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虢会荣  李莉 《吉林医学》2012,(5):933-93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脑卒中患者,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组:病情平稳后48 h即开始康复治疗;对照组:因各种原因发病1~2个月后才开始康复治疗,比较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程度及残疾程度。结果:出院后随访6个月,早期康复治疗组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明显,后遗症少,肢体残疾程度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对照组则后遗症多,肢体残疾程度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结论:急性期的康复预防治疗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地减少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肩痛、失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异位骨化、挛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偏瘫患者并发肩痛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护理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肩痛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解剖因素、年龄因素、肌张力异常、粘连性关节囊炎、肩袖撕裂、肩关节半脱位及肩手综合征、患肢体位及处理不当、臂丛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等是引起肩痛的常见原因.结果 早期为患者进行体位疗法及被动运动,搬运和转移病人时注重保护上肢,护理活动中避免引起肩痛的不适当运动,对家属及陪护进行健康指导等措施,可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发生.结论 尽早给予康复干预,做好康复护理及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肩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肩痛是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脑卒中后1—2个月。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在肩关节正常运动机制受损的基础上,不恰当地活动患肩造成局部损伤和炎症反应。起初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度终末时局限性疼痛,随着加重,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涉及整个患肩、上臂和前臂。有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肩痛发生率高达84%,肩痛不但使脑卒中后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也阻碍整个康复进程,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使脑卒中后肩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结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痛、手肿等临床症状的疗效。方法:参照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合并肩手综合征受试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病人在急性期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脑血液循环,、脑保护剂和营养神经剂、抗血小板聚集等。并控制其血糖、血压,稳定斑块。同时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症状无进行性加重48 h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依照国内对肩手综合征(SHSAS)的诊断标准进行筛选,于治疗3个月后进行系统评估SHSAS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SHSA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措施,综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感觉,促进患者康复转归,减少卒中后致残率,而且可以减少病人对他人生活帮助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康复护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统计不同时段的1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程度,分常规治疗与护理组9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干预组90例(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机率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成早期康复组和非早期康复组,两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①对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在并发肩-手综合征时,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早期康复组轻.②经综合康复治疗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佳.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减轻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巨刺加刺络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刺加刺络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巨刺加刺络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在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改善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巨刺加刺络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缪刺肩痛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远明 《甘肃医药》2009,28(3):176-178
目的:探讨缪刺肩痛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分为缪刺肩痛穴结合康复训练为治疗组(40例),单纯康复训练为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手功能(疼痛,Fugl Meyer评定,上举,外展)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手功能评分均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P〈0.01)。结论:缪刺肩痛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黄月笙 《华夏医学》2008,21(2):342-343
脑出血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而上肢的功能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上肢瘫痪后,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极易发生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上肢并发症,影响上肢的功能恢复,从而极大地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我科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21例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较好地预防了上肢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肩痛是脑卒中(中风)后的常见问题,61%的患者脑卒中后发生肩痛,其中2/3在脑卒中后4周内出现[1],肩痛是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因为肩内收内旋,使患者不愿意使用患侧手臂,甚至不能参加行走训练,因此,早期预防及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在整个脑卒中康复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临床中采用腹针[2]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进行阐述。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关节松动术配合中药熏洗与传统康复方法对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中风后致肩-手综合征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取关节松动术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4周及8周后评价2组减轻疼痛与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与功能恢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止痛与恢复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杨敏 《医学综述》2013,19(5):953-95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肩托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康复训练,治疗组联合肩托,对比两组数字评价量表(NRS)疼痛评分和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肩功能优良率、NRS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肩托治疗脑卒中偏瘫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关节松动术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合并肩痛的作用.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合并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浮针疗法和关节松动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康复治疗共14天. 2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和康复14天后进行评定.疗效评定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简式FMA上肢功能评定,改良巴氏指数,并进行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和外旋被动活动度的测量.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的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浮针结合关节松动术在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治疗中更加有效,能够明显缩短病程,促使患者更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4.
Shoulder pain affects from 16% to 72% of patients after a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causes considerable distress and reduced activity and can markedly hinder rehabilitation. The aetiology of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is probably multifactorial. The ideal management of hemiplegic stroke pain is prevention. For prophylaxis to be effective, it must begin immediately after the stroke. Awareness of potential injuries to the shoulder joint reduces the frequency of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patients, and carer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instructions on how to avoid injuries to the affected limb. Foam supports or shoulder strapping may be used to prevent shoulder pain. Overarm slings should be avoided. Treatment of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should start with simple analgesics. If shoulder pain persists, treatment should include high intensity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or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tra-articular steroid injections may be used in resistant ca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10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给予雷火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休息2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肩痛、关节活动度、水肿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体针缪刺法,均连续治疗4w。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积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病变上肢的活动、疼痛、协调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烫疗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符合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标准的71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34例。2组均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纠正肩关节位置、运动与作业疗法等,治疗组同时联合中药烫疗治疗。2组疗程均为1月。治疗前后记录2组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肩关节指诊评价复位情况,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复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FMA的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烫疗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检验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本对比观察了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和一般临床护理(以下简称对照组)两组病例。结果:发现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患的肩痛、肩手综合症的发生率较一般护理组明显降低(P〈0.01),B指数康复护理组较一般护理组明显提高(P〈0.01),而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说明早期介入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脑卒患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09年6月~2011年2月入住我科的94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康复组与普通病房对照组。普通病房对照组患者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而卒中单元康复组患者按照卒中单元运作要求的模式进行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8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患肢运动功能评价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和8周后,l卒中单元康复组患者的Bartel指数及Fugl—Meyer值较普通病房对照组同一时间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卒中单元康复组总有效率较普通病房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避免出现废用综合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康复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早期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针刺、功能电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适时配合康复训练指导。结果经过1个月的肩关节保护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8例(60.0%),有效9例,无效3例,与对照组显效10例(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介入同时配合针刺、功能电刺激能从根本上降低脑卒中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