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金丹  朱亮 《生殖与避孕》2012,32(1):49-53
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周期中,超声测定子宫内膜厚度可以反映内膜功能状态,并且与妊娠率呈正相关。本文分别从药物给与、激素调节和手术方式虽均能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厚度,但目前对于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方法仍处在摸索中,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搔刮术对子宫内膜形态不良患者IVF-ET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IVF-ET前自然周期阴式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卵泡晚期子宫内膜非三线征者共77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7例)在垂体降调节超促排卵周期月经第1~2天行子宫内膜搔刮术;对照组(30例)不做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结局。结果两组的年龄、不孕因素及年限、用药量、移植胚胎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种植率(30.30%)及临床妊娠率(53.19%)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15%和30%)。观察组85.11%的患者搔刮术后卵泡晚期超声下子宫内膜形态得到改善。结论子宫内膜搔刮术能改善子宫内膜形态,提高周期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预治疗对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形态不良的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近排卵期子宫内膜超声检查形态不良者并行子宫内膜搔刮的干预性治疗后至内膜回声正常的患者30例(34周期)为干预组,子宫内膜回声不良而未行干预性治疗的患者37例(40周期)为未干预组;另选择同期子宫内膜形态正常的不孕患者51例(53周期)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内膜厚度、卵巢反应和妊娠结局。结果:干预组30例患者中,19例干预治疗1次,2例干预治疗4次,其余9例干预治疗2~3次后至内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3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内膜厚度、卵巢反应、受精数以及移植胚胎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胚胎种植率、周期临床妊娠率(27.1%,50.0%)均高于未干预组(13.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19.4%,3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干预组的胚胎种植率、周期临床妊娠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形态不良的患者行干预治疗至内膜回声正常后有利于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IVF-ET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4.
药物或手术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常用措施,而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辅助生殖技术(ART)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重点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对ART的时机选择,对体外受精(IVF)结局的影响,以及改善IVF妊娠结局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慧焱  孙海翔  王玢  陈华 《生殖与避孕》2009,29(11):759-763
目的:探讨促排卵过程中子宫内膜厚度变化趋势对IVF结局的影响,以及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子宫内膜厚度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 173个IVF-ET周期,控制性促排卵方案包括:长方案(568例)、口服避孕药(OC)+GnRHa方案(425例)、拮抗剂方案(107例)和超长方案(73例)。比较各种促排卵方案的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包括Gn启动当日、启动后第5日、hCG注射日及子宫内膜差值1(=启动后第5日内膜厚度-启动当日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差值2(=hCG注射日内膜厚度-启动后第5日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差值3(=hCG注射日内膜厚度-启动当日内膜厚度)。结果: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组均较未妊娠组显著增加(P<0.05);Gn启动当日子宫内膜厚度、促排卵第5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厚度差值1、差值2、差值3妊娠组与未妊娠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过程中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趋势不能预测IVF结果,不同的促排卵方案不影响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厚度偏薄的子宫内膜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及冻融胚胎移植(freezing-thawing embryo transfer,FET)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对218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在6~7.9mm之间的IVF-ET及F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子宫内膜厚度在6~7.9mm之间的IVF-ET及FET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有无差异。结果子宫内膜厚度在6~7.9mm之间的IVF-ET组与FET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5.6%和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偏薄患者FET的临床妊娠率高于IVF-ET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麒麟丸联合芬吗通对薄型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血流和妊娠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76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经阴道给予芬吗通,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麒麟丸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3个周期后子宫内膜厚度、类型、血流、血雌激素(E2)浓度情况和治疗半年后的自然妊娠率。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3个周期后的子宫内膜厚度、类型、血流、E2浓度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流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自然妊娠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2.6%vs 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妊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类型、血流分别与本组中未妊娠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麒麟丸联合芬吗通治疗因子宫内膜薄而致的不孕,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提高治疗半年后的自然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冷冻胚胎-解冻移植(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对自然周期患者子宫内膜评价指标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2013年1-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前瞻性观察自然周期法实施冷冻胚胎-解冻移植术的不孕症患者59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同期符合纳入标准行FET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内膜刺激组与对照组,其中211例行内膜微刺激术(内膜刺激组),3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不同时间和次数内膜微刺激对内膜形态特征的改善,分析微刺激术对FET周期治疗结局的影响。结果内膜微刺激术后超声监测HCG日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内膜刺激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期和黄体期行内膜微刺激术两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0.00%和64.29%(P>0.05);治疗前周期和第二周期移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6.67%vs.60.00%,P>0.05);第1次和第2次行内膜微刺激术后妊娠率为56.67%vs.54.17%(P>0.05)。结论自然周期阴道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提示形态较差的患者经内膜微刺激后可显著改善子宫内膜条件。内膜形态为C型的患者经微刺激后转为A型,可获得与对照组相同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分泌反应情况、雌孕激素受体(ER、PR)、整合素β1表达及子宫内膜厚度与形态四种指标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关系。方法 56例患者,在IVF治疗周期开始前、BBT升高5~7d行诊断性刮宫,刮出组织分别行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内膜分泌反应、ER、PR及整合素β1,B超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形态(根据B超下内膜表现分为A、B、C三型)。结果 子宫内膜分泌反应正常组中妊娠率及整合素β1含量均明显高于分泌反应不良组,P〈0.05。妊娠组的整合素β1的含量及表达明显高于未妊娠组,P〈0.01;A、B、C三型内膜相比妊娠率无差异,但A+B型内膜与C型相比则有显著性差异,P=0.027。结论 整合素β1结合子宫内膜分泌反应情况、子宫内膜形态能有效预测IVF-ET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中,生殖医生主要通过优化胚胎质量、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内膜与胚胎的同步性来提高成功率。子宫内膜损伤是在胚胎种植前通过对子宫内膜的局部机械性轻微损伤,诱导其自身修复,进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着床率的一种方法。目前子宫内膜损伤在临床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具有争议,关于子宫内膜损伤的目标人群尚无定论,但对反复移植失败的患者及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患者具有改善妊娠结局的潜能,子宫内膜损伤的操作时机及具体作用机制仍需大量的研究进行探索。本文将主要从子宫内膜损伤的机制、时机及适用人群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损伤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超促排卵与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行长方案IVF-ET患者70例,检测自然周期排卵后第3天和超促排卵周期取卵后第3天(即ET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流状态。按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显示情况分为3级:Ⅰ级,内膜穿支血流≤2支;Ⅱ级,内膜穿支血流为3~5支;Ⅲ级,内膜穿支血流≥6支。随访IVF-ET结局,分为妊娠组(24例)和非妊娠组(46例)。结果:妊娠组自然周期内膜穿支血流情况与未妊娠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而2组间超促排卵周期内膜穿支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妊娠组自然周期和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情况均较为丰富,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而未妊娠组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情况较自然周期丰富,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1)。自然周期和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和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自然周期内膜穿支血流丰富可能提示较高妊娠率,可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参考指标之一。超促排卵可能改变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但尚无影响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参数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2.
输尿管子宫内膜癌罕见, 考虑其由异位到输尿管的子宫内膜发生恶变形成, 而异位子宫内膜恶变的发生率仅为1%左右。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收治的1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为中分化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诊疗过程, 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 进一步探讨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处理方案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8年4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153例共180个周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症患者,根据ART超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短方案组、长方案组、超长方案组.再对超长方案组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穿刺组、手术组、手术+穿刺组.对各组激素水平、Gn用量、使用Gn的天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进行分析.结果 短方案组用药天数为(10.06±2.65)d,少于长方案组(11.60±1.52)d和超长方案组(11.30±1.79)d(P<0.05).超长方案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81%和60.61%,均高于短方案组和长方案组(P<0.05);长方案组的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亦高于短方案组(P<0.05).超长方案组内不同处理方式后行ART穿刺组和手术组妊娠率相近,且高于手术+穿刺组(P<0.05).结论 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的不孕患者可先行囊肿穿刺或者行手术剥除治疗,然后再使用超长方案ART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植入的关键因素,作为生育的必要条件一直备受关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将显著提高临床妊娠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从未间断,发现众多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生物分子,如有关基因、蛋白、细胞因子、微小RNA、子宫内膜菌群都影响着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但有关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应用研究还较少,尚待进一步完善。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相关因子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研究文献,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及改善治疗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超促排卵与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行长方案IVF-ET患者70例,检测自然周期排卵后第3天和超促排卵周期取卵后第3天(即ET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流状态。按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显示情况分为3级:I级,内膜穿支血流≤2支;II级,内膜穿支血流为3—5支;Ⅲ级,内膜穿支血流≥6支。随访IVF-ET结局,分为妊娠组(24例)和非妊娠组(46例)。结果:妊娠组自然周期内膜穿支血流情况与未妊娠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2组间超促排卵周期内膜穿支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妊娠组自然周期和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情况均较为丰富,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而未妊娠组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情况较自然周期丰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自然周期和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和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然周期内膜穿支血流丰富可能提示较高妊娠率,可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参考指标之一。超促排卵可能改变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但尚无影响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参数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蜕膜化是胚胎植入、胎盘形成以及维持妊娠的必要条件,蜕膜化受损与多种不良妊娠结局有关。目前肥胖人群显著增多,对健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肥胖女性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蜕膜化标志物催乳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且肥胖对蜕膜化过程中涉及的孕激素相关蛋白、胰岛素受体底物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Wnt蛋白等相关因子及蜕膜免疫细胞均有影响,认为肥胖与蜕膜化受损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肥胖与子宫内膜蜕膜化受损的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子宫内膜蜕膜化受损的发病机制,对预防蜕膜化受损、改善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可能为肥胖型反复妊娠丢失患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促排卵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诱发排卵是不孕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氯米芬等促排卵率为 5 5 %~ 99% ,但其妊娠率仅为 2 5 %左右[1] 。氯米芬可直接[2 ] 及通过减少子宫的血液供应而影响子宫内膜的发育[3 ] ,造成囊胚种植时子宫内膜不良的容受状态 ,使妊娠率降低。本研究于促排卵同时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 ,通过增加子宫的血液供应 ,改善氯米芬促排卵时造成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 ,以提高妊娠率。一、资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及给药方案 :选自本院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1年 3月收治的不明原因的不孕患者 30例 ,平均年龄 (2 9± 4 )岁 ,平均不孕时间 (4± 3)年 ,月经周期规则 ,…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息肉(EPs)是一种常见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可造成女性不孕、流产等,对女性生育造成不利影响。育龄期EPs患者的治疗需综合考虑EPs大小、症状、恶变风险及患者生育需求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宫腔镜EPs切除可能提高妊娠率及活产率,但目前研究结论及手术时机仍存在争议。现将EPs与生育相关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育龄期EPs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池丰丽  童国庆  段涛 《生殖与避孕》2011,31(12):827-832
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着床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展开了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基因的高通量筛选研究。学者们通过对正常妇女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初步总结出一些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基因,同时也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明原因不孕的妇女子宫内膜基因表达异于正常妇女,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造成植入失败引起不孕。而近期,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基因的表达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人们正努力寻找能用于指导临床的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基因,这对了解植入失败原因、评估子宫内膜功能和预测妊娠结局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蠕动波在正常生殖功能调节和胚胎着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阴道超声是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最经济的检测方法。在正常未孕子宫,子宫内膜蠕动波的频率、方向、振幅等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发生变化,与子宫相应的生殖功能一致。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蠕动波的变化趋势与自然周期相似,但频率更高。移植前高频蠕动波显著降低体外受精(IVF)临床妊娠机会。添加孕酮、间苯三酚、阿托西班可能通过有效抑制子宫内膜蠕动、促进胚胎着床而改善IVF妊娠结局,特别对于反复着床失败患者,但有待于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子宫内膜蠕动波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