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 1984年我省建立了1320个疟原虫镜检站,开展了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血检范围的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8.86%—10月份共血检2049516人,检出原虫阳性者23313人,阳性率为1.14%。经血检确诊的病人数已占全省疟疾疫情报告人数的26.53%。通过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来及时发现疟疾传染源,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在疟疾发病己降到较低  相似文献   

2.
<正> 1983年我省建立902个疟原虫镜检站,开展了发热病人血检工作。为了进一步探讨血检工作在疟防工作中的意义,现将全省发热病人血检情况报告如下: 一、方法 1、培训镜检人员:在县防疫站及卫生院选择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中、初级人员,参加地(市)县举办的疟原虫镜检学习班,学  相似文献   

3.
<正> 1983年,我们以淮滨县为重点进行了全区恶性疟分布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调查方法:1、全区10个县(市)均开展居民和学生的抽样血检调查,5—10月,全区设立84个疟原虫镜检站,发烧病人血检。2、地区组织有30人参加的恶性疟防治专业队,以淮滨县为调查重点对曾发现过恶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998-1999年芒市地区933名入境、出境及回归人员疟疾监测结果.在933名血检者中,检出疟原虫阳性38例,阳性率为4.07%,其中间日疟(PV)21例,占55.26%;恶性疟(PF)17例,占44.74%.不同人群的血检结果为,缅籍入境人员血检371人,检出疟原虫阳性19人,阳性率为5.12%(其中PV13例,占68.42%;PF6例,占31.58%);出境3个月以上的回归人员血检350人,检出疟原虫阳性15人,阳性率为4.29%(其中PV4人,占26.27%;PF11人,占73.33%);本地出境人员血检212人,检出疟原虫阳性4人,阳性率为1.89%(全系PV).结果显示,入境、出境及回归人员疟原虫阳性率无显著差别(P>0.5),而入境与本地出境人员疟原虫阳性率之比则有显著差别(P<0.01).这表明本地区疟疾发病已得到有效控制,而境外缅甸疟疾流行态势则非常严峻.笔者建议对旅行者或出入境人员应加强疟疾监测和防疟科普知识宣传,选择好预防性服药和个人防蚊叮咬措施,以防止疟疾的传播或扩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控制疟疾流行,通过监测了解和掌握疟疾态势。方法2004—2007年在筠连县开展疟疾疫情报告,发热患者血检,学龄儿童疟原虫抗体检测,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等综合措施。结果2004—2007年筠连县疟疾发病率从2.47/万下降到0.12/万,有病例乡镇数从13个下降到2个;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从2.92%下降到0.04%,学龄儿童疟原虫抗体阳性率从3.53%下降到0;蚊帐使用率平均为70.98%,蚊香使用率平均为98.17%;血检外出务工返乡人员30人,疟原虫阳性率为0。结论筠连县疟疾发病率、发热患者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学龄儿童疟原虫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有病例乡镇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基层卫生院疟原虫镜检站工作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襄阳市襄州区对镜检站管理有关工作质量指标和工作效率指标的考核要求,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标准,确立评价因素的权重系数,建立模糊关系矩阵,选择合成算子进行多级模糊合成、归一化处理和评价分析.结果 对2011年襄阳市襄州区12个镜检站血检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疟疾发病率较高的卫生院镜检站血检工作开展的较好.结论 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既能对疟原虫镜检站血检技术指标和效率指标进行分层次评价,又能进行综合性评价,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禹县从1979年开始,在17个乡卫生院门诊开展了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使血检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发热病人血检达3.8万人,镜检复盖范围75.9万人,血检率占辖区人口的5.01%,占全县总人的3.95%,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七月份我们在该县进往了调查,八月上旬有该县召开了全县镜检站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潍坊市疟疾基本消灭后监测效果与防治对策,为调整防疟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988年基本消灭疟疾后,在全市范围内设专职或兼职镜检站246处,积极开展病例侦察,及时发现和治疗现症病人,对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定时对各镜检站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随机抽查居民患病情况和媒介密度。结果1988~2005年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886535人次,疟原虫阳性9例,血检往返高疟区流动人口270761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27例,1999年后未再发生内源性病例,居民疟疾抗体监测5821人,阳性率0.206%,中华按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输入性病例为现阶段病例的主要来源,基本消灭疟疾的防治成果得到了巩固,现行疟疾防治措施可以适当简化,流动人口的监测与管理是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宜州市基本消除疟疾后20年来疟疾流行特征,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对宜州市1994~2013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宜州市1994~2013年报告疟疾94例,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为0.03%;本地人口血检阳性27例,阳性率为0.01%;流动人口血检阳性67例,阳性率为0.47%(P〈0.01)。结论基本消灭疟疾以后,流动人口疟原虫血检是疟疾监测的重点,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是消除疟疾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县有约60万人口。在9区2场各设1个血检站。1985~1986两年共检发热病人32176例。①疟疾血检478例,疟原虫阳性率7.53%;②疑似疟疾血检2359例,阳性率0.64%;③发热原因不明血检10539例,其中3例疟疾;⑤感冒血检13220例,只有1例疟疾。就是说在23751例血检中,只发现4例疟疾,检出率为  相似文献   

11.
当阳市1982~1991年通过纵、横向监测,镜检发热病人420247人,检出疟原虫870例,阳性率为0.21%。镜检阳性病例仅占疫情报告数的57.50%,临床初诊疟疾镜检阳性仅占检出阳性数的18.51%或疫情数的10.64%,应进一步加强发热病人镜检原虫的监测及其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2.
1230例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结果分析含山县卫生防疫站(238100)唐宗洲1995年,我县铜闸卫生院疟镜检站对5~10月份前来就诊的1230例发热病人进行了疟原虫镜检,发现阳性67例,阳性率为5.44%。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疟原虫镜检阳性率与临床...  相似文献   

13.
大新县是广西历史上有名的高疟区,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流行区。1954年疟疾发病率为620.07/万,原虫率为41.2%。经过40余年的综合防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3年已控制在1/万以下[1],1985年经广西自治区卫生厅组织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此后,连续13年进行监测和防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传染源监测 各乡镇医院均设立疟疾镜检站,对初诊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的“三热”病人进行血检。年血检数占总人口6.5%以上,村屯覆盖面达90%。对镜检可疑阳性…  相似文献   

14.
<正> 驻马店市自1979年以来,采用郊区普查和市区定点抽查方法,查出微丝蚴阳性者1984人,阳性率为5.84%,治疗后,于1982年7月,经省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该市外来流动人口较为频繁。对巩固防治成果的影响。尚未作过调查,为巩固成果,了解外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我们于1984年在丝虫传染季节的7——9月,对该市外来流动人口进行了血检调查,现将血检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监测疟疾疫情动态 ,给灭疟后期疟疾防治和管理提供依据 ,本文于 1992 - 1998年对我站寄生虫病科门诊“四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不明原因发热 )病人进行血液检查疟原虫 ,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采取患者的耳垂血涂制厚、薄血膜 ,吉氏染色 ,油镜检查疟原虫 ,每例发热病人均查完一个厚血膜全部视野 (约10 0 0个视野 ) ,发现疟原虫即为阳性。2 结果2 .1 历年血检情况  1992 - 1998年共血检“四热”病人 716例 ,疟原虫阳性 332例 ,阳性率为 46 .37% ,历年疟原虫阳性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χ2 =2 9.0 1,P<0 .0 1) ,见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疟疾发病率地区经济有效的血检对象,于1994年分层随机抽取了54个镜检站,对50839例“四热”病人的疟原虫血检进行了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病率小于1万地区和发病率1~5/万地区分别以“二热”病人和“三热”病人作为血检对象较为经济有效;但在发病率大于5/万地区仍以“四热”病人作为血检对象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 ,是灭疟后期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在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地区开展此项工作 ,对巩固疟防成果 ,最终消灭疟疾显得尤为重要。沙市地处江汉平原 ,间日疟呈非稳定性中度流行。由于多年来实施以消灭传染源和拔除病灶点为主的综合性抗疟措施 ,成效显著。到 1990年发病率由 1975年的 118.1/万逐渐下降至 0 .5 /万。经湖北省卫生厅考核组考核验收达部颁“控制疟疾”标准。自 1994年起 ,以乡镇为单位设立的镜检站 ,开展大面积血检工作 ,血检率连续 3年达 5 %以上 ,发病率都在 1/万以下。实际已达部颁“基本消灭疟疾…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百色市右江区疟疾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达到消灭疟疾的标准。方法通过对人群进行血检调查确定流行范围;在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监测,消除传染源。结果百色市右江区12个乡镇均为疟疾流行区,大规模防治前的疟疾发病率最高达947/万(1971年),传播媒介主要以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为主。1983~1999年,全区共血检常住人口发热病人505 746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3 641人次,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31%和1.217%。2000年防治效果考核,对7个乡镇10个自然屯共1 086人进行疟原虫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对上述10个自然屯居民1 086人取血进行疟疾间接荧光抗体测定,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37%,抗体阳性者血检原虫均为阴性;年带虫发病率1997、1998、2000、2002、2003年均为零,1996、1999年均为0.33/10万,2001、2004、2005均为0.31/10万,1986年以来未发现当地传播的恶性疟病例。结论2000年经自治区卫生厅考核工作组审评,右江区已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病标准。灭疟后期在右江区进行以血检发热病人为主的查源拔灶等监测措施可达到基本消灭疟疾乃至消灭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汕头市濠江区疟疾流行影响因素,为调整疟疾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84—2014年汕头市濠江区疟疾监测资料和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并对辖区内居民、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媒介蚊虫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1984—2014年,全区血检数11 582人,阳性75例,阳性率0.65%。所有阳性标本都是间日疟,其中该地血检人数9 876人,阳性43例,阳性率0.44%;流动人口血检1 706人,阳性32例,阳性率1.88%。该地人口与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984—2014年31年间,只有在1993—1996年查出该地感染病例,其他年份出现的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014年对辖区内居民和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进行调查,居民疟防知识知晓率平均为69.46%,学生平均为71.43%;2014年媒介蚊虫监测中,2个监测点均抓到按蚊。结论汕头市濠江区疟疾发病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流动人口疟疾阳性检出率偏高,输入性疟疾病例为现阶段病例主要来源。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及管理,提高广大民众疟疾防控知识知晓率是巩固疟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血液涂片法检查“四热”病人582081例,疟原虫阳性率为0.87%。临床初诊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33.40%、10.06%,0.16%,0.34%,流动人员疟原虫阳性率明显高于当地居民。在发病一周时间内,疟原虫阳性率随着采血与发病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第六天阳性率达1.74%。5~10月份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以7、8、9月份为高,提示疟疾流行季节做好以热病人血检,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