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控制效果。

方法:选取2016-01/06我科收治的中低度近视青少年患者76例152眼,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角膜塑形组36例72眼与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联合组),两组患者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组加用0.1g/L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均随访1a,检查戴镜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泪膜功能及角膜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戴镜前、戴镜1a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组戴镜前、戴镜1a裸眼视力变化幅度高于角膜塑形镜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差值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戴镜前,两组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客观散射指数(OSI)、泪膜破裂时间(BUT)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1a,联合组LLT、BUT高于角膜塑形镜组,OSI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戴镜前,两组患者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1a,联合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变化幅度均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可改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裸眼视力,控制屈光度、眼轴增长,对角膜形态及泪膜功能无明显负面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01/2015-08于我院采用长期配戴OK镜进行近视矫正的160例32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按要求配戴并完成随访。统计配戴OK镜后2a的角膜、结膜并发症; 采用角膜内皮镜检测配戴OK镜后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参数变化; 比较两组患者矫正视力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裸眼视力。

结果:所有患眼共出现Ⅰ~Ⅱ级角膜点染98眼,Ⅲ~Ⅳ级角膜点染18眼,视觉异常15眼,角膜压痕16眼,结膜充血10眼,角膜无菌性浸染8眼,过敏性结膜炎8眼,经对症干预治疗后缓解。患眼戴镜前和戴镜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平均细胞面积、角膜内皮六角型细胞比例、角膜内皮变异系数、角膜前表面水平曲率(HK)及垂直曲率(V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裸眼视力显著上升,屈光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未发生严重的角膜、结膜并发症,对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对佩戴角膜塑形镜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表情况的改善效果及安全性。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对象 选取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需佩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16例(232眼),分为对照组(58例116眼)和观察组(58例116眼)。方法 对照组常规佩戴角膜塑形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白天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滴/眼,4次/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膜脂质层厚度(LLT)以及结膜充血、高眼压、畏光不适及角膜上皮着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SRI、BUT、LLT以及并发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明显改善,角膜曲率明显降低,SRI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且两组间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SRI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BUT、LLT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7.34±2.10 s、60.52±10.84nm)明显高于对照组(6.26±2.03 s、55.20±11.73 nm)(P均<0.001);治疗后,两组间结膜充血、高眼压、畏光不适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观察组角膜上皮着染发生率(8.62%)明显低于对照组(24.14%)(P=0.024)。结论 佩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辅助滴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后,在不影响角膜塑形镜矫正效果的基础上可改善眼表情况。(眼科,2022, 31: 231-234)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临床观察近视回归镜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方法 60例(120眼)近视度在-2.50D以内的中小学生,观察其戴镜1~1.5年后的裸眼远视力、屈光检查结果、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立体视觉及隐斜度的变化.结果 戴镜1~1.5年后,0.00D~-0.25D的假性近视者(戴Ⅰ型回归镜),裸眼远视力均达到1.0以上,近视度下降为零;-0.50D~-1.50D的近视者(戴Ⅰ型回归镜),裸眼远视力有明显提高,近视度有所下降;-1.75D~-2.50D的近视者(戴Ⅱ型回归镜),裸眼远视力有明显提高,近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佩戴近视回归镜可以有效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并预防假性近视者发生近视,也可能对防止低度近视者近视度的发展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05/12在嵊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9例198眼近视青少年(12~18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组,配戴具有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功能的特制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配镜后每3mo复查,必要时更换同类镜片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结果:观察18mo,各组治疗前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组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视增长量为-0.65±0.65D,眼轴增长量为0.23±0.22mm,对照组近视增长量为-1.17±0.50D,眼轴增长量为0.41±0.17mm,两组近视增长量及眼轴增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去片裸眼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及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青少年儿童,以去片后即刻裸眼视力能否达到0.8为标准将入选儿童分为2组。比较2组间年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e值、角膜直径、瞳孔直径、非对称性指数、规则性指数的异同,以及对近视的控制效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去片裸眼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0例(96眼)入组,年龄(10.6±2.4)岁,球镜度(-3.62±1.18)D,柱镜度(-0.33±0.43)D,眼轴长度(25.18±0.75)mm。其中裸眼视力≤0.8组52眼,裸眼视力>0.8组44眼,通过单因素分析,较差的裸眼视力与基础较长的眼轴长度(b=-0.09,β=-0.29,P=0.003)、较高的球镜度(b=0.07,β=0.36,P<0.001)、较高的柱镜度(b=0.12,β=0.22,P=0.030)有关。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较差的裸眼视力与基础较高的球镜度(b=0.05,β=0.27,P=0.018)有关。6个月后裸眼视力≤0.8组儿童眼轴增长(0.07±0.15)mm,裸眼视力>0.8组儿童眼轴增长(0.11± 0.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角膜塑形镜去片裸眼视力的主要因素是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屈光度越高、眼轴越长,去片后裸眼视力越差,但其对近视仍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63例126眼,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1wk,1、6mo,1a时观察裸眼视力、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眼轴长度、眼压、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染色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前后本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泪膜破裂时间有明显差异(P<0.001),而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眼压无差异(P>0.05)。

结论: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矫正近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1/2013-11在我院进行角膜塑形术患者86例169眼,治疗2 a后,屈光度增加>-0.25 D以上的为控制无效组(54眼),屈光度增加≤-0.25D为控制有效组(115眼),比较两组患者各因素差异。
  结果:(1)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曾经戴框架眼镜、治疗前角膜横径、中央角膜厚度、眼压以及前房深度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治疗前屈光度、角膜曲率以及基础眼轴四个因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眼轴、年龄以及角膜曲率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基础眼轴、年龄以及角膜曲率为影响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基础眼轴越长、年龄越大、角膜曲率越大的青少年患者,角膜塑形镜对控制其近视发展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至2010年青少年近视患者246例(482只眼).根据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A组)、普通框架眼镜组(B组).两组患者戴镜后1d、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2年随访,观察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 A组病例戴镜1个月后裸眼视力达到最佳并稳定,B组病例矫正视力均能达到1.0.A组病例戴镜1年及2年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分别为0.18±0.19mm及0.21±0.21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戴镜1年及2年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分别为0.98±0.29mm及1.12±0.27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经戴镜满2年者停戴2周后查近视屈光度,平均每年增加0.26±0.31D,B组病例戴镜满2年后查屈光度,平均每年近视增加1.22±0.24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姜瑾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349-1352

目的:对比观察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与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1/2016-07我科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框架眼镜组40例80眼。随访18mo,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的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屈光度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眼轴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眼轴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均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进展,其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但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内压的关系,并评估遗传及环境因素对近视发展的影响。方法:对青少年近视患者166例329眼,分别精确测量其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内压,并按照屈光度分为正视眼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测量不同年龄段患者父母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对各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各组间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比较,中、高度近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组内屈光度、眼轴长度明显正相关;屈光度与眼内压在中高度近视组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r=0.817,P=0.031),且患者与其父母的屈光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眼内压有密切关系,眼轴长度增加是青少年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与环境因素在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不同类型中度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分析,探讨中度近视眼中曲率性近视与轴性近视高阶像差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单纯性中度近视眼患者39例56眼,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中度曲率性近视眼组(11例/16眼),平均年龄22±2岁,平均眼轴长度23.89±0.13mm,平均角膜曲率45.56±0.95D,平均屈光度4.58±0.82D;B组为轴性近视眼组共28例40眼,平均年龄22±3岁,平均眼轴长度25.82±0.44mm,平均角膜曲率41.93±0.85D,平均屈光度4.50±0.78D。利用波前像差仪获取入选患眼瞳孔分别为4,5,6mm时高阶像差值,进行分组比较。结果:A,B两组平均年龄与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角膜曲率与平均眼轴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在瞳孔为6mm时RMS3,RMS4,RMS6,RMSh,C12值比较,A组/B组分别为:0.165±0.064/0.098±0.045,0.127±0.034/0.059±0.025,0.040±0.014/0.028±0.010,0.218±0.059/0.129±0.040,0.137±0.057/0.048±0.037,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不同直径瞳孔下的高阶像差各值比较,前者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正常及中度散大瞳孔下,中度近视眼中曲率性近视的彗差、球差、次级球差及总高阶像差均较轴性近视眼为大。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与汉族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晓燕  关梅 《国际眼科杂志》2009,9(7):1348-1350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是否存在差异,了解维吾尔族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与角膜曲率、眼压值及屈光度关系。方法:对屈光中心就诊近视患者汉族137例274眼及维吾尔族患者115例230眼测量其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屈光度及角膜曲率,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CCT差异性及维吾尔族CCT与角膜曲率、眼压值及屈光度关系。结果:维吾尔族CCT(514.94±31.94μm)与汉族CCT(514.86±29.50μm)无显著性差异(t=0.029,P=0.977)。维吾尔族近视患者CCT与眼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944,P<0.01)。维吾尔族近视患者CCT与角膜曲率及屈光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93,P>0.05;r=0.120,P>0.05)。结论:维吾尔族与汉族CCT无显著性差异,维吾尔族近视患者角膜厚度与眼压间存在相关性,而与角膜曲率及屈光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近视患者76例152眼,年龄8~1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92±1.1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夜间配戴8~10h,戴镜后1wk;1,3,6mo;1,2a随访,观察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裂隙灯检查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戴镜前的UCVA为0.15±0.12,戴镜1wk;1,3,6mo;1,2a后提高至0.60±0.12,0.80±0.10,0.90±0.18,0.88±0.16,0.90±0.15,0.89±0.1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变平,分别降低2.31±0.82,2.41±0.91,2.12±0.75,2.21±1.01,2.51±1.12,2.46±0.98D,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戴镜1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13±0.11mm,2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25±0.17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经戴镜满2a者停戴1wk后查近视度数并与戴镜前度数比较,近视度数增加很少,平均每年0.25±0.11D,戴镜后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剥脱、重影、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彬  贺涛  邢怡桥  曹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83-2186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常规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裸眼视力及眼球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4/2017-04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2例204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102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框架眼镜配戴治疗,观察组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wk,1、3、6mo,1a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UCVA); 戴镜前和戴镜1a后眼球参数情况; 随访1a,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屈光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屈光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UCVA呈逐渐升高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戴镜6mo,1a UCVA升高趋势不显著,且戴镜6mo,1a,观察组患者U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戴镜1a,观察组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眼轴长度显著长于本组患者戴镜前及观察组患者戴镜1a的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8%和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可有效矫正患者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对眼球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幼年期豚鼠在形觉剥夺性近视进展过程中眼球各项参数的动态变化。方法将48只幼年期雄性花色豚鼠(出生后3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单眼眼罩遮盖,n=24)和对照组(n=24)。每组又分为 4个亚组(n=6),分别在形觉遮盖开始前及开始后2、4、6和8周进行实验眼和对侧眼的生物学测量(屈光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后巩膜干重)。使用线形相关分析遮盖时间与各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单眼面罩遮盖动物眼2周组实验眼较对侧眼增加(-1.79±0.58)D的近视(mean±SE;P<0.05;配对t检验;表1),遮盖8周组可达(-4.71±0.74)D(实验眼与对侧眼比较,所有时间段P<0.05);玻璃体腔长度较对侧眼延长,自遮盖2周组的(0.14±0.01)mm到遮盖8周组的(0.29±0.02)mm(试验眼与对侧眼比较,所有时间段P<0.05)。后巩膜干重较对侧眼减轻,自遮盖2周后的(-0.17±0.02)mg至遮盖8周后的(-0.35±0.04)mg(实验眼与对侧眼比较, 所有时间段P<0.05);(2)4组实验眼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与对侧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对比实验眼与对侧眼之间屈光力、玻璃体腔长度、后巩膜干重的差异,面罩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时间段P<0.05)。(4)面罩组实验眼与对侧眼之间屈光力、玻璃体腔长度、后巩膜干重的差异与遮盖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随时间的延长,遮盖豚鼠眼可诱导更多的近视度数,而后巩膜进一步变薄,干重减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中轻度近视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4-01/2015-0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2~18岁轻中度近视的患者85例165眼,按照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规范验配,采用夜间戴镜8~10 h。配镜后随访6lo,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变化。
  结果:随访6 lo后,与戴镜前相比,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与配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主观感觉基本良好,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脱落,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不影响继续配戴。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长期配戴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在我院选择400例800眼明确诊断为近视的青少年患者,平均年龄为11.5±2.3岁,其中男239例,女161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角膜塑形组和框架眼镜组,分别为167例334眼和233例466眼,本试验所研究的数据包括:(1)疗效: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屈光度等;(2)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密度、角膜点染程度以及角膜中央厚度等。观察时间分别为配戴后1d,1、6、12、24mo,了解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和组内的比较。结果:框架眼镜组可在配戴眼镜后视力达正常,角膜塑形组患者在1 mo后视力达到正常水平。经2 a的配戴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屈光度明显降低,分别为40.09±0.31、0.23±0.06 D,而框架眼镜组则有显著上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轴长度治疗后的第1 mo较治疗前均有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a后,两组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3.96±0.38、26.49±0.88 mm,眼轴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在治疗2a 后则分别为527.33±27.69、526.98±26.89μm,2a后的角膜中央厚度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关两组患者治疗后1 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密度较治疗前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矫正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好,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较小,且能够有效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