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炎性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干预AS炎症反应可能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基础角度,总结了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进展期、成熟期、破裂期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从抗炎角度研究、筛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的思路和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其形成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的过程,炎性反应在AS的形成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抗A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已从实验角度揭示了单味中药及复方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干预AS的发生、发展的作用机理,而结合炎症机制,从清热活血解毒这一新的角度筛选抗AS的中药应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生于大中动脉的慢性渐进性炎性疾病,引起血管壁脂质和纤维化损伤的形成,特征是巨噬细胞衍生的泡沫细胞聚集于血管壁并产生大量化学因子、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从早期内皮被修饰的脂质活化到最终的斑块破裂都有炎性反应的参与.作为炎症反应中的一个主要转录因子,NF-κB参与了炎症和免疫应答、凋亡及细胞增殖的调控。以下主要讨论NF-κB调控相关重要因子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全身性炎症反应与中西医结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炎症反应是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对感染性疾病,以往的临床治疗主要是抗病原体,而抗炎治疗只是辅助措施.但近十年,随着对炎症反应在重症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概念的提出,抗炎治疗逐渐成为重症感染性疾病综合干预措施中的重要环节。许多非感染性疾病与全身性炎症反应也有密切联系,如动脉粥样硬化就是一种炎症反应,肥胖病也有很多炎性因子参与对代谢的影响。中医药对炎症反应的调控将是中西医结合抗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契入点.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认为清热类中药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感染作用、调节血脂代谢、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清热类中药的单药和复方,并对其机制做深入地探讨,可为临床防治不稳定型斑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休克的发生过程中存在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过度释放,导致机体发生过度炎性反应,常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可高达60%[1-2].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红花配合西药治疗本病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金银花、连翘对成纤维上皮细胞炎症反应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金银花和连翘抗炎症反应作用。方法将金银花和连翘水煎液过滤除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滤过液混合添加到培养的上皮细胞培养基中复合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加有金银花的炎性反应细胞模型细胞形态规整,生长旺盛,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加有连翘的炎症反应细胞模型细胞表现出炎症反应,随后出现大量的炎性细胞;加有金银花和连翘的炎症组细胞形态也规整,但较金银花组形态较差。结论金银花在体外具有很强的抗炎性反应作用,连翘在体外的抗炎性反应作用很弱。利用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中药的抗炎症反应是可行的,并为中药作用原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过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以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等为代表的炎性因子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清热解毒药物能较好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过程。该文分析冠心病治疗发展历程,提出冠心病治疗的分期论治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结直肠炎-癌转化病机以正虚邪实为主,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要。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的炎-癌转化是癌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炎-癌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对阻断癌症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从中医“虚、瘀、毒”的角度结合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炎-癌转化的认识,以扶正、活血、解毒为治疗原则,扶正补虚,提高机体免疫抗邪能力,在炎症期切断炎-癌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与各种血管疾病发病密切相关。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NF-κB作为炎症反应的一个主要转录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多个病理过程。中医认为浊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核因子-κB的发病机制与浊邪的致病特点极为相似,故认为浊与核因子-κB可能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从中医对浊的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的病机、核因子-κB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浊与核因子-κB的关系、医药通过治浊干预NF-κB的表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阐述中医的"浊"与核因子-κB的关系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调肝导浊中药对家兔实验性AS模型抗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探讨调肝导浊中药防治AS的机制。方法 :高胆固醇饮食饲喂家兔10周造成AS模型 ,给药6周结束实验 ,取肝脏匀浆测定MDA ,SOD变化。此外 ,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 ,用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OX -LDL含量。结果 :调肝导浊中药可使肝脏MDA含量降低 ,SOD活性升高 ;并有效降低肝细胞培养液中OX -LDL含量。结论 :调肝导浊中药具有明显抗过氧化损伤的功效 ,从而有效抑制AS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中医毒邪理念及与AS的关系、中药清热解毒法抗AS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几年中医干扰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中医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滋补肝肾以及气血并治等4个方面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免疫性因子的表达以及干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来实现的.肯定了中医对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作用肯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同时提出未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应放在稳定易损性斑块上,以期为今后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诊断方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从蛋白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模型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予相应处理后检测腹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水平。用药前后取尾静脉血2ml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高脂饮食可诱导大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其主动脉组织MMP-9强阳性表达。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的MMP-9表达量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川芎嗪治疗组、模型组。结论益气活血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可以下调MMP-9的表达,降低血脂,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降低主动脉组织MMP-9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一组复方中药对强直性脊柱炎鼠模的治疗效果。方法:46只基因缺陷鼠分成5组。中药组用3个不同浓度剂量灌胃治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和磷酸柠檬酸盐(PC)治疗,用临床检查,体重测定,X线摄影,组织病理学来评价疗效,结果:各组动物的体重无明显差异。低剂量中药组HA-Ⅰ,HA-Ⅱ对动物的四肢小关节和脊柱强直无明显治疗作用,而中药高剂量组HA-Ⅲ和PC对控制脊柱和骶髂关节的骨化有明显疗效,在X-线片和组织病理学中得到证实,但PC的疗效优于中药。结论:本实验中采用的高剂量中药煎剂对进展性强直性脊柱炎动物的脊柱和骶髂关节骨化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强直性脊柱炎(AS)中药组方用药规律,针对中医药治疗对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关联规则分析,为AS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A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所用中药通过复杂网络图分析核心处方,SPSS 21.0和SPSS modeler14.2对中药性味归经频数、关联规则分析,并运用关联规则、随机行走模型评价中医药治疗对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结果:①性寒、性温和性平的,味甘、味苦和味辛以及归脾胃肝经药物使用最频繁;②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行气药、健脾化湿药、祛风湿药、清热药被频繁的使用,且之间相互关联;③红花配伍桃仁(98.15%),薏苡仁配伍茯苓(95.47%),甘草配伍狗脊(94.57%),甘草配伍威灵仙(94.48%),蒲公英配伍白花蛇舌草(94.40%)为关联度较高的五个药对;④山药分别与茯苓、牛膝、泽泻关联于C3、C4、hs-CRP下降,狗脊分别与白花蛇舌草、川芎、山药关联于IgA、IgG、IgM下降,豨莶草与牛膝关联于ESR、WBC下降,狗脊与独活关联于SOD上升。⑤中药内外合治组炎症指标(ESR、hs-CRP)的行走正向增长率及改善系数均较单纯内治组高。结论:我院风湿科治疗AS以从脾论治为主,寒温并用,甘苦同施,肝脾同调,祛邪不忘扶正,标本兼治,中医药在改善免疫炎症指标上具有优势,且内外合治在改善炎症指标上优于单纯内治,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从对动脉粥样硬化认识转变看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切入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现代医学研究领域的焦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AS的认识发生了几次重要的转变,即从重视“管腔狭窄”到强调“易损斑块”、从“脂质沉积”学说为主导到“炎症反应”学说的公认以及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这些转变带来了治疗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心血管事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在血管内形成进而引发的一种累及全身各动脉血管的增生性、退行性和炎性病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味、吸烟酗酒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脉痹”有相通之处,均病在血脉。中医“脾”具有生血、统血的生理功能,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笔者以AS与“脾主统血”的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主要探讨“脾主统血”的生理、病理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采用中医药方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