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等多种代谢异常并存。代谢综合征这一新概念,中医对其虽无系统论述,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属于中医“湿阻”、“肥满”、“眩晕”等范畴,临床多能见到患者主诉眩晕、耳鸣、少寐多梦、急燥易怒、咽干口燥、面色潮红、头昏头痛、胸闷恶心、形体肥胖、四肢倦怠等症状。目前,  相似文献   

2.
干咳病位在肺,其因多起于燥。临床上燥有外燥、内燥之别。外燥多由气候干燥引起,古云:“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即指此;内燥多因七情不调、或长期高温作业、或因咽辛热之品积久化燥,或汗、吐、下太过伤津液引起。临床可分为三型治疗,兹分述举例于下:【燥淫侵犯型】主证:突然发生咳嗽无痰,或咳痰粘少、气促不舒、咽痒喉干、夜间咳  相似文献   

3.
答:燥咳以咳嗽无痰或少痰,或阵咳或呛咳,咯痰不利,咽痒为主症。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慢性咽炎,或急慢性支气管炎,或病毒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疾病过程中。燥咳其病因病机与天行燥烈、久晴少雨、空气干燥有关,故有寒温内外之别,临床首应辨清。外燥犯肺,因风寒或燥热之不同而异。凉燥者咳嗽少痰,时缓时急,鼻塞头痛,恶寒发热,咽干口燥,无汗,苔白脉弦;温燥表现为干咳少痰,咳势较甚,心烦口渴或气逆作喘,发热头痛,舌淡红,脉浮数。内燥伤肺,多因精血津液暗伤,肺系失却滋润与清肃,亦有寒热之分。热燥者,因寒邪化燥,或过食辛辣厚味,或热病后期津液…  相似文献   

4.
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干燥综合征又称口、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除有口、眼干燥表现外,多伴有其他系统的损害;后则与其他一种肯定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共存。在风湿性疾病中,该病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居第二位,属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多数学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燥证”、“燥病”、“内燥证”、“燥毒证”等范畴,也有学认为本病的病理变化不能仅用阴虚内燥来概括,而应属于“虚劳”的范畴。近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痹病证治学》称本病为“燥痹”。  相似文献   

5.
金秋之际,燥气当令。秋天气候变化无常,阳光渐收,阴气渐长,气候逐渐转凉,雨水逐渐减少,气候干燥,易患鼻干、咽燥、皮肤干裂和大便秘结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秋与肺相应,燥为秋之主气。秋燥之邪极易通过口、鼻、呼吸道和皮肤等侵入人体,累及于肺。此时人们稍有不慎,很易罹患感冒,引起“燥咳”之症,表现为:经久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带血丝,并伴有口燥咽痛、鼻干喉痒、声音嘶哑、舌苔红而少津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养阴清肺丸     
云淡风轻九月天,秋高气爽的天气大家都喜欢,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各种瓜果蔬菜更加丰富,更加美味可口,如果在四季里挑出一个最舒适、最让人心情愉快的季节那一定非秋天莫属。不过秋季也有一个让人比较烦恼的问题,就是天气相对比较干燥,有的人在这个季节会出现干咳、痰少、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盗汗、便秘、舌质红少津、舌苔少、脉细而数,或咳血等中医所谓“肺阴虚”的症状。尤其是秋季特有的“燥咳”,表现为干咳无痰,甚至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喝水再多也不能缓解。  相似文献   

7.
小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其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析本证,阳气虚衰、寒自内生,则里急腹中痛;气虚血少、心失所养,则心悸、四肢酸痛;阳气虚弱、不能固摄阳精,则梦遗失精;阴虚生热,则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为阴阳两虚、寒热相兼之证。若专补其阳,则阳气偏  相似文献   

8.
干燥综合征(SS)是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最常见症状是口眼干燥,但临床表现远不限于此,任何系统、任何器官都可累及。其发病率在我国高于RA,占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首位。SS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名,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燥证范畴,多称“燥毒症”,又因可能累及周身,故称周痹。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明确命名为燥痹。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替代和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9.
<正>秋季燥邪当令,容易伤人体的阴液。秋气通于肺,所以秋季多发燥热伤阴的咳喘,症见咳嗽,痰黄而黏稠量少,不易咳出,或干咳无痰,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咽干口燥,声哑喉痛等,舌红苔薄黄或无苔,脉细或细数。针对这种燥咳,明代御医龚信在他的著作《古今医鉴》中记有二母宁嗽汤方,具有清肺润燥、化痰止咳之功,善于治疗燥热蕴肺所致的咳嗽。现有处方来源于此方的二母宁嗽片可供患者选用。如果久咳伤肺,或劳伤过度,形成了肺肾两虚之证,症见干咳少疾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燥咽  相似文献   

10.
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从其临床表现看属中医“喉痹”范畴。患者常常感到咽部不适,或烧灼感,或异物感,多见咽痒即咳,干咳无痰,时有白色泡沫痰,久咳而咽痛等症状。咽部检查常见咽部粘膜呈黯红色,咽后壁散在或成片圆形突起的滤泡,咽反射敏感。慢性咽炎的治疗,导师郑小伟教授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在清热、散结、活血、祛痰等常法治疗的同时,对于难治性本病患者,郑教授采用变法治疗,如健脾润喉法、祛风止痒法、温肾利咽法等,拓宽了临床选方用药思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郑教授变法治疗慢性咽炎的经验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金匮·血痹》篇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烦,小建中汤主之。”由于症状错综复杂,阴阳疑似,致令注、医家捉摸不定,泾涓难分。文中“衄”、“梦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证,俨然阴虚火炎之象,故临床医生往往容易断为阴虚而误投甘寒、咸寒、滋润之品,凉遏生机,至病于不起者,颇为多见。其“虚劳里急”、“悸”、”腹中痛”、“四肢酸疼”等又呈一派阳虚阴寒之证,故从  相似文献   

12.
口干症是一种口腔症状,其发病有生理、病理、心理、神经、药物等因素。据统计,30%-50%的中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口干症,其中以40-7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女性更年期患者为最多见。老年口干症主要表现是口干唇燥,舌光无苔或苔少而干,甚则满舌布满裂纹,舌痛,食刺激性食物则加重,或伴身体倦怠,饮食无味,或伴腰膝酸软无力,或伴皮肤干燥发痒,或伴眼干、咽干,或伴干咳、面潮红、大便干等。  相似文献   

13.
咽异感症为病人感到咽部有刺、异物,球,草梅,毛发和痉挛等异物感,多在吞咽动作时明显,尤其是在空咽延液时有明显的异物感,吞咽食物的反而不明显,西医称作“癔球症”中医称为“梅核气”。此种感觉可为间歇性,也可持续存在,可时有的无,或在疲劳后加重,常伴有嗳气胸闷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李艳玲 《陕西中医》2009,30(8):1068-1069
一贯煎出自《柳州医话》,由生地黄、枸杞子、当归、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组成。具有滋阴疏肝功效。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并伴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等症。笔者临床应用本方加减,治疗高血压、胃炎、糖尿病均获满意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咽源性咳嗽是以咽喉痒,阵发性干咳,咽痒而咳,不痒不咳,伴有咽干、少痰等症状。检查咽喉部有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无特殊改变。近年来,我们用上焦宣痹汤治疗湿热或痰湿蕴肺型咽源性咳嗽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武开 《中医药学刊》2004,22(2):261-262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亦称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或关节一眼一唾液腺综合症。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燥证”“燥毒”“燥痹”等范畴。笔者近年来对本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毒瘀在本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津枯血瘀,燥热成毒”是本病的根本病机所在。所以,解毒化瘀药的正确配伍应用能收到一  相似文献   

17.
清燥救肺汤出自《医门法律·伤燥门》,由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组成,具有清燥润肺功效.笔者常用此方随证化裁治疗各科疾病,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现举验案三则报道如下. 1 喉痹 韩某某,女,42岁.患者咽干痛,有异物感伴声嘶反复发作3年.经喉镜检查诊断为慢性咽炎,多次接受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常因感冒或疲劳,上述症状又现或加重,甚至影响工作,精神压抑,故要求接受中医治疗.诊见: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反光增强.舌红少津,脉细数.病为喉痹,治宜养阴清热润燥.  相似文献   

18.
试论阴虚泄泻之证治华东输油局医院(221008)李翼关键词阴虚泄泻脾阴虚滋法升法敛法所谓阴虚泄泻,是指泄泻同时出现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或舌裂苔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若使用通常的温燥或苦寒治泻药物,常不能取效甚或加剧。临床所见,或因久用风燥渗...  相似文献   

19.
喉源性咳嗽病名由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1985年首先提出,并经1993年济南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审定。本病属中医学“咽痒”、“风热喉痹”、“慢喉痹”等范围,其症状特点是以阵发性喉头奇痒作咳,不痒不咳为主症。患者自觉咳从喉部而起,咳呈连续性,甚至呈痉挛性,少痰或无痰或痰黏难咯,咯出为爽,饮水则止:病程可长至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每天必作多次,严重时1h内可达数次:少数患者伴有发音音色粗糙,甚至嘶哑。  相似文献   

20.
燥痹是感受燥邪或机体津液不足,导致关节、筋骨、肌肉及孔窍失养,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肤枯涩、口眼干燥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痹证。由于燥痹的发病与机体津液不足和经络痹阻有关,其治疗有别于一般的痹证。根据燥痹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对燥痹的治疗探讨如下。1燥痹之本在肾,筋骨失养为标,治当滋肾流液、荣养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