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 痉挛型脑瘫的康复治疗对患儿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常规综合训练的康复效果不够理想。经颅磁刺激通过脉冲磁场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核心肌力训练是对核心肌群的针对性合力康复方法,可系统性解决患儿身心状态。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201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4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148例)、对照组(150例)与研究组(1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与核心肌力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经颅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采用改良Tardieu痉挛量表(MTS)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评量表(GMFM)对患儿肌肉痉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比三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及步行速度。结果 训练方法与时间对MTS评分、GMFM评分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训练方法及时间对MTS评分、GMFM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三组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MT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MTS评分均低于治疗1个月,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1个月(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对照组和研究组MT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GMFM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研究组MT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时,三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对照组和研究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常规组,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三组治疗3个月时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P<0.001)。三组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695,P<0.001);其中对照组和研究组步行速度快于常规组,研究组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颅磁刺激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可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并可提高踝关节活动度及步行速度,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静态渐进性牵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小儿疗效及对下肢H反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常规康复训练联合静态渐进性牵伸)与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65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屈膝位背屈角度、伸膝位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下肢H反射参数[波幅、潜伏期、最大H波与最大M波比值(H/M)]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踝关节屈膝位、伸膝位背屈角度及下肢H反射波幅、H/M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GMFM评分及下肢H反射潜伏期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态渐进性牵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确切,且可减弱下肢H反射,对促进其预后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对A型肉毒毒素(RTX—A)治疗低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足跖屈畸形的体会。方法将48例(共93足)18个月以下足跖屈畸形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小腿后肌群多点注射BTX—A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做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和踝关节背伸角度的疗效评定。结果两组CSS评分和踝关节背伸角度在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7天的CSS评分和踝关节背伸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BTX—A对低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是有效的、安全的,对促进低月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发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炜  王建文 《甘肃医药》2013,(11):838-84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加用推拿手法治疗.每周5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动态踝足矫形器(DAFO)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受试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DAFO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儿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肢体功能[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Ashworth分值(MAS)]水平、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区与E区百分比]水平变化。结果:训练3个月后,两组BBS、GMFM水平均较训练前显著提升,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AS水平均较训练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AFO既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同时能有效提升其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红  童光磊  张敏  易昕  蔡云飞 《安徽医学》2013,34(8):1070-107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Vulipus腱膜延长术和"Z"形跟腱延长术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畸形疗效及优缺点。方法:脑瘫儿童踝关节马蹄足畸形行Vulipus腱膜延长术12例(21足),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11岁;单侧3例(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9例。脑瘫儿童踝关节马蹄足畸形行"Z"形跟腱延长术12例,两组配对,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10岁;单侧3例(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9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及术后踝关节活动度、肌力、手术相关因素。结果:两种术式手术前后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踝关节背伸肌力及术中跟腱延长长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石膏固定时间比较,前者较后者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Z"形延长术术后跖屈肌力下降,瘢痕长度长(P〈0.05)。结论:Vulpius腱膜延长术和"Z"形跟腱延长术均能有效解决痉挛型脑瘫患儿马蹄足畸形。但前者比后者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石膏固定时间短,瘢痕小,无跖屈肌力下降,更适合治疗脑瘫患儿马蹄足畸形。  相似文献   

8.
吴梦婷  金永喜 《浙江医学》2019,41(17):1868-1871
目的探讨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用肉毒素注射治疗,疗程共6个月。治疗期间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综合肌痉挛强度和足下垂的度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肉毒素注射后无明显并发症,3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复发,重复注射后症状持续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52.00%,高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能有效降低患肢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增加站立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平衡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为临床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平衡疗法”和常规按摩干预。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得分均明显增加(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GMFM评分提高更为显著(p〈0.01)。结论:与常规按摩干预相比平衡疗法对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更加显著的疗效,值得从事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的治疗师和特教老师们借鉴和参考,以更好地促进脑瘫患儿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巴氯芬口服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口服巴氯芬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给巴氯芬片(宁波天衡制药)口服并进行痉挛肌牵拉及功能训练。观察2组患儿的肌张力与ADL变化。结果治疗1周、1个月和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的肌张力、ADL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口服巴氯芬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肌肉痉挛程度[综合痉挛量表(CSS)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运动功能指标[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和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和平衡功能指标[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SS和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PDMS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确切,能减轻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下肢痉挛肌注射BTX-A后3d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量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下肢功能改善起效时间为注射后3d,高峰1~2周,在注射后3个月时仍能维持疗效.对照组治疗后2周,痉挛评分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至3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从2011年2-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3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5例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注射后第2天开始进行包括生物反馈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16例只做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7、14、30、90天时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综合痉挛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伸活动范围(PROM);在疗前、治疗后第90天时评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步行速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30、90天的MAS评分分别为2.6±0.6、2.0±0.5、1.2±0.5、0.6±0.6、0.5±0.6、1.0±0.5,CSS评分分别为14.1±1.1、12.0±1.1、10.2±1.2、8.2±1.4、8.0±1.5、9.0±1.6,PROM分别为(-8.5±9.4)°、(-1.5 ±7.6)°、(6.9±8.3)°、(11.7±6.8)°、(15.2±6.6)°、(13.7±7.8)°,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患儿CSS评分自治疗后第7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PROM在治疗后第14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CSS评分、PROM在治疗后各观测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在治疗后第90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快速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对在本院治疗的50例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其中2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24例患儿为观察组采用运动治疗的同时结合脑电仿生电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对两组患儿进行Wee FIM,GMFM,FMFM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治疗后3、6个月两组的Wee FIM,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Wee FIM,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F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电仿生电治疗结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施亚娟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22-1223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7例。A组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粗大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语言功能[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评分]和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和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GMFM和S-S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内收肌和腓肠肌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内收肌和腓肠肌M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A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效果较好,不仅能改善患儿肢体功能,还可提高其语言能力,降低下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16.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1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BTX-A注射,再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并设对照组对比观察;于注射前及注射后3d、2周、1个月、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量表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起效时间为注射后24~72h,到达高峰时间为1~2周,疗效维持>3月;治疗组治疗后3d,对照组治疗后2周,痉挛评分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周至3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结论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肌肉,改善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医院-残联-家庭康复模式,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痉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纳入安徽省"七彩梦行动计划"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5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每组均给予常规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TX-A治疗,医院康复1个月后转入残联康复机构持续康复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分别评价患儿双下肢痉挛程度、站立及行走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带养方式、MAS、GMFM D区、E区、ADL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2)半年后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GMFM D区和E区、ADL得分高于治疗前,MAS痉挛程度得分低于治疗前(P0.01)。(3)半年后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GMFM D区、GMFM E区、ADL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MRS得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TX-A注射治疗缓解痉挛的疗效肯定,BTX-A注射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联合医院-残联-家庭康复模式,在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行走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膝反张疗效。方法选择63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①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组(BTX-A组,33例);②单纯康复治疗组(30例)。患儿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2周、1、2、3、6个月进行以下评定:①改良Ashworth量表(MAS)②,PRS量表评定运动功能③膝关节最大伸直度。结果两组患儿改良阿氏肌张力评价量表(MAS)、PRS量表评定运动功能得分、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周、1、2、3、6个月组内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改良阿氏肌张力评价量表(MAS)、PRS量表评定运动功能得分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治疗后1、2、3,6个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康复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脑瘫患儿下肢肌群痉挛及膝反张,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体外冲击波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小儿脑瘫伴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确诊的小儿脑瘫伴小腿三头肌痉挛的78例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所有脑瘫患儿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含有39例。对照组脑瘫患儿施行常规性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前者治疗基础上施行体外冲击波,观察比较两组患儿足底压力、MAS 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干预措施实施前1d、实施后1周、实施后1个月 MAS 评分、踝关节 GMFM 评分与 PROM 测量角度、足底压力与面积等指标均在一定趋势内变化,且两组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7.24,13.77,9.84,8.53,15.71,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降低伴小腿三头肌痉挛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并缓解其伴有的肌肉痉挛,改善其粗大运动的功能,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几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前者用A型肉毒素治疗,后者用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提高程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Ashworth痉挛分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和GMFM评分提高程度及Ashworth痉挛分级改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痉挛型单侧脑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