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通过针刺宁神穴与腹针相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为宁神穴结合腹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门诊确诊为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患者按照时间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1组:宁神穴结合腹针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组:宁神穴加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每组治疗40min/d,连续治疗6d,休息1次,共治疗12d。治疗前后分别用PSQI、中医临床症状量表及临床疗效诊断标准进行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的PSQI量表评分前后差异显著,说明三组患者均有所改善;在中医症状评分中,三组患者也均有所改善。三组间比较,PSQI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均是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说明治疗1组效果最佳。结论:(1)三组均可有效地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2)针刺宁神穴结合腹针加常规取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优于针刺宁神穴加常规取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优于常规取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温州地区围绝经期失眠中医证型分布及睡眠质量、焦虑、抑郁间有无差异。方法:选取我院围绝经期失眠患者22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1)以烦躁易怒、两胁胀满、下腹胀满,淡舌、淡红舌,弦脉、弦细脉最多见。肝气郁滞证占比最多。(2)四种证型在入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多梦、噩梦惊醒、晨起思睡这几种症状上,均存在差异。(3)肝郁气滞、心胆气虚比肝肾阴虚及心脾两虚更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更差。结论: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郁气滞、肝肾阴虚、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焦虑、抑郁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建博  郑杰 《新中医》2015,47(4):257-25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抑郁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型老年抑郁性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归脾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米氮片治疗。并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老年抑郁量表(G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变化,判断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GDS和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GDS和PSQI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抑郁性失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陈芳  金小燕  许萍萍 《新中医》2022,54(13):196-199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地西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贴敷。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睡眠质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BDN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条目评分与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QI各条目评分与PS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PSQI各条目评分与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能调节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血清BDNF水平,改善睡眠质量,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灵龟八法结合火针与口服艾司唑仑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灵龟八法结合火针针刺组(45例)和药物组(45例),共剔除3例,最后针刺组44例、药物组43例。针刺组采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配合火针背俞穴等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睡前半小时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Epworth思睡量表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Epworth总分、中医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药物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Epworth总分、中医症状量表中的难以入寐、多梦易醒、头晕、心悸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Epworth评分、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2%,高于药物组的83.7%(P0.05)。结论:灵龟八法结合火针较艾司唑仑能更有效的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症状,尤其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提高日间的觉醒程度。  相似文献   

6.
《河北中医》2021,43(5)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毫火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5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9例予针刺联合毫火针治疗,对照组36例予单纯针刺治疗。2组均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2周随访。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分、疲劳严重程度(FSS)评分、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变化;评价2组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 9%(32/36),对照组总有效率76. 5%(26/3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2组治疗后、随访时ISI、FSS、BAI、B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 2组随访时ISI、B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后升高(P 0. 05);治疗后、随访时治疗组ISI、FSS、BAI、B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结论 针刺联合毫火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疲劳、焦虑、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参归脾丸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43例予人参归脾丸联合针刺治疗;中药组43例单纯予人参归脾丸治疗;针刺组43例单纯予针刺治疗。3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及催眠药物7个方面)、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多导睡眠图(PSG)指标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潜伏期时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41/43),中药组总有效率74.42%(32/43),针刺组总有效率79.07%(34/43),治疗组疗效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3组治疗后PSQI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及催眠药物评分及总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3组治疗后HAMD评分及HAM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低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觉醒次数及睡眠潜伏期均明显减少(P0.05),总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对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潜伏期的改善均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中药组与针刺组治疗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归脾丸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证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状态表现,减少觉醒次数及睡眠潜伏期,增加总睡眠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归脾汤加减督脉熏蒸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5—10月在山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收治的90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给予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归脾汤加减督脉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脾两虚相关症状(易醒多梦、心悸不安、健忘、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记录2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心脾两虚相关症状积分、PSQI各项评分、SDS评分和HAMD-24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症状评分和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3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归脾汤加减督脉熏蒸能够明显缓解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心脾两虚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抑郁程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杨茜  张捷 《江苏中医药》2021,53(4):63-6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每周一、三、五各针刺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心俞、脾俞穴进行埋线治疗,每2周1次。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疗程结束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疲劳量表(FS-14)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PSQI量表各单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单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S-14各单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脑力疲劳单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心俞、脾俞穴穴位埋线可显著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效降低疲劳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法和针刺捻转补法治疗心脾两虚抑郁症失眠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抑郁症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针刺捻转补法组,各30例,2组取穴相同,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组内、组间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针刺捻转补法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常规针刺法和针刺捻转补法均可有效治疗心脾两虚抑郁症失眠患者,明显改善该病的临床症状,且针刺捻转补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1.
李学军  陈志刚 《光明中医》2010,25(6):913-915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的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关系。方法筛选符合原发性失眠诊断的患者,根据患者自我感觉症状、舌脉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同时完成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调查。结果痰热内扰组患者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总评分较气阴两虚、心脾两虚患者高,部分中医辨证证型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各单项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失眠患者中医证型与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合归脾汤加减联合劳拉西泮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 法:选取60 例老年顽固性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 给予劳拉西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炙甘草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评分, 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 (P<0.05)。 2 组多梦易醒、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上述4 项中医证候积分及 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HAMA、HAMD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 HAMA、HAMD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6.67%,与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合归脾汤加减联合劳拉西泮治 疗老年顽固性失眠心脾两虚证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升降理论"指导的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选取常规的安眠、益气生血的腧穴进行针灸;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升降气机的腧穴进行针灸。针刺每日2次,雀啄灸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记录和分析治疗前后PSQI得分、中医症状积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得分、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得分(4.07±2.43)分、中医症状积分(5.56±2.2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62±2.17)分和(7.86±2.18)分,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86.7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降理论"指导的针灸可以显著提高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更好地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4.
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100例近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设定总样本量为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采用三部推拿法,对照组口服归脾丸,比较两组总体临床疗效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积分、失眠症焦虑量表(SAS)标准分、失眠症抑郁量表(SDS)标准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PSQI总积分、SAS标准分及SDS标准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确切,方法安全,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立穴位埋线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治疗地位。方法:对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病例随机分为埋线组和针刺组(各30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睡眠率、中医症状疗效指数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能有效降低评分(PSQI总分及各项目P〈0.01或P〈0.05);治疗后埋线组在改善患者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日间功能优于针刺组(P〈0.01),其余五项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但埋线组改善中医症状优于针刺组(P〈0.01);通过疗效指数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效率则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埋线组更能取得明显疗效。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优于单纯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敦煌神妙补心汤配合养心安神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8例。治疗组采用敦煌神妙补心汤配合养心安神针法治疗,对照1组采用归脾汤配合养心安神针法治疗,对照2组采用敦煌神妙补心汤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中医证候积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PSQI量表评分、中医证候总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组睡眠改善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且对照1组高于对照2组(P<0.05)。结论:采用敦煌神妙补心汤配合养心安神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及睡眠质量,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阙隔物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予神阙隔物灸法治疗,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睡眠质量,治疗前后PSQI评分。结果: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总有效率、睡眠质量评定总有效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SQI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阙隔物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心俞、脾俞、百会穴与隔盐灸命门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心脾两虚型失眠伴抑郁状态患者70例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针刺心俞、脾俞、百会穴并隔盐灸命门穴、艾司唑仑片口服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量表积分(PSQI)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针灸组PSQI量表各指标评分、SD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配合隔盐灸和艾司唑仑口服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相比药物治疗,针刺配合隔盐灸更能改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日间功能紊乱、睡眠障碍及调整情绪,且安全指数高,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并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归脾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法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0月我中心门诊收治的105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西药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则接受归脾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法治疗。上述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脾两虚相关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脾两虚相关症状积分、 HAMD-24、SD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治疗中应用归脾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各项中医症状以及抑郁心理状态,提高整体睡眠质量,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40min透灸与60min透灸背俞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40 min透灸组(A组)和60 min透灸组(B组)。两组均予针刺治疗,穴取厥阴俞、心俞、膈俞、脾俞、神道、至阳穴,然后选用艾灸箱,于患者背部透灸法施灸,灸至局部皮肤均匀汗出、潮红为度,A组透灸40min,B组透灸60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每周治疗5次,休息2d,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及升温期、有效期、降温期的平均温度,知热温度、舒适温度、知降温度、用药情况,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6.6%(28/29),高于A组的89.3%(25/28,P0.05)。A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中医症状量表总分及其中的晨起困倦、心悸、健忘、食欲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B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中医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中医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透灸法治疗可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症状,且60min透灸组效果更优,延长透灸时间可改善患者的入睡时间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