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据国外报道,手术、烧伤和多发伤等应激状态患者血浆肉碱水平降低[1].而国内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手术后肉碱排出量减少,血浆肉碱水平升高[2].严重烧伤患者肉碱水平变化情况国内鲜见报道.在对严重烧伤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时,脂肪乳剂是双能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素.长链脂肪酸代谢过程中β氧化必须有肉碱参与,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需补充肉碱[3].本研究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血清肉碱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CRF)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疗效显著,可用于已作透析和还未作透析的患者.为使EPO充分发挥作用,应补足铁 [1].有文献报道,静脉补铁优于口服补铁[3].我们于2003年 9月~200 4年3月对维持血液透析的CRF患者给予静脉滴注科莫非(低分子右旋糖酐氢氧化铁复合物注射液),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体表烧伤能引起机体免疫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诱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1].切痂植皮术可进一步加重烧伤病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过度的炎性反应不利于术后恢复.氯胺酮-异丙酚麻醉和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是严重烧伤早期患者切痂植皮术常用的麻醉方法[2-5].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氯胺酮-异丙酚麻醉及芬太尼-异丙酚麻醉下严重烧伤早期患者切痂植皮术后炎性反应程度,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内皮素1与烫伤大鼠脑基底动脉血管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关于烧伤后内皮素对内脏组织的损伤已有较多研究[1-2].但对脑组织尤其是脑血管的影响鲜见报道.深入观察脑血管内皮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对脑血管作用的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烧伤诱发的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液循环障碍,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烧伤患者美容修复意识逐渐增强,不仅停留在功能水平,且对伤后外形有了更高要求.中小面积烧伤患者皮源相对充足,治疗时可将早期创面处理与后期整复一次到位,要达到这个要求,则需用整形外科的观点和技术一期修复深度创面[1].本研究主要分析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的手术方式,以在恢复相应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美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庄颖  张雅萍  马思远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6):1261-1262
脓毒症是严重烧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诱因之一[1].有研究表明肠道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MODS的连续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肠源性脓毒症的防治已成为目前危重病研究的热点.内毒素(LPS)是引起严重创伤和烧伤并发SIRS、脓毒症以及MODS的重要因素之一[3].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的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探讨抗内毒素Fab'对严重烧伤早期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感染是引起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葡萄球菌是烧伤患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1].为此,我们对本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住院的烧伤患者葡萄球菌耐药性,以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DDD)的变化情况与葡萄球菌耐药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调查.  相似文献   

8.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发生过程中工、Ⅲ型胶原变化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本文用染色法显示不同个体、烧伤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内Ⅰ型及Ⅲ型胶元的含量,除个体差异外,尚缺乏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测定活细胞分泌胶原能力的资料.审稿专家有不同意见,本刊予以刊出,以活跃学术空气,促进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创伤尤其是烧伤创面愈合后出现的瘢痕增生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继发病理生理过程,是皮肤损伤后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主要特征是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及胶原的过度积聚和排列紊乱[1].对瘢痕组织中胶原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往已有不少研究,但尚缺乏完整的烧伤后不同时期的胶原类型动态变化资料.我们通过对胶原进行特异性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并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直接了解在HS发展过程中胶原类型的变化,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的胶原在HS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远红外频谱照射联合水凝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效果及对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笔者医院烧伤患者11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8)、对照组(n=58)。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水凝胶敷料治疗,给予研究组远红外频谱照射联合水凝胶敷料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对比两组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感染率,比较治疗前、治疗3周后创面疼痛程度(VAS评分)、瘢痕程度(VS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致痛因子指标[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NPY)、5-羟色胺(5-HT)]、EPO及TGF-α水平。结果:治疗3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感染率(6.90%)低于对照组(2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血清TNF-α、CRP、IL-6、PGE2、NPY、5-H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血清EPO、TG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远红外频谱照射联合水凝胶敷料治疗烧伤患者,能进一步提高血清EPO、TGF-α水平,抑制炎症因子、致痛因子表达,从而有效降低疼痛程度,且能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患者预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烧伤患者治疗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社会回归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创伤愈合的目标也从解剖愈合逐渐过渡到重视外观恢复与组织功能重建的"完美愈合".烧伤早期治疗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2].有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大力倡导早期康复治疗[3].目前,将康复治疗的理念融入烧伤早期治疗,已成为提高烧伤救治质量的重要课题.我们设计此临床研究,以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在烧伤临床的应用效果以及对后期功能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及瘢痕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Ⅱ度烧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血清EPO、TGF-β_1、ICAM-1水平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及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各指标与创面愈合时间、VSS评分关联性。结果:血清TGF-β_1、EPO高表达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低表达者,创面愈合率高于低表达者;ICAM-1高表达者创面愈合时间长于低表达者,创面愈合率低于低表达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PO、TGF-β_1与创面愈合时间呈负相关,与创面愈合率呈正相关,ICAM-1与创面愈合时间呈正相关,与创面愈合率呈负相关(P0.05)。血清EPO高表达者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低于低表达者,TGF-β_1高表达者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高于低表达者(P0.05);血清EPO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呈负相关,TGF-β_1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不同血清ICAM-1水平患者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EPO、TGF-β_1、ICAM-1与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显著相关,且血清EPO、TGF-β_1与创面瘢痕形成密切相关,调控三者表达可能为烧伤患者创面高质量愈合提供了一个潜在干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烧伤患者免疫稳态失衡,是并发全身性感染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肠道是外科应激的中心器官,已有实验结果提示: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地维护肠道结构功能[1-2],降低烧伤后高代谢反应[3].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肠内营养可保护肠道免疫系统,有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产生等作用[4].本研究以烧伤患者为对象,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炎性介质和全身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严重创伤或感染等损害引起炎性反应失控,导致同时或序贯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乃至衰竭的临床表现.重度烧伤患者机体应激反应过度释放众多介质,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浓度升高,造成炎性反应失控和免疫功能紊乱[1].虽然烧伤救治水平在近年来有了明显进步,但MODS仍是烧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  相似文献   

14.
烧伤及肌肉、骨骼、脏器称为Ⅳ°烧伤[1].手、腕、前臂中下段Ⅳ°烧伤,多由电烧伤、热压伤所致,由于手、前臂中下段特定的解剖结构,软组织少,伤后常有肌腱、骨的外露,植皮难以成活,且严重影响功能致残.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皮瓣进行修复是最佳的选择[2].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腹股沟皮瓣修复手、腕、前臂中下段Ⅳ°烧伤3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烧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以往的资料显示,老年烧伤患者的发病率较高[1].为此,笔者统计分析了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和河南舞阳博爱医院烧伤科1999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住院的老年烧伤患者的情况,旨在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的贫血与机体慢性炎性反应状态、铁的低吸收率及低利用率有关[1].hepcidin是2000年发现的,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铁稳态调节剂,含25个氨基酸的多肽,可抑制小肠对铁的吸收及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的铁释放,从而导致贫血[2-3].有关CRI贫血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情况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探讨血清hepcidin水平与CRI贫血的关系,为治疗肾性贫血提供临床依据.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以2011年1月至6月在本院就诊的CRI贫血患者60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为对象.CRI贫血组根据贫血程度分为3组:>90 g/L~正常下限(A组22例),60~90 g/L(B组20例),<60 g/L(C组18例).CRI贫血组平均年龄(45.75±18.62)岁,均接受EPO或铁剂治疗,未接受透析.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40.86±15.32)岁,无EPO或铁剂治疗史.GFR的计算根据我国eGFR协作组公布的中国人群的GFR估计公式:GFR [ml·min-1·(1.73 m2)-1]=175×(Scr,mg/d1)-1.234×年龄-0.179×(0.79女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途径补充谷氨酰胺对烧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性和符氨酰胺(GLN)的保护作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创伤、烧伤等应激状况下,体内GLN耗竭,自身合成的GLN不能满足代谢需要,必须进行外源性补充.笔者单位的研究结果表明,烧伤患者在伤后第1天GLN即明显降低[1-2].凶此早期补充GLN对保护肠黏膜结构、改善胃肠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哪种补充方式更为合理有效,却有不同认识[3].为此,我们进行了以卜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临床路径是一种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方式.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可以保证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水平[1];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最终减轻患者负担[2].烧伤作为常见病,治疔方案较为明确,技术比较成熟且诊疗费用相对稳定[3],适合制定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标准.本研究拟分析烧伤患者年龄、严重程度、致伤部位、是否手术等因素对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影响,为烧伤治疗临床路径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及粒系造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常规制备小鼠骨髓细胞(BMC),用其分别建立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培养体系和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体系.在两体系中均加入15%TBSAⅢ度烧伤小鼠伤后12 h及1、3、5、7、10 d的血清(烧伤血清组)和小鼠正常血清(正常血清组),另设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各血清对两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烧伤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浓度的变化,并将此二指标分别与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作对数线性拟合相关分析. 结果 (1)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明显升高,均在伤后1 d达峰值[(384±60)、(127±16)CFU](P<0.01),此后逐渐下降,到伤后7 d[(125±14)、(34±20) CFU]接近正常血清组水平(P>0.05).(2)烧伤血清中EPO浓度在伤后12 h-7 d较正常值显著升高(P<0.01); GM-CSF浓度在伤后12 h、1 d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3)烧伤血清EPO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E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呈显著对数正相关(r=0.857 0,P=0.013 7);GM-CSF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无显著相关性(r=0.704 9,P>0.05). 结论小鼠烧伤后早期的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刺激活性较强,其中EPO水平增高是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刺激活性较强的重要原因,GM-CSF水平增高可能与烧伤血清对粒系刺激活性较强无关.  相似文献   

20.
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ESRD)的共同通路.梗阻性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是肾小管萎缩和肾实质丧失的主要原因[1,2].红细胞生成素(EPO)能调节红细胞生成以增加组织供氧,除此之外,EPO也是一种抗凋亡因子,介导多种细胞抗凋亡作用.Koury等[3]报道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一种主要机制就是防止红系祖细胞凋亡.而EPO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未见阐明.本研究旨在观察EPO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