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口腔黏膜粘附给药系统利用有粘附性的高分子聚合物与口腔黏膜产生粘附作用,延长药物在口腔中的滞留时间,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药量,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近年来国内口腔黏膜粘附给药系统的剂型有口腔贴膜剂、片剂、口腔粘附凝胶剂、喷雾剂、含袋等多种,给药方式独特,药物吸收利用充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与传统的口服给药途径相比,可以避免胃肠道酶代谢、酸降解及肝脏首过作用,进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和预防作用。但是口腔黏膜的物理屏障会限制药物的吸收,而微针可突破该障碍,改善药物的渗透。本文简述了口腔黏膜给药的优缺点,介绍了微针的分类及国内微针企业的发展情况,讨论了微针在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以期有更多新的口腔黏膜制剂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3.
口腔黏膜给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 1 847年 Sobrero首次发现硝酸甘油在口腔黏膜吸收以来 ,人们相继报道了其他药物的吸收情况[1] ,1 9世纪 7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后期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使其进展更为迅猛 ,目前国外已有 1 8个品种上市[2 ] 。口腔黏膜给药具有局部作用 (使药物到达黏膜、牙组织、牙周袋等 )和全身作用 (给药部位包括舌下、颊和齿龈 )。与口服相比有许多优点 :可避免胃肠道影响和肝脏首过效应 ;血液供应良好 ,利于吸收 ;易于给药 ,易于除去。口腔黏膜的通透性较鼻黏膜差 ,但大于皮肤 ,因此强效药物通过颊内或舌下给药可望达到治疗浓度。另…  相似文献   

4.
黏膜给药指使用合适的载体将药物通过人体黏膜部位如鼻黏膜、口腔黏膜、眼黏膜、直肠黏膜、子宫及阴道黏膜,进入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起药效的给药方式[1]。近年来,黏膜给药由于具有生物利用度(F)高、吸收起效迅速、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以下仅就鼻、口腔黏膜给药的优点、主要途径以及常用剂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口腔黏膜给药具有药物吸收迅速、无首过效应、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但药物溶解少、唾液携带药物进入胃肠、黏膜存在生理屏障等因素可能影响药物的黏膜渗透和生物利用度。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口腔黏膜给药,可克服上述不利因素,获得高效吸收效果。本综述阐述了口腔黏膜生理结构及影响药物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汇总了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纳米乳、聚合物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纳米混悬剂等纳米技术在口腔黏膜给药中的应用及促进药物吸收机制,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纳米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资料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口腔黏膜吸收促进剂是一种能可逆地改变口腔黏膜角质层屏障作用以促进药物的透黏膜吸收,而不对口腔黏膜形成严重刺激和损害的化学物质。常用的促透剂有表面活性剂类、胆盐类、醇类、脂肪酸、萜烯类、环糊精、螯合剂、壳聚糖、Azone等类型,其能增加药物的口腔黏膜透过率,这对于口腔黏膜给药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种扩散池在透皮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的药物给药方式以口服给药、血管内给药为主,皮肤给药只是用于治疗皮肤局部的病变及炎症、烧伤、烫伤、冻伤以及局部的皮肤黏膜的保护,其靶组织为皮肤、黏膜,而不是透过皮肤来发挥全身治疗作用。近10年来应用皮肤给药达到全身治疗作用的新剂型不断出现,皮肤作为一个新的药物全身治疗给药途径逐渐受到重视,除了传统的软膏剂、硬膏剂外,日前外用凝胶剂、贮库型经皮给药系统(TTS)、离子导入制剂也正在兴起,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也不断增多,实验技术及手段不断完善,为研究皮肤用药的吸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透皮促进…  相似文献   

8.
刘德杰  张慧  安飞  翟光喜 《药学研究》2016,35(8):479-483
生物黏附微球能特定黏附在多数黏膜组织上,延长药物保留和释放时间,实现药物局部或全身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频率,提高病人的顺应性.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生物黏附微球通过消化道黏膜、鼻黏膜、口腔黏膜、阴道黏膜等给药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细胞黏附微球的研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药物口腔黏膜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黏膜给药途径已成为目前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笔者检索国内外文献,简要介绍口腔黏膜的屏障结构和药物吸收途径,进而对口腔黏膜的吸收机理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最终归纳出扩散理论、pH分配学说、黏膜结构变化理论、酶抑制理论、生物黏附理论、解聚理论和新型载药体系等七大理论,同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药物口腔黏膜吸收机理的理论,使其系统化;研究和开发新型安全低毒有效的吸收促进剂以及新型载药体系;根据不同的吸收机理,改进促透剂、黏附剂、酶抑制剂等辅料筛选方法,建立合理的处方设计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口腔黏膜黏附制剂是以生物黏附材料为药物载体,通过生物黏附作用长时间黏附于黏膜而发挥疗效的药物制剂。该文就口腔黏附制剂的特点、药物口腔黏膜吸收的影响因素及近年来口腔黏附制剂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黏膜给药因便捷无创的给药方式、直接进入体循环及丰富的给药部位等优点是传统侵入性给药方式的主要替代方法之一,为儿童、老年患者和对侵入性给药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可接受的治疗方案。然而由于黏膜本身复杂而强大的生理屏障作用,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仍处于较低水平。针对上述问题,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多基于对载体的改性及对固有屏障的突破。本文就口腔黏膜、鼻黏膜、阴道黏膜、眼部黏膜、直肠黏膜和膀胱黏膜这六种主要粘膜给药途径总结了近年的研究进展,以期待载药生物材料在临床应用的普及与黏膜递送全身药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口腔喷雾剂可将药物输送到口腔黏膜或口咽等部位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本文以发挥全身作用的口腔喷雾剂为重点,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其研究概况,包括影响吸收的因素、体内外评价的方法,动物模型及应用的研究实例.口腔喷雾剂对于需要发挥速效、提高患者顺应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给药方式中,除静脉注射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以外,其他给药方式药物吸收速度排序为:雾化吸入>舌下含服>直肠黏膜吸收>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皮吸收.可见,舌下含药通过口腔黏膜对药物吸收快,仅次于气雾剂,快于肌肉或皮下注射.因此,舌下用药常作为心绞痛发作等急救时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透皮吸收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或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TDS)是指在皮肤或黏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黏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制剂。TTS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其优点表现为:避免了  相似文献   

15.
口腔黏膜炎是肿瘤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黏膜溃疡引起口腔局部剧烈的疼痛,黏膜炎症增加全身严重感染的风险,最终导致抗肿瘤治疗的中断,影响了化疗方案的效果。基于局部和全身治疗的干预思路,利用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多种手段,可降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或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盐酸丁螺环酮口腔粘附片的制备及释药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青  平其能  刘国杰 《药学学报》2002,37(8):653-656
口腔粘附制剂是指将药物与适宜的生物粘附剂等辅料经加工制成的制剂 ,使用时将制剂粘附于口腔粘膜上 ,恒定释放药物。口腔粘附制剂不仅能够局部治疗口腔疾病 ,而且药物可以透过口腔粘膜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 ,起到全身治疗作用。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时 ,避免了胃肠道及肝脏的首过作用 ,因此对于易受胃肠道酸和酶降解的蛋白质、肽类及其他大分子药物 ,以及受肝脏首过代谢作用严重的药物 ,通过口腔粘膜给药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1] 。本文选择的药物盐酸丁螺环酮 (buspironehydrochloride)是一个新型的非苯二氮类抗焦虑症…  相似文献   

17.
徐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21):1755-1756,1762
目的:对近年来中药口腔黏膜给药新剂型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方法:根据有代表性的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结果:近几年来,中药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已由传统的散剂、片剂、液体制剂等剂型改良得到新型给药系统。结论:中药口腔黏膜给药新剂型的研制,可以克服传统剂型给药量大,生物利用度低,作用不持久,给药不便等缺点,为更好地发挥中药局部及全身治疗作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鼻用制剂系指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由于鼻腔黏膜的特殊生理结构及其独特的吸收机制,导致鼻黏膜给药具有诸多优势:第一,鼻黏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第二,可避开肝脏首过作用、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第三,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第四,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鼻腔给药制剂发展迅速,降钙  相似文献   

19.
甘草锌膜对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及黏膜刺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甘草锌膜对金黄地鼠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及口腔黏膜局部刺激性.方法:人工建立金黄地鼠口腔黏膜创伤性溃疡动物模型,将模型动物随机分成2组:甘草锌膜组和空白膜组,观察给药后溃疡面积的愈合情况.金黄地鼠正常口腔黏膜给药,观察药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性.结果:甘草锌膜组的溃疡面积缩小效果优于空白膜组(P<0.05).甘草锌膜对金黄地鼠口腔黏膜无明显刺激作用.结论:甘草锌膜对金黄地鼠实验性口腔溃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无黏膜刺激性.  相似文献   

20.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口腔中不同部位的黏膜对药物渗透和吸收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以及质量评价方法.并指出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