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猝死,即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指的是貌似健康者,因内在疾病发作或恶化或功能障碍而发生的急骤的意外死亡.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的年龄段,调查显示,猝死发生的年龄段有两个高峰期,出生后至6个月龄及30-50岁.猝死者男性显著多于女性.猝死者可见于各种不同的职业.尤以工人和农民居多,其次是干部和知识分子,军人和学生发生猝死的案例相对较少.而从发生猝死案例的地域来看,欧洲是猝死发生率最高的大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心脏复苏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2年1008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发生猝死的患者117例分为心脏复苏成功39例(对照组)和失败78例(猝死组),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先兆症状表现、诱因、猝死时间等因素统计结果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猝死的诱因、猝死先兆的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等因素与猝死后心脏复苏的成功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慧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3,(30):140-141,144
目的探讨大学生猝死的病因、诱因、特征,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网络报道的15例猝死患者的资料,归纳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结果男生猝死人数多于女生,猝死实例多发生在6-11月份,多数猝死发生在运动时,熬夜、过度劳累、突然剧烈运动过量是主要诱因。结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保健意识、预防诱因、加强监护、普及大学生初级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培训可以减少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患者猝死的原因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住院精神患者发生猝死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60~69岁年龄组住院1年内发生猝死率最高,秋冬季4∶00~8∶00时间段为猝死高峰期,猝死者大多伴有躯体疾病,服用氯氮平、氯丙嗪者在猝死患者中占比例较高。结论高龄、进食差、心电图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是住院精神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预防和降低猝死率。  相似文献   

5.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难以提防,所以使人们产生很大压力和困惑。在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人由10年前的60万/年,降为目前每年40万~50万,其中50%左右为猝死,每天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几乎每分钟发生1例院前猝死。冠心病的猝死有季节性,多发生在隆冬季节,病人多数为年富力强的中年人,猝死一般发生在家中、办公室、公共场所,有时也发生在医院。住院病人在医院内的猝死,病人和家属难以理解和接受,极易造成医患间的纠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患者猝死的特点,以便降低住院精神患者猝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1990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住院患者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发生猝死11例,猝死发生率为0.48‰。11例猝死者中,8例表现为紊乱性精神运动性兴奋,饮食差或拒食,且多为合并用药,5例死亡前心电图检查异常。结论住院精神患者猝死发生因素涉及多个方面,要减少猝死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癫痫猝死是癫痫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强直阵挛发作、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夜间发作等,对癫痫患者发生猝死的机制进行研究可以预防癫痫患者猝死的发生,本文对癫痫患者发生猝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我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病例的分析,找出猝死高危因素,指导临床护理对策制定。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住院的6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检测数据,找出高危猝死因素,指导临床。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猝死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为高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未再灌注治疗。猝死病例中心脏破裂、心源性休克为主要猝死病因。结论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猝死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加强以上危险因素的控制及管理对预防猝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3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猝死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西华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发生猝死的32例患者,分析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有气道阻塞(34.37%)、便秘(21.87%)、重度电解质紊乱(15.63%)、肺栓塞(12.50%)等。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后,猝死4例,猝死发生例数与往年同期比较明显减少,未出现医疗纠纷。结论: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猝死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浅淡预防癌症患者术后猝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患者术后猝死,特别是术后准备出院的患者猝死,是令家属最悲痛、最难以接受且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为了减少和预防术后猝死的发生,应加强术后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宣讲,控制引发猝死的诱因,以达到预防猝死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董敏莉  陈辉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3):1638+1641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猝死的患者一部分是由心源性猝死所致,还有一部分死因不详。目前,年轻人猝死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组收集了我校2000-2009年发生的5例猝死病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对可能发生猝死病例的认识及预防猝死的发生。方法:对56例住院猝死患者猝死诱因、猝死发生的时间段及死亡形式、猝死前先兆、猝死病因、猝死前驱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PACHⅡ)评分进行分析。结果:56例中20例有诱因;入院24 h内死亡26例,病情稳定后突然死亡29例,术后死亡1例;猝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38例;56例中有47例猝死前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PACHⅡ)评分平均(21.57±9.45)分,15分以上占76.78%,除1例3分,其余均在10分以上。结论:猝死患者常有明确的诱因;猝死前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APPACHⅡ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13.
徐亦男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11-1612
猝死是在很短时间内患者发生意料不到的、非创伤性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是貌似健康或病情已稳定的情况下[1]随时随地发生。大多数猝死者发生在院外,且多在症状发生后2 h内死亡[2]。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内[3],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 h内死亡者为猝死[4-5]。因此,重视猝死的院前急救,提高院外急救水平,具有重要的社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猝死20例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莉  陈晓琳 《吉林医学》2008,29(10):814-815
目的:探讨冠心病猝死的预防抢救及护理措施,减少猝死率。方法:对20例冠心病猝死的一般资料、诱因、猝死前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15例存在诱发因素;15例有前驱症状;有室性心律失常14例,ST-T缺血性改变7例。时间分布来看,24h内都有可能发生,但00:00—8:00有13例。结论:相应的前瞻性护理对策可预防和减少猝死的发生,提高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正> 猝死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国内有关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猝死的报道不多,现将我科1987年3月至1995年3月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的18例患者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本组所有病例的猝死均按华北、东北区心血管急症及猝死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标准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6.
撒兰梅  王燕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848-1849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为降低精神病住院患者猝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内乌鲁木齐市安宁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0年内猝死发生率为0.2%,均为男性,85.7%伴有躯体疾病。服用氯氮平、奋乃静在猝死病例中占较高比例,且联合用药者较多。结论:精神科猝死病例中伴有躯体疾病者较多,对此类患者应谨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猝死患者原因分析与护理分析。方法收集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内科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23例呼吸内科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猝死原因,在2016年5月之后采用针对性护理,对比分析猝死变化情况。结果呼吸内科猝死原因包括用力大便、气道阻塞、肺栓塞、吸痰、搬运、夜间熟睡、重度电解质紊乱,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我科共发生2例猝死,远低于往年同期。患者发生猝死时,护理人员积极配合主管医生进行抢救,无医患纠纷事件发生。实施针对性护理后提高了我科的整体护理质量,猝死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针对呼吸内科患者,全面了解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保护措施和针对性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可以降低猝死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黑龙江省医院赵春艳秦皇岛燕山大学卫生所吴秀艳猝死是自然发生的意想不到的突然死亡。1976年WHO规定自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死亡为猝死。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大多数猝死是心性猝死。由于大多数猝死发生突然,临床救治往往措手不及。本文就我院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猝死致医疗纠纷病例的死因,评价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42例猝死致医疗纠纷病例,于死亡48 h内尸检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死亡原因、病理检查及临床诊断符合率、猝死病例年龄及发生猝死的医院级别.结果:17例猝死原因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中16例误诊,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5.58%;11例为呼吸系统疾病,9例误诊,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18.1%;42例猝死病例年龄10 d~65岁,35岁以上者20例,占47.6%,≤10岁年龄组占30.9%;猝死病例多发生在1、2级医院,分别占52.3%和33.3%.结论:临床误诊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提高1、2级医院的诊疗水平是降低临床猝死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夜间猝死11例法医病理学分析李坤雄(病理学教研室)猝死可以发生在白天,也可以发生于夜间清醒或睡眠状态[1]。对夜间猝死者行系统法医学检验,配合刑侦调查勘验,不但可以澄清死因,而且有利揭示夜间猝死发生的病理规律。作者现收集近年法医病理检验的夜间猝死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