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对减轻七氟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其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90例行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ASA Ⅰ ~Ⅱ级,男:女为43:47,年龄20 ~65岁,体重50 ~85 kg,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手术结束前20 min静注舒芬太尼0.1 μg/kg+氟比洛芬酯1 mg/kg;B组:手术结束前20min静注舒芬太尼0.2μg/kg;C组:手术结束前20 min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拔管时(T1)、拔管后10 min(T2)、拔管后20 min(T3)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拔管后即刻视觉模拟评分(VAS)、躁动评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有无恶心、呕吐、咽痛等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B组相比,C组T1、T2、E时HR、MAP明显升高(P<0.05),VAS评分明显升高(3.9±0.5vs.22.2±0.6,P =0.035;3.9±0.5vs.22.3±0.7,p =0.041),躁动评分明显升高(2.2±0.9vs.21.3±0.9,P=0.033;2.2±0.9 vs.21.4±1.0,P=0.037).与A组、C组相比,B组拔管时间明显延长[(12.3±2.9) min vs.(10.4±3.0)min,P=0.041;(12.3±2.9)min vs.(29.9±2.6)min,P =0.038],苏醒时间亦明显延长[(15.3±3.4)min vs.(12.3±3.7) min,P=0.032;(15.3±3.4) min vs.(12.8±3.2) min,P=0.042].与B组、C组相比,A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与A组、B组相比,C组咽痛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B组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安全有效地用于减轻七氟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明显减少恶心、呕吐、咽痛、嗜睡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徐慧 《临床医学》2008,28(3):77-78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和氯胺酮联合用药对小儿短小手术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并与单纯用氯胺酮作比较.方法 选择2~6岁择期下腹部会阴手术的患儿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氯胺酮4~6 mg/kg,肌肉注射;Ⅱ组:咪唑安定0.1 mg/kg 氯胺酮2 mg/kg,肌肉注射,入睡后行骶管阻滞麻醉,观察其苏醒时间和苏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Ⅰ组明显多于Ⅱ组(P<0.05).结论 小剂量咪唑安定和氯胺酮联合用药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用于短小手术术后苏醒快.苏醒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泌尿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0例小儿有泌尿外科疾病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骶管麻醉组(Ⅰ组,n=25)和氯胺酮组(Ⅱ组,n=25),Ⅰ组应用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全麻,Ⅱ组应用氯胺酮全麻.于麻醉前、切皮、术中、手术毕记录其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并比较两组苏醒时间.结果:诱导后和术中两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有着显著的差异.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苏醒时间也短于Ⅱ组(P<0.01).结论: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泌尿外科手术,呼吸、循环稳定,麻醉满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加异丙酚复合喉罩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应激和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4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分为瑞芬太尼加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复合喉罩组(Ⅰ组)和芬太尼加异丙酚复合气管内插管组(Ⅱ组).Ⅰ组采用瑞芬太尼剂量依赖控制性降压,Ⅱ组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基础值(T1),插管后即刻(T2),术中控制性降压(T3),拔管前即刻(T4),拔管后即刻(T5)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值.记录两组苏醒期呛咳、躁动情况.结果:Ⅰ组与Ⅱ组比较,血流动力学平稳(P<0.05),苏醒期呛咳、躁动少(P<0.05),达到有效控制性降压的目的.结论:选用瑞芬太尼加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复合喉罩的麻醉方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麻醉和手术应激,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有效地达到控制性降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七氟醚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隐睾手术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组(Ⅰ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组(Ⅱ组),每组50例,观察两组术后苏醒质量、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患儿苏醒时间、清醒时间均短于Ⅱ组(P<0.05),警觉/镇静(OAA/S)评分,Ⅰ组高于Ⅱ组(P<0.05).术后发生躁动哭闹、恶心呕吐,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可以提高隐睾手术患儿的苏醒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秦怀峰  刘玉 《临床医学》2012,32(2):22-23
目的 研究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子宫切除术后布托啡诺镇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SAⅠ~Ⅱ级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术前15 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Ⅱ组术前15 min缓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 ml.分别记录术后4、8、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24 h布托啡诺用量.结果 术后4、8、12 h ﹙VAS﹚Ⅰ组均低于Ⅱ组(P<0.05),术后Ⅰ组的布托啡诺用量[(5.7±0.5)mg]低于Ⅱ组[(6.0±0.5)mg](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用于子宫切除手术超前镇痛能减少术后布托啡诺用量,提高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介入治疗相关特点.方法:入选7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及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7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特点进行对比.结果:糖尿病组女性、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的比例均较非糖尿病组高.糖尿病组三支血管病变、长病变显著多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置入支架平均教均显著多于非糖尿病组患者[(1.82±0.81)vs(1.58±0.61),P<0.05];置入支架平均直径则较小[(3.18±0.56)mm vs(3.43±0.53)mm,P<0.05];支架平均长度较长[(24.04±6.67)mm vs(20.15±5.55)mm,P<0.05];两组球囊平均最大充盈压力以及最长充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非糖尿病患者复杂,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痛患者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SLIPA喉罩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前后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Ⅰ组为喉罩组,Ⅱ组为气管插管组.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气腹前后、气腹后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分别于诱导前(T0)、诱导后(T1)、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T2)、拔管(喉罩)前即刻(T3)、拔管(喉罩)后即刻(T4)记录平均动脉压(MAP)、HR.观察术中有无反流误吸情况及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气腹后Pmean、Ppeak分别为(15.8±2.5)、(24.8±4.9)cmH2O,较术前[(12.5±0.8)、(15.2±1.3)cmH2O]升高(P<0.05),Ⅱ组气腹后Pmean、Ppeak分别为(20.5±3.1)、(25.3±4.4)cmH2O,较术前[(13.1±0.7)、(25.3±4.4)cmH2O]也明显升高(P<0.05),且Ⅱ组高于Ⅰ组(P<0.05).气腹后两组PetCO2均升高,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诱导后两组MAP、HR均有下降,插管后Ⅱ组明显升高(85.0±6.9、82.5±7.3),较Ⅰ组有明显差异(P<0.05),拔管后Ⅱ组MAP、HR升高,Ⅰ组无明显变化.结论:SLIPA喉罩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前后气道阻力变化小,置入和拔除对MAP、HR影响小,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少,能有效保障通气及麻醉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反馈调控麻醉剂的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及知晓情况的效应.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112例,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一次推注雷米芬太尼3μg/kg;对照组静脉一次推注力蒙欣2 mg/kg,BIS组靶控输注力蒙欣浓度以维持BIS值在45~65之间;两组均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均靶控输注力蒙欣(初始血浆靶浓度0.7~1.8μg/L)、雷米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5~3.5 ng/L)以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以常规监测指标调控靶控输注浓度;BIS组以BIS值(45~65)为指标反馈调控靶控输注浓度.记录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阶段力蒙欣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诱导(87.90±19.2)mg/kgvs.(146.67±21.4)mg/kg,P<0.05;维持(587.90±159.2)mg/kg vs.(796.67±211.3)mg/kg,P<0.05] .两组雷米芬太尼用量无显著差异.BIS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7±1.3)min vs.(11.1±1.4)min,P<0.05] ;两组患者的术中知晓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BIS监测指导力蒙欣和雷米芬太尼配伍的全凭静脉麻醉,可在保证适当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力蒙欣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乳剂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门诊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 2组,每组20例.Ⅰ组给予依托咪酯乳剂 0.3 mg·kg-1静脉注射;Ⅱ组给予丙泊酚注射液 2.5 mg·kg-1静脉注射.观察2组注药前(T0)、注药后(T1)和苏醒后(T2)的SBP、DBP、HR、RR、SpO2的变化,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术中知晓及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Ⅰ组麻醉诱导、苏醒时间分别为(37.20±7.35)s和(5.38±2.05)min;Ⅱ组麻醉诱导、苏醒时间分别为(36.40±8.16)s和(5.22±2.12)min,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0比较:Ⅰ组T1、T2及Ⅱ组T2时SBP、DBP、HR、RR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Ⅱ组T1时SBP、DBP、HR、RR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1时的SBP、DBP、HR均明显降低(均P<0.05).Ⅰ组4例出现肌阵挛,1例注射部位疼痛;Ⅱ组9例出现注射部位疼痛.2组患者均无明显SpO2下降,无术中知晓及人流综合征发生.结论 依托咪酯乳剂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安全地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短时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30)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B组,n=30)。监测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1)、插管时(T2)、切皮时(T3)及拔管时(T4)、拔管后30min(T5)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及两组患者单位时间内全麻药的用量,并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毕至清醒时各项指标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12、r13、T4、T5与T1比较,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升高;A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B组患者(F组内=17.352,F交互=4.326,F组间=8.652;F组内=11.561,F交互=5.241,F组间=7.248;P均〈0.05);两组患者全麻药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七氟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用量分别为(1.40±0.30)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及(0.34±0.08)、(6.20±0.32)、(448±24)mg。B组患者分别为(1.00±0.12)MAC及(0.18±0.03)、(4.10±0.31)、(393±26)mg(t值分别为0.37、0.21、1.24、3.46,P均〈0.05);两组患者术毕至完全清醒时出现咽反射时间[(18.00±1.27)、(12.31±2.54)min]、拔管时间[(24.03±2.42)、(16.05±1.20)min]、完全清醒时间[(29.54±5.24)、(19.25±2.64)min],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3.68、1.35,P均〈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均能够保证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但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较,前者明显减少全麻药的用量、缩短拔管的时间,是目前可行且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研究开颅手术中使用左旋布比卡因头皮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循环指标的影响及手术相关麻醉费用情况。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神经外科需要开颅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D)组(n=30)和左旋布比卡因(L)组(n=30)。麻醉诱导插管后L组采用0.25%左旋布比卡因行患侧相关头皮神经阻滞,D组不实行神经阻滞但常规按时给予舒芬太尼和肌松药,两组手术中均采用丙泊酚持续输注维持麻醉。记录术中镇痛、镇静药用药量、循环相关指标、拔管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及手术相关麻醉费用。结果 D组与L组比较,手术期舒芬太尼用量[(1.67±0.24)、(0.20±0.11)μg/kg],丙泊酚用量[(5.27±2.15)、(3.62±1.36)mg·kg-1·h-1],拔管后VAS评分[(7.21±1.40)、(3.15±1.20)分],手术相关麻醉费用[(1 683±64)、(1 327±71)元],前者均高于后者(P均〈0.05);手术开始至苏醒拔管,D组平均动脉压、心率上升较L组明显(P均〈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头皮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复合全身麻醉能增加麻醉的可控性,术毕苏醒拔管平稳,可降低苏醒期的风险,减少住院时间和手术相关的麻醉费用,是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一种新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应用于三聚氰胺致婴幼儿输尿管结石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输尿管结石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Sev)组(n=30)和丙泊酚(Pr0)组(n=30)。观察并记录诱导时间、气管内插管时间、苏醒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和苏醒期的不良反应。另外记录两组病人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3 min、5 min、15 min、30 min时点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七氟醚组诱导时间(63.2±6.9)s长于丙泊酚组(38.2±12.7)s,七氟醚组拔除气管插管时间(11.9±4.7)min短于丙泊酚组(15.6±8.2)min,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醚组躁动发生率53.3%显著高于丙泊酚组13.3%(P〈0.01)。七氟醚组在插管前、插管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插管前、插管后3 min、5 min与诱导前相比血压、心率显著降低(P〈0.05),与同时间点七氟醚组相比血压显著降低(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可安全有效用于婴幼儿输尿管结石手术,七氟醚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但躁动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5)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B组,n=25)。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1)、插管时(T2)、拔管时(T3)、拔管后30min(T4)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及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上止血带前(T5)、松止血带后10min(T6)、松止血带后30min(T7)、术后30min(T8)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T2、T3、T4与T1比较,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升高[分别为:A组患者心率(94.3±10.4)、(96.4±12.7)、(93.3±11.1)、(62.6±7.3)次/min,B组患者心率(76.2±6.5)、(70.1±9.7)、(71.5±8.3)、(64.6±8.4)次/min,P均〈0.05;A组患者平均动脉压:(18.8±3.4)、(19.6±3.4)、(17.8±2.0)、(14.5±1.5)kPa;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16.3±2.5)、(15.3±1.2)、(14.8±1.4)、(14.1±1.3)kPa,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957、9.745,P均〈0.05)。两组患者血浆TNF-a、IL-6、IL-10浓度在T6、T7、T8各时间点与T5比较均明显增加[A组患者TNF-α在T6、T7、T8、T5分别为(4.36±0.18)、(7.54±1.23)、(10.35±2.21)、(2.26±0.16)ng/L;A组患者IL-6在T6,T7、T8、T5分别为(4.32±0.21)、(8.35±1.26)、(10.23±2.23)、(1.36±0.08)ng/L;A组患者IL-10在T6、T7、T8、T5分别为(5.32±1.10)、(7.56±1.36)、(8.63±2.21)、(1.25±0.03)ng/L;B组患者TNF—a在T6、T7、T8、T5分别为(3.43±0.06)、(5.24±2.10)、(7.68±1.43)、(2.22±0.15)ng/L,B组患者IL-6在T6、T7、T8、T5分别为(3.41±0.08)、(5.34±1.34)、(8.54±2.03)、(1.28±0.04)ng/L;B组患者IL-10在T6、T7、T8、T5分别为(7.28±1.22)、(10.53±2.14)、(12.45±2.03)、(1.31±0.04)ng/L;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889、3.554、5.443,P均〈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较,前者更能维持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是目前可行且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4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4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维持用药量、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结果 HR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仅在切皮时、探查时较诱导前增快(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B组增快。MAP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拔管时均较B组明显增高。术毕至苏醒时间、拔导管时间A组比B组明显延长(P〈0.05);A组病人术后30min动脉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病人不良反应少,复苏快。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是目前开胸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选择,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2例,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RP组)与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RS组).RP组麻醉维持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靶控输注,RS组采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及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观察和测定麻醉前10 min(T0)、插管后1 min(T1)、气腹后15 min(T2)及停气腹后15 min(T3)4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BG)、皮质醇(Cor),并记录两组患者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24 h 随访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有无术中知晓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4个时间点的MAP、HR、Cor、B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MAP、HR在T1、T2两时点与T0比较均下降(P〈0.05),两组Cor在T2、T3与T0时点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RS组的恶心、呕吐例数多于RP组(P〈0.05).患者术后满意度均为100%.[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七氟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均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及较好的抑制插管和气腹造成的应激反应,术后苏醒迅速,尽管RS组术后恶心、呕吐多于RP组,但两种方法均能被病人较好的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4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E组麻醉诱导前15min时,静脉注入艾司洛尔0.5mg/kg,随后以50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量的0.9%氯化钠液代替。采用芬太尼(3μg/kg)、丙泊酚(Ce=3μg/mL)及罗库溴铵(0.8mg/kg)诱导插管,术中调整丙泊酚预期血浆浓度Cp值,使得脑双频指数(BIS)波动于40-55。分别记录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以及麻醉诱导前15min(艾司洛尔给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1min(T3)、气腹后30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后1min(T6)各时点的收缩压(SBP)、心率(HR)和脑双频指数(BIS)值。结果:E组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78.4±11.2μg/(kg·min)少于C组用量(89.3±15.2μg/kg/min),P〈0.05;E组苏醒时间(10.4±2.5min)短于C组(12.1±2.7min),P〈0.05。插管后1min(T3),C组SBP、HR和BIS均高于E组(P〈0.05)。而T4、T5、T6时点,C组HR均高于E组(P〈0.05)。结论:围术期小剂量艾司洛尔持续输注可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且使麻醉诱导和苏醒平稳、迅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单肺通气期间动脉血气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组和全麻(GA)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在开胸前双肺通气15min(T1)时及开胸后单肺通气(OLV)10min(T2)、30rain(T3)、60min(T4)时,分别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观察患者动静脉血气情况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记录血流动力学数据。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手术中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稳定,GEA组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醉后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各对应时点也明显低于GA组(P〈0.05),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插管后较麻醉前上升,单肺通气后无明显下降趋势;所有患者pH值、PO。、PaCO:均在正常范围内;PaO2插管后明显上升(P〈0.05),但单肺通气后各时点较通气前明显下降,GEA组较GA组下降更明显(P〈0.05);QS/QT值单肺通气后各时点较通气前明显上升(P〈0.05),GEA组较GA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期间可增加肺内分流,使PaO2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围术期应严密加强血气监测,维持好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盐酸氯普鲁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腰麻)行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下肢手术患者120例,均采用2%盐酸氯普鲁卡因施以腰麻。根据不同用药剂量随机均分为:Ⅰ组30mg(1.5ml),Ⅱ组40mg(2.0ml),Ⅲ组50mg(2.5ml)。记录感觉阻滞的最高平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记录肌肉松弛程度(Bromage评分)。记录蛛网膜下腔注药后1,3,5,7,10,15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1)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分别为T9(T12~7)、T9(T12~6)和T9(T12~4),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2.0±0.2)min、(2.0±0.3)min和(2.0±0.1)min,P〉0.05;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6.0±2.2)min、(7.0±1.9)min和(8.0±2.1)min,P〉0.05;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60.2±12.1)min,(85.1±18.4)min]、[(85.1±14.4)min,(125.2±22.1)min]和[(97.2±20.3)min,(135.4±32.4)min],P〈0.05。(2)各组肌松程度(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麻醉后1,3,5,7,10,15min时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50mg盐酸氯普鲁卡因比较适合腰麻行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在青少年脊柱侧弯手术中,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烷复合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的唤醒试验时间及苏醒质量。  方法  32例择期行脊柱侧弯矫正术的10~18岁患者, 随机分入全凭静脉麻醉组(丙泊酚+瑞芬太尼, P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异氟烷+舒芬太尼, I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唤醒时间, 唤醒时的心率、血压变化以及患者的躁动和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  P组患者术中唤醒时间(9.2±3.3)min, 较I组(12.5±6.0)min缩短,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手术结束后睁眼时间、手足活动时间和拔管时间, P组患者分别为(11.6±7.8)、(12.6±7.9)和(13.4±8.3)min, 均较I组患者的(19.7±9.8)、(22.9±8.7)和(20.4±8.7)min缩短(P < 0.05)。I组患者术中唤醒时出现躁动的例数较P组增多(P=0.033)。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中知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与异氟烷复合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比较, 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方案可以使患者在术中及术后更快苏醒, 躁动发生较少, 且不增加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