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三部分与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6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术组29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HHR)组3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评分、Neer评分、VAS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Constant平均总分,LCP组:(74.7±14.1)分,HHR组:(81.6±8.67)分;LCP组:优良率为62.07%,HHR组:优良率为70.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er平均总分,LCP组:(80.0±11.8)分,HHR组:(83.8±9.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3个月及1年VAS评分,LCP组:(4.30±1.54)分、(4.10±1.44)分、(3.92±1.47)分,HHR组:(3.50±1.43)分、(3.10±1.29)分、(2.85±1.26)分,3次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R组术后缓解肩部疼痛效果优于LCP组。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三部分与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LC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两者疗效相似。最终选择何种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肱骨近端血运破坏程度、骨质情况以及手术医生的经验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和肩关节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肱骨近端骨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37例)采取常规手术切开复位,B组(53例)采取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1、4周进行疼痛分级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术后3、6个月进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与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制动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114.06±25.71) min,B组(85.96±18.3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住院天数:A组(4.97±1.58)天,B组(2.48±0.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RS评分:术后1周,A组(3.22±0.39)分,B组(2.26±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周,A组(2.27±0.39)分,B组(1.46±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ES评分:术后3个月,A组(45.97±12.52)分,B组(55.15±14.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A组(80.95±14.22)分,B组(83.85±15.7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3个月,A组(49.87±9.34)分,B组(58.08±10.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A组(75.69±14.25)分,B组(81.53±16.9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切开复位,微创锁定接骨板可减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创伤,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对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近端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我院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ultiLoc髓内钉组(15例)和PHILOS锁定钢板组(19例),对比术后两组的肱骨颈干角、前屈上举、主动体侧外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平均9.5 (6~16)个月。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前天数、随访时间和骨折愈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ltiLoc髓内钉在手术时间上高于PHILOS锁定钢板组(P=0.034),术后颈干角丢失小于PHILOS锁定钢板组(分别为3.4°和4.2°,P=0.038)。MultiLoc髓内钉平均Constant评分为84.8分,PHILOS锁定钢板组为82.4分,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6.6%和84.2%。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和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者在肩关节功能和抗内翻应力方面更具优势,但MultiLoc髓内钉的长期效果需进一步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纳入82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48例。观察组采用PHILOS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6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0.32±6.32)岁;22例为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8例交通事故伤、6例跌倒摔伤、11例高处坠落骨折、砸伤及压伤各3例。对照组采用LPH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男1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71.84±6.88)岁;23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16例交通事故伤、8例跌倒摔伤、12例高处坠落损伤、3例压伤、2例砸伤。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术前、术后4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同时间点的Lane-Sandhu评分、术后3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愈合时间分别为[(66.83±9.16) min,(205.12±26.22) ml和(2.69±0.51)个月],与对照组[(87.14±11.13) min,(258.66±26.12) ml和(3.81±0.72)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7个月及10个月的Lane-Sandhu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0,0.000,0.000)。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7.6%(40/41),高于对照组80.49%(33/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结论 PHILOS较传统LPHP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明显优势,可缩短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提升肩关节活动度及Lane-Sandhu评分,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解剖锁定钢板和半肩关节置换治疗高龄(≥80岁)患者Neer分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Neer分型四部分高龄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治疗,15例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和骨折类型。比较两组的局部骨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正规抗骨松治疗和康复训练。所有患者经过平均(26.3±14.3)个月的随访,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局部骨量都1.4,解剖锁定钢板组为1.34±0.05,半肩关节置换组为1.35±0.05 (P=0.60)。术中探查肩袖发现75%的患者存在部分肩袖损伤。解剖锁定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116.5±32.0) min长于半肩关节置换组(93.3±14.0) min (P=0.01),出血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的VAS评分锁定钢板组(1.60±1.44)分;半肩关节置换组(1.27±0.59)分,(P=0.40);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Constant-Murley评分锁定钢板组(81.5±6.31)分略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78.4±3.38)分,(P=0.09)。锁定钢板组发生螺钉穿出1例,肱骨头坏死1例。结论锁定钢板固定和半肩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钢板固定并发症高于半肩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和非手术外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3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35例,平均年龄(72.3±9.1)(61~80)岁;致伤原因:摔伤47例,交通事故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手术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和外部固定法治疗,使用Neer评分量表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并比较两组的骨折复位效果。结果两组均获平均(25.4±1.3)(24~26)周随访。手术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5.63%)与对照组(9.6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和12周,手术组的Neer评分与JOA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术后24周,手术组的Neer评分与JOA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骨折复位的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87%)(P=0.018)。结论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疗效确切,骨折复位理想,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快,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按照值班日,由我科两个创伤骨科治疗组分别收治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将两组随机定义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肩关节复位后,复查CT提示大结节骨折块移位5 mm。观察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复位固定肱骨大结节和修复肩袖;对照组仅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大结节。术后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12~18个月随访,两组肱骨大结节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00);且术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根据功能评级,观察组术后优良率达86.67%,而对照组优良率仅为66.67%。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移位,2例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更加牢固,并发症更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对照组予以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2.47个月。比较两组术后3、6、12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和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范围、VAS评分、SF-36得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屈、伸、内旋、外旋及外展的度数均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k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观察组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自体髂骨移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促进骨折快速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multiloc intramedullary nail)与弯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humeral proximal fractures,HPF)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老年复杂HP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17例,年龄62~81岁,平均(65.41±5.14)岁,其中21例采用Multiloc髓内钉行骨折髓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24例采用弯型髓内钉行骨折髓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12~14个月,评估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1)并发症:切口感染、术后关节僵硬、神经及结节损伤、固定物松动、二次手术;(2)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Neer评分、ASES评分。结果本组均完成手术治疗,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术后平均3个月达到骨性愈合。观察组围术期情况与对照组各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肩关节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且观察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复杂HPF的髓内固定治疗,Multiloc髓内钉相较于弯型髓内钉更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二者在围手术期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与带锁髓内钉(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IMN)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7例Neer分型二部分和三部分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LCP内固定治疗(LCP组),18例采用IMN内固定治疗(IMN组)。两组的年龄、性别、侧别、骨折类型及骨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根据患者术后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抗骨质疏松治疗组和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组;术后是否行康复锻炼分为康复锻炼组和未康复锻炼组。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患肩的功能,肩关节的术后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IM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短于LCP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IMN组肩关节功能较LCP组更优(P=0.02),而术后第6和12个月时,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31);术后12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组的肩关节功能均明显优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组(P=0.0002);术后6个月随访,康复锻炼组的肩关节功能均明显优于未康复锻炼组(P=0.04)。结论研究结果显示,LCP和IMN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IMN组患者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和规律康复锻炼也是改善肩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经三角肌小切口双排缝合锚钉与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1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双排锚钉组(23例),肱骨近端解剖钢板组(2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术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均骨性愈合。两组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P=0.964,P=0.795,P=0.127)。双排锚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解剖钢板组(50.7±20.6) ml,(100.9±30.1)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术后双排锚钉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P=0.006,前屈P=0.002,外旋P=0.485,内旋P=0.624)、VAS评分(P=0.000)、Constant评分(P=0.002)及ASES评分(P=0.003)高于解剖钢板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经三角肌小切口双排锚钉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粉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改良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或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18例,其中男51例,女67例,年龄61~88岁,平均73岁。Evans分型III型54例,IV型43例,V型21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组(PFNA组)和B组(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骨折愈合及Harris、Parker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进行6~24个月[平均(13.27±5.4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透视次数(5.63±2.1)次,大于B组(2.21±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下床负重时间:A组(18.1±4.2)天,早于B组(35.4±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3例肢体短缩、2例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B组无髋内翻、肢体短缩、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Harris、Parker关节功能评分,A组优良率为70.5%,B组优良率为9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粉碎股骨转子间骨折,达到粉碎骨折近端两侧皮质内固定,对抗旋转力、张应力、剪切力、拔出力,骨量丢失少,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少,并发症较少,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康复,适应证广,应用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一期人工肱骨头置换在高龄肱骨近端粉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1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病例19例,患者年龄63~85岁,平均71.3岁,其中Neer三部分骨折8例,Neer四部分骨折11例,合并肱骨头脱位7例、臂丛神经损伤3例、同侧桡骨远端骨折2例、同侧股骨颈骨折1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II型糖尿病13例、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6例。手术于伤后3~7天内进行,全部采用Zimmer公司Bigliani/Flatow水泥型人工肱骨头假体。术后根据Neer康复原则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6.3个月,记录疼痛等级、关节活动度,以及有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关节周围感染等术后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15例无痛,4例轻微疼痛;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关节周围感染等术后并发症。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平均70.1分;满意程度:主观满意率78.9%。结论在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人工肱骨头置换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它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但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把握、以及手术技巧和功能锻炼等是不可忽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水泥型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收治的 80 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组 (40 例) 和半髋关节置换组 (40 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平均 13.4 个月 (12~16 个月) 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PFNA 组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PFAN 组手术时间 (59.6±12.50) min,术中出血量 (198.5±80.7),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 (71.8±8.20) min,术中出血量 (450.50±45.5)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住院时间、下地时间相比,水泥假体半髋关节置换组明显短于 PFNA 组[PFAN 组住院时间 (13.50±3.25) 天,下地时间 (46.6±3.5) 天;半髋关节置换组:住院时间 (10.25±2.30) 天,下地时间 (3.51±1.9) 天],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水泥假体半髋关节置换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PFNA 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 Harris 评分表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活动。结论采用水泥型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早期下床负重行走,显著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腰椎Wiltse手术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腰椎不稳症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41~72岁,平均60.8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22.6个月。改良TLIF组37例,行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术;Wiltse入路组31例,行腰椎后正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TLIF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肌酸激酶、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植骨融合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6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28.6个月,改良TLIF组与Wiltse组在术中出血量(462.32±52.28)ml vs.(266.82±56.42)ml、术后引流量(301.92±68.22)ml vs.(140.52±58.65)ml、术后卧床时间(5.8±1.2)天vs.(3.1±0.9)天、住院天数(9.8±1.4)天vs.(6.2±1.2)天方面比较,Wiltse入路组均优于改良TI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融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864.26±61.43)IU/L vs.(408.32±70.35)IU/L、术后3天(521.82±50.22)IU/L vs.(328.53±60.84)I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腿痛VAS、JOA、ODI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后1周(3.63±0.43)分vs.(1.94±0.53)分、术后6个月(1.14±0.37)分vs.(0.67±0.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Wiltse入路组术后改善优于改良TILF组;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17.93±0.84)分vs.(21.26±0.64)分、ODI评分(9.52±5.36)分vs.(21.85±4.8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Wiltse入路组术后临床功能改善优于改良TILF组。结论 Wiltse手术入路TLIF与改良TILF术式均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术式,但Wiltse手术入路TLIF术式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出血少,对椎旁肌及小关节囊损伤小,可以早下床活动,术后慢性腰痛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应用氨甲环酸对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06月至2019年12月有完整资料的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20例,均采用刮除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是否应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手术切开皮肤前10 min,氨甲环酸20 mg/kg静脉滴注完毕,术后24 h内每间隔3~4 h给药1次(每次10 mg/kg)。对照组:手术前后均未应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2组病人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复发率及术后MSTS评分。结果:氨甲环酸组术中出血量(750.00±73.60)mL、术后引流量(277.00±40.43)mL、手术总失血量(1 121.30±74.85)mL、HCT差值(0.05±0.02)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77.50±93.13)mL、术后引流量(334.00±28.17)mL、手术总失血量(1 304.50±108.07)mL、HCT差值(0.09±0.02),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隐性失血量(94.30±13.10)mL与对照组(93.00±13.51)mL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复发率(10%)与对照组(20%)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MSTS评分[(28.20±1.14)分]与对照组[(28.40±0.97)分]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在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刮除骨水泥填充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不仅降低手术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而且不影响肿瘤复发率及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可作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新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肿瘤施行人工肿瘤假体置换的手术适应证、近期疗效.方法 8例可连续随访和评估的肱骨近端骨肿瘤,其中骨巨细胞瘤3例,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均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切除病变组织,重建肩外展及内收功能,并进行早期术后功能锻炼.按Neer评分系统对术后的运动和功能方面进行评估并记录.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关节松动、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并发症.Neer评分平均为84.3分,>90分2例,80~89分5例,70~79分1例,满意率达87.5%.结论 人工肿瘤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肿瘤疗效较好,能达到切除肿瘤和保肢目的 .由于随访时间短,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同一住院周期1次手术、同一住院周期分次手术与分次住院行双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1年,在我科接受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病例共378例,其中352例获得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双侧膝关节手术间隔时间不同,分为同一住院周期1次手术组128例( A 组)、同一住院周期分次手术组118例( B 组)与分次住院组106例(C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因素、术后并发症、疗效差异。结果患者年龄A组(65.0±6.8)岁低于B组(70.8±7.6)岁和C组(70.2±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合并症A组少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住院时间,A组(13.6±3.2)天,较B组(22.5±6.2)天与C组(27.4±7.3)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围术期输血量,A组(732.4±375.1) ml,高于B组(501.7±207.2) ml和C组(510.9±208.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 B、C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 3组手术前后的 HSS 评分差值分别为(32.9±12.3),(33.2±12.8),(33.4±11.9);围术期总出血量分别为(1071.6±112.3) ml,(986.4±121.7) ml,(1036.1±98.7) ml;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71.9±30.1) min,(183.7±32.2) min,(182.7±32.4) min;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A,B,C 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患者基础条件允许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条件下,同期双膝置换可获得与分期双膝置换或分次住院行双膝关节置换同样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量化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手术部位多裂肌的损伤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住院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4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行MIS-TLIF治疗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行TLIF治疗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并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腰椎MRI检查,通过MRI计算手术部位多裂肌净横截面积(lean mutifidus cross sectional area,LMCSA)。结果术前VAS评分:MIS-TLIF组(7.41±1.30)分,TLIF组(7.40±0.9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术前LMCSA:MIS-TLIF组(698.85±116.09) mm~2,TLIF组(724.58±150.41) 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手术时间:MIS-TLIF组(139.95±13.00) min,TLIF组(144.40±12.6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术中出血量:MIS-TLIF组(111.95±6.31) ml,TLIF组(252.85±13.47) 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引流量:MIS-TLIF组(56.05±5.54) ml,TLIF组(100.75±7.50) 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卧床时间:MIS-TLIF组(7.50±0.51)天,TLIF组(12.70±0.66)天,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周VAS评分:MIS-TLIF组(2.14±0.64)分,TLIF组(2.35±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术后1周LMCSA:MIS-TLIF组(596.47±103.22) mm~2、TLIF组(523.16±70.64) mm~2,MIS-TLIF组大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及LMCSA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MCSA变化率:MIS-TLIF组(-14.65±4.94)%、TLIF组(-26.59±6.84)%,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MIS-TLIF与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取得满意且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但MIS-TLIF对手术部位多裂肌的损伤程度明显小于TLIF。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方法选择我院 2016 年 5 月至 2020 年 10 月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 18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 83 例对照组 (放置) 与 103 例实验组 (未放置)。比较分析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重点分析引流管术后放置的必要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无引流,对照组术后引流量 (116.5±56.80) ml (P 0.05);两组术后切口发红、切口周围红肿、体温以及术后 5 天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实验组术后 5 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更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延迟愈合、切口感染、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均未出现深部感染、胃肠道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出现病情加重而死亡的病例。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在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若无特殊原因不需要放置引流管,预后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