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及其分型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无创方法收集30例正常人,103例OLK,30例OSCC的口腔黏膜脱落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导流杂交技术进行37种HPV基因型别的检测,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正常人检出HPV阳性1例,检出率为3.33%(1/30),OLK检出HPV阳性5例,检出率为4.85%(5/103),OSCC检出HPV阳性1例,检出率为3.33%(1/3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90>0.05)。其中OLK中有4例为HPV单一型阳性,1例为HPV三重型别阳性。结论 PCR导流杂交检测技术能无创检测口腔HPV分型情况,可应用于临床。HPV在OLK、OSCC中检出率较低,可能与OLK、OSCC的发病关联性不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OSCC)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树突状细胞(DC)分布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56例OSCC、26例口腔白斑(OLK)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HPVl6/18的感染情况,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其中DC的分布表达。结果:OSCC和OLK组HPVl6/18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HPVl6/18感染与吸烟有一定相关性(P〈0.05)。HPVI~5/18感染的OSCC组织中CDla低表达(P〈0.01)。结论:ISH是检测HPV较理想的方法,HPV感染是部分口腔鳞癌的病因学因素,HPV感染患者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3.
HPV与Survivin在口腔上皮组织中致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OSCC)及口腔黏膜白斑(OLK)组织中HPV感染与Survivin的表达,探讨上皮组织肿瘤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30例OSCC组织,20例OLK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HPV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在OSCC中的表达高于OLK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HPV阴性的OSCC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HPV阳性OSCC组织;HPV阳性的OLK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HPV阴性的OLK组织。结论: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调节HPV对口腔上皮的致癌作用,HPV感染对Survivin的表达水平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检测口腔白斑(OLK)及鳞癌(OSCC)的DNA变化。方法:利用SNP6.0Array基因芯片对906,660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检测,对946,000位点进行拷贝数变异检测,DNA序列分析验证。结果:OLK和OSCC中存在复杂的遗传变异,主要位于染色体3、5、7、8、9、11、13、14、15、17、18上。结论: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是研究OLK发病机制的新方法,多个基因参与OLK癌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及其抑制蛋白IκBα在口腔白斑(OLK)及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n=10)、OLK(n=46)及OSCC(n=36)中的NF-κBp65、IκBα表达。结果:NF-κBp65在正常口腔黏膜、单纯增生型OLK、异常增生型OLK及OSCC的表达率分别为:0%、9.09%、42.86%、72.22%,4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κBα在4组中呈动态表达,分别为:10%、81.82%、48.57%、86.11%,4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p65与IκBα的表达在OLK癌变过程中呈负相关(P〈0.05),在癌组织中呈正相关(P〈0.05)。结论:二者可能是检测OLK的恶变潜能及OSCC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白斑(OLK)及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评估其作为OLK恶变早期诊断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C3B和mTOR在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20例OLK及30例OSCC组织中的表达,回顾性分析120例OLK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LC3B和mTOR及其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口腔黏膜、OLK和OSCC组中LC3B阳性率分别为85.0%、65.8%和33.3%(P<0.05),mTOR的阳性率分别为20.0%、48.3%和76.7%(P<0.05)。LC3B与mTOR二者间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且其表达都与OLK的临床类型相关(P<0.05)。结论 LC3B和mTOR可作为早期监测口腔OLK恶变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并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否有典型差异代谢物,探讨此方法用于临床诊断或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对OSCC、口腔白斑(OLK)患者以及健康人的唾液标本进行分析,运用SIMCA软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OSCC、OLK和健康对照组的代谢轮廓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3组之间存在的典型差异代谢物共有15种。进一步探讨其代谢通路,发现OSCC患者与OLK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质代谢、能量代谢以及脂类代谢失衡现象;同时,还表现出三羧酸循环异常。结论: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可检测出OSCC、OLK与健康人之间存在着15种典型的差异代谢物,将有助于OSCC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8.
王永华  柳志文 《口腔医学》2009,29(8):419-422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口腔扁平苔藓(OLP)、口腔白斑(OLK)及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在OLP、OLK癌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OLP患者(单纯扁平苔藓19例,伴异常增生14例)、35例OLK患者(单纯增生14例、伴异常增生21例)、31例OSCC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口腔黏膜组织(NOM)中COX-2、VEGF的分布和表达。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OX-2、VEGF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无表达或低表达;在单纯扁平苔藓组均为26.32%过表达;在扁平苔藓异常增生组分别为71.43%、64.29%过表达;在白斑单纯增生组过表达情况均为21.42%;在白斑异常增生组分别为80.95%、71.43%过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分别为93.55%、90.32%过表达;COX-2、VEGF在扁平苔藓异常增生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扁平苔藓组(P<0.05),低于OSCC组(P<0.05),与白斑异常增生组无明显差异(P>0.05)。COX-2的表达与VEGF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595,P<0.01)。结论COX-2、VEGF在NOM、OLP及OLK伴异常增生、OSCC的表达逐渐增高,表明COX-2及VEGF与OLP、OLK的异常增生及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桥粒芯糖蛋白-1(desmoglein1,Dsg1)在口腔白斑(0LK)及口腔鳞癌(OCSS)中的表达,探讨口腔白斑癌变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OLK及30例OCSS中Dsg1的表达。结果:OLK组Dsg1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口腔白斑不典型增生组Dsg1表达显著低于口腔白斑单纯增生组;0SCC组Dsg1表达显著低于OLK组与正常口腔黏膜组;口腔鳞癌组不同分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Dsg1在口腔黏膜癌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口腔白斑及鳞癌中Rb、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5 3 、Rb蛋白产物在口腔白斑及鳞癌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2 0例口腔白斑 (OLK)、3 3例鳞癌 (OSCC)组织中P5 3 及Rb蛋白的表达。结果 :Rb蛋白在OLK、OSCC中的表达较正常口腔黏膜组增强 ,但无显著性差异 ;突变型P5 3 蛋白的表达在OLK即已出现 ,且随着细胞异常增生程度的增高而增强 ,在OSCC中其阳性表达率高达 80 %。结论 :p5 3 基因突变、P5 3 蛋白过度表达与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OSCC的发生可能涉及Rb、p5 3 细胞周期生长抑制反馈调节通路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msl基因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中扩增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和差示PCR方法在15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0例口腔白斑组织和33例口腔鳞癌组织中检测emsl扩增,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emsl扩增与口腔鳞癌原发肿瘤大小T分级(P=0.025)、分化程度(P=0.043)、淋巴结状态(P=0.015)、临床分期(P=0.038)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有emsl扩增的口腔鳞癌患者其预后可能较差,提示emsl扩增对OSCC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m s1基因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中扩增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和差示PCR方法在15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0例口腔白斑组织和33例口腔鳞癌组织中检测em s1扩增,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em s1扩增与口腔鳞癌原发肿瘤大小T分级(P=0.025)、分化程度(P=0.043)、淋巴结状态(P=0.015)、临床分期(P=0.038)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有em s1扩增的口腔鳞癌患者其预后可能较差,提示em s1扩增对OSCC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鳞状细胞癌中VEGF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VEGF在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VEGF多克隆抗体对 10例正常黏膜、2 7例口腔扁平苔藓、2 4例口腔白斑及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 ,与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中VEGF有一定的表达 ,且表达强度强于正常口腔黏膜组 (P <0 .0 5 )。结论 :VEGF的过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可以将其作为预测口腔黏膜恶变潜能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bF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进而探求COX-2、bFGF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COX-2,bFGF多克隆抗体对25例口腔白斑(癌前病变)(oral leukoplakia,OLK)、2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进行检测,另取10例口腔正常颊、舌黏膜组织为对照组,做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COX-2在正常口腔黏膜不表达,bFGF在正常口腔黏膜仅为弱表达或不表达,COX-2、bFGF在口腔白斑中有一定的表达,染色强度与正常口腔黏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COX-2、bFGF在口腔鳞癌中高表达,其染色强度强于口腔白斑(P<0.01),口腔鳞癌中COX-2的表达阳性率为82.61%,bFGF的表达阳性率为86.96%,二者共同表达阳性率为78.26%,r=0.8,P<0.05,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COX-2、bFGF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表达显著相关,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COX-2可促进bFGF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DJ-1和PTEN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口腔鳞癌,16例口腔扁平苔藓,19例白斑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中DJ-1、PTEN两种蛋白的分布,分析各个指标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DJ-1增高,阳性率为89%(41/46),与正常口腔黏膜、口腔白斑和口腔扁平苔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TEN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降低,阳性率为57%(26/46),与正常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扁平苔藓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DJ-1和PTEN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6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DJ-1和PTEN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DJ-1、PTEN在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均起着一定的作用;DJ-1可能通过负性调控PTEN而导致口腔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