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烧伤创面和焦痂下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关系,探讨其在烧伤病人选择抗生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993~2000年865例烧伤病人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分离获得1119株和291株细菌,回顾分析细菌学和耐药性监测情况,并分组比较。结果 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G-菌和G+菌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各菌种比例亦有差异(P<0.05或P<0.01)。菌种构成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在创面和焦痂下组织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别(P>0.05);万古霉素、耐替米星和亚胺配南是以上优势菌的首选抗生素。结论 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菌种分布虽各有特点,但主要菌种构成比和耐药性趋势基本一致;未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或无条件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时,烧伤创面细菌和耐药性鉴定可作为诊治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和焦痂下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关系,探讨其在烧伤病人选择抗生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993~2000年865例烧伤病人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分离获得1119株和291株细菌,回顾分析细菌学和耐药性监测情况,并分组比较.结果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G-菌和G+菌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各菌种比例亦有差异(P<0.05或P<0.01).菌种构成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在创面和焦痂下组织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别(P>0.05);万古霉素、耐替米星和亚胺配南是以上优势菌的首选抗生素.结论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菌种分布虽各有特点,但主要菌种构成比和耐药性趋势基本一致;未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或无条件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时,烧伤创面细菌和耐药性鉴定可作为诊治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烧伤患者渡过休克期后即进入感染期。皮肤烧伤后,局部感染的细菌可直接深入烧伤的真皮胶原,侵入焦痂下的组织,继发感染,如感染范围广泛,出现全身症状即为烧伤创面脓毒症。如侵入血流繁殖则为败血症。  相似文献   

4.
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是治疗烧伤的重要环节之一。对Ⅱ°烧伤创面控制局部感染,保持焦痂完整、干燥,便于早期切、削痂以封闭创面。本文论述了对220例烧伤患者外用SD-Ag盐的优越性。我们体会到:SD-Ag盐可使创面干燥成痂,收敛、消炎、抑菌效果好,药物毒性低,刺激性小,焦痂脱落延迟,利于医生制定削、切痂计划,并促进计划顺利完成。 SD-Ag盐的机理:它是银离子和磺胺嘧啶的氮牢固键合而成。其抗菌原理系通过银与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合;当SD-Ag盐与致病菌接触后,被这些细菌体内的核糖核酸和脱氧  相似文献   

5.
烧伤病人全身使用抗生素后,到达烧伤创面的浓度已大为减低,而血液内高浓度抗生素在机能衰竭病人中的“选择性压力”可能引起菌群交替及加重重要脏器的损害.D.J.注药法可避免上述缺点,且具有几无痛,无损伤,简便易行的优点。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痂下药物能达到理想的浓度,不但在保痂治疗时能防治创面脓毒症及败血症,对需切痂治疗时亦能防治焦痂过早感染溶解,使有计划,有步骤地切痂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烧伤创面外用5%皮维碘乳霜抗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索一种新的烧伤创面外用抗生素的抗焦痂下感染的能力。方法:采用20%Ⅲ度大鼠烫伤感染绿脓杆菌模型,创面分组外用5%皮维碘乳霜(含助渗剂Azone氮酮),10%皮维碘软膏,1%磺胺嘧啶银霜,基础霜剂。测量焦痂下组织的细菌数量,痂下水肿液及血液内素含量,以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生化检测。结果: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在烧伤48h后,5%皮维碘乳霜组比10%皮维碘软膏组的1%磺胺嘧啶银霜少(P〈0.05),有一定意义,明显低于基础霜剂组(P〈0.01),差异显著。痂下水肿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用药组低于基础霜剂组(P〈0.05),每组大鼠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生化检测差异不明显,各组均无碘中毒、急性肾功能损害表现。结论:含有助渗剂Azone的5%皮维碘乳霜是一种较理想的烧伤创面外用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7.
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是救治成功有效的治疗方法[1] 。然而有些病人因各种原因未能行早期(伤后一周内 )切痂植皮术 ,且烧伤创面污染严重 ,焦痂受潮、受压、保护不当致焦痂及痂下组织早期溶解 ,发生侵袭性感染 ,并发创面脓毒症 ,此时如不能有效地控制创面脓毒症进一步恶化 ,就  相似文献   

8.
10%皮维碘软膏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烧伤创面外用药的抗焦痂下感染能力。方法:本组回顾256例伤者,烧伤面积从5%~40%,深度从浅Ⅱ度~Ⅲ度烧伤病例,采用10%皮维碘软膏行包扎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观察病程中创周炎症反应,焦痂下积脓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烧伤后48h创周炎症反应轻微,1周后未见明显焦痂下积脓,无绿脓杆菌感染,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7d。结论:10%皮维碘软膏是一种较理想的烧伤创面外用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9.
烧伤感染创面痂下组织细菌的分离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是烧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也是各脏器衰竭的原始动因[1] 。同时 ,烧伤后感染也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烧伤创面既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 ,又是细菌繁殖和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2 ] 。烧伤病人感染创面痂下组织细菌培养及定量可直接反映侵入深层的致病菌和菌量 ,也反映细菌的百分比 ,有助于区分主要致病菌 (优势菌 ) ,比创面培养更具有参考价值 ,对判断感染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1] 。回顾性创面痂下组织细菌学调查 ,可为临床经验性治疗及正确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总结了近期 3 65例严重烧伤病人切(削 )痂时下组…  相似文献   

10.
焦痂下组织细菌定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157例严重烧伤患者的220次焦痂切除手术中各个部位的920个痂下组织标本的细菌定量,结果发现伤后1~4天中,86%痂下细菌定量≤10~4/克组织,14%≥10~5;伤后5天后。62%≤10~4,38%≥10~5,表明痂下组织的细菌数量随伤后时间的推延而增加,伤后第五天后显著高于伤后4天内,并维持在一个水平。痂下组织细菌定量≥10~5/克组织者其创面脓毒症的发生率为32.3%,显著高于≤10~4的脓毒症发生率。本文同时对焦痂下组织细菌定量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眼物理及化学伤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眼睑烧伤应先清除局部脏物,涂抗生素眼液及眼膏,预防感染,并暴露创面.皮肤有坏死者,可用含抗生素(如0.25%庆大霉素)的盐水湿纱布湿敷,促进焦痂脱落;肉芽组织健康者,可早期植皮,缝合睑缘.  相似文献   

12.
中药脱痂膏对烧伤创面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用中药脱痂膏对深度烧伤创面的脱痂机制。方法:取经脱痂膏和Ag-SD霜换药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组织标本及渗液,用抗CD68单抗标记深度烧伤创面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并计数创面渗液细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使用脱痂膏的创面组织含有较多的CD68+细胞(巨噬细胞),而创面渗液细菌数量与Ag-SD组无明显区别。结论:脱痂膏通过招引巨噬细胞至创面局部,吞噬和分解坏死组织,从而达到脱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王雪晶  苏迅 《当代医学》2012,(31):129-130
外科护理过程中,各种伤口十分常见。伤口感染、深部组织化脓性感染等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切开引流,放置油纱条,定期换药、冲洗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等,但其效果却不令人满意[1]。明显的缺点是纱布敷料吸附渗出物常与组织粘连结痂,更换敷料时可引起疼痛、损伤创面破坏或杀死新生上皮细胞,不能隔绝细菌的入侵,易形成痂下脓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14例烧伤复数菌败血症(PMS)。本病可在烧伤后各个阶段发生,但以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的水肿回吸收期及溶痂期发病率最高,伤面较小的电烧伤和高龄伤员也易发病。其症状体征与单数败血症相似,但发病更为骤猛,病象变化多端,症征混杂,更难辨认,确诊依靠血培养分离鉴定。治愈的关键在于依靠发病时期,发病率及烧伤细菌感染的规律,以便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消除感染病灶及全身支持疗法等。  相似文献   

15.
感染依然是烧伤病人重要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其细菌侵入途径最主要是烧伤创面.烧伤后皮肤的屏障功能受到损害,大量坏死组织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接触污染的细菌和残留在皮肤附件内的细菌在短时间内大量生长繁殖,造成创面感染,并可能向焦痂下的正常组织侵犯,造成创面脓毒症,继而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因而,控制烧伤创面的感染是防止创面脓毒症的发生,减少烧伤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并发症是烧伤病人最常见的死因,各类烧伤病人均有发生念珠菌败血症的可能。美国陆军烧伤外科研究所对1973年至1978年问1513例住院病人加以观察。其中512例(34.4%)培养出各类真菌、念珠菌属为452例(86.7%)。作者指出当念珠菌在焦痂上集积时是一种腐物寄生菌,但一旦侵入烧伤创面或血流就成为危险的病源体。本组  相似文献   

17.
局部注射抗生素防治烧伤外伤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动物实验模型观察Ⅲ度烫伤焦痂下局部植入绿脓杆菌,感染区不同部位注入抗生素的药物代谢和药效动力学变化,以便好地预防治疗外科局部感染患者。纯种家兔21只随机分成三组:Ⅰ组(焦痂下局部用药),Ⅱ组(静脉给药)和Ⅲ组9不给药)。21吸兔均用90℃恒温热水烫及背部实验区40s制作总面积15%Ⅲ度烫伤模型,烫伤后第7日焦痂注入绿脓杆菌菌液,第9日液药,检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40例105次的焦痂下组织细菌计数和自体植皮成败的关系进行分析。本组资料表明,即使痂下无细菌生长,植皮成功率也只有94.72%,而痂下菌量高达10~(10)以上者,植皮成功率仍可达90%,说明植皮成败与多种因素有关,焦痂下菌量多少不是植皮成败的决定因素,不能用以预测植皮的成败,认为提出焦痂下菌量10~6是植皮成败“分水岭”的观点,容易使人们误认为是植皮的禁忌证,而影响创面的积极处理,值得推敲和商榷。  相似文献   

19.
669例烧伤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以探讨该病的发病规律。结果:本组共检出细菌1246株,其中G+球菌40.0%,G-杆菌占57.7%,主要优势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烧伤败血症发生率:小儿及老年组(13.1%和10.3%)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休克组(37.7%)明显高于无休克组(7.0%)(P<0.01),伤后4~7d及8~15d是烧伤败血症发病的高峰期,占44.1%和26.2%。认为该病的发病规律为:(1)创面是烧伤败血症细菌的主要来源。(2)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直接影响败血症的发病。(3)水肿回吸收期是烧伤败血症发病的高峰期。(4)切、削痂手术可能增加败血症的发生率。(5)烧伤休克是败血症发病的重要诱因。提出了烧伤败血症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烧伤病人严重感染时,创面下未被烧伤或附近的健康组织都有相当多的细菌生长。当每克受细菌入侵的组织的细菌数超过10~5时,可能致病人死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烧伤创面脓毒症。我们根据对33例烧伤病人创面下的组织进行细菌定量计数结果,对这些病人的受伤面积、临床表现、病人创面、创面下组织、血中的菌种及其预后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