血络、气络、津络相辅相成,认为皮肤气络、津络均依附于皮肤血络,强调皮肤血络是关键枢纽。基于皮肤血络理论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思路进行探讨,认为痰瘀凝络是其核心病机;外邪伤络、内伤七情、体质易感是其发病原因;病机本虚标实,本为“气络虚”和“血络虚”,实为“血络痰瘀”;中医药治疗可内调外治,内调应审证求因、通补兼施,外治可经皮给药、直达病所,且注重花-藤-虫-胶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胃络病范畴,从络病学角度出发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胃络瘀阻,胃阴亏虚"。胃络瘀阻为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根本,病程后期脏腑失于濡养,胃阴亏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由痞至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导师姜树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络病理论,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特点及微观辨证学具体情况辨证论理,以"散瘀通络、畅达中焦,滋阴补虚、和胃宁络,开瘀散结、消坚化积"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慢性萎缩新胃炎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络病学说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认识,分析络病的病机特点,提出络虚为缺血性心肌病的病机根本,络虚则无以资养血络致血行不畅,故血络瘀滞是缺血性心肌病的病机核心,瘀停络脉久则水饮停聚,各种邪气相互胶结,最终导致络息成积的病理变化。临床治疗从络出发,结合"气、血、水"三分病变,使"通络"贯穿治疗的终始,补虚以荣络,活血以通络,通与荣兼施,适当辅助利水,标本兼治,可获一定疗效,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较常见的一种,气虚血瘀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络病理论”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骨病的诊疗当中。“络病”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与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络虚通补”为通络法中的一种,运用“络虚通补”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理论依据充足。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与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之间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相关性,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并重,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脏虚络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提出“脏虚络痹”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慢性病和老年病的辨证论治。认为“脏虚络痹”是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机,在“脏虚络痹”中,五脏虚衰为本,络脉痹阻为标,脏虚有气血阴阳之分和体用性之别;络痹有气络血络、体络脏络之别和络实致络痹、络虚致络痹之异;脏虚与络痹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主张以“补脏通络”作为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治则,补脏要辨气血阴阳而治,并宜体用性并调;通络有祛邪与扶正之别,用药宜流通活泼而忌阴凝呆滞。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学慢性胃炎由单纯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进展模式,中医可将其看作是由“痞”至“积”的进展过程,这与络病-玄府理论下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发展为器质性病变的慢性病理过程相符。以络病-玄府理论为切入点,提出了当代慢性胃炎人群因滞而病的发病规律,因虚失荣是导致病情进展的重要环节,毒稽成积是后期的不良转归,治疗需谨守以通为要的原则。近年来运用络病-玄府理论指导治疗多种慢性病取得了显著成效,故从络病-玄府视角下认识慢性胃炎,以期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络病理论已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目前指导儿科疾病的论述较少,对具体疾病从"络病"层面的发病机制、发展规律、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认识欠清晰。本文以各家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共识"为前提,通过阐述肺络病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将络病理论运用到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阐明病因病机,指导辨证论治,把握"治未病"方向。病机主要包括络气郁滞、络脉绌急、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治疗分急性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灵活应用"辛通""虫类""藤类""化痰""通补"药;"治未病"以预防"络息成积"为核心。  相似文献   

14.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岐黄学者白彦萍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络脉失养、风邪伏匿,并指出其反复发作的原因是邪气伏于皮肤络脉,开创性提出“祛络风、夯络虚、助络通”的辨治思路。白师以祛皮络伏风为先,灵活运用祛风安血、健脾固表、搜风剔络等治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同时注意虫-藤药联用以助通利皮络,诊之临床,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总结柳红芳应用熟地黄-黄芪药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柳红芳认为“肾精亏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关键病理环节,“络虚致癥”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其临证时重视补益肾精治法,善用熟地黄-黄芪药对以通补代守补、益肾精以消络癥,共行补益肾精之效,临床疗效满意。附病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属难治性疾病。基于“络病”理论分析可知,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血失调致耳内络脉血行瘀阻、窍络壅塞。临证应遵“络以通为用”之理,治疗以化瘀通络贯穿始终,并根据病证之不同分而治之:因外感邪气致聋多为络脉损伤,其病机为风热灼络、络损致聋,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因脏气逆乱致聋多为络脉郁滞,其病机为气机郁阻、瘀滞窍络,治宜顺气开郁、化瘀畅络;因久病脏衰致聋多为络脉空虚,其病机为气血耗伤、络虚不荣,治宜益气补虚、养血充络。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刘玉宁 《新中医》2007,39(12):3-4
在IgA肾病血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先天禀赋薄弱、阴虚气少是疾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湿热毒瘀是疾病发生、更是病情恶变的主要病理因素;络息成积是贯穿疾病始终的病理学改变。提出辨证论治可分为热伤肾络、肾络瘀阻、络虚失荣三型。其中热伤肾络之热有风热、湿热、湿毒的区别;络虚失荣有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不同。从络辨治本病应重视熄火宁络、强调化瘀通络、突出软坚化积、注重补虚充络。  相似文献   

18.
尹雪皎  孙伟 《河南中医》2013,33(3):342-344
孙伟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肾虚为本,外感、湿热、瘀血为标,提出治疗慢性肾脏病当益肾清利、和络泄浊,“肾络失和”为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故“和络”为治疗关键.和络之法不外虚实两端:虚则扶正理虚、养脏和络,实则祛邪通络.  相似文献   

19.
基于慢性复杂性疾病"络虚邪瘀"理论,探讨器官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从络病角度提出"脏络虚损,痰瘀热毒阻络"为器官纤维化的共性病机。在络病"承制调平"核心理论指导下结合器官纤维化临床特点提出"补虚通络贯始终,分期论治是关键,以调为要平为期"的中医治疗方法,为器官纤维化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臁疮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难愈的特点,其病变部位、病因病机、病程长短、临床表现等特点与络病相似,与络病密切相关。臁疮病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脉络失养为本,湿热下注、血脉瘀滞、痹阻脉络为标。根据叶天士“络以通为用”基本治则,臁疮治疗之关键在于“通”,应以通络法作为治疗之总则。中医内治从清热祛湿以通络、活血化瘀以通络、补虚荣养以通络,中医外治以中药外敷、熏洗、刺络放血、艾灸等方法以通络,内外并举,为临床治疗臁疮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