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褐斑是一种面部出现对称性黄褐色、淡黑色斑或斑点的无自觉症状的色素异常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黧黑斑""面皯""面尘"等。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常于日晒后加重。中医药在黄褐斑的治疗上有其独特优势,现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概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早有论述,《外科正宗》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现代认为本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多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俗称肝斑和蝴蝶斑,属中医黧黑斑、肝斑范畴。而黧黑斑一词,首见于明.陈实功所撰的《外科正宗》,其谓黧黑班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1对黄褐斑的认识中医将黄褐斑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3.
<正>黄褐斑又名"肝斑",也可称为"妊娠斑"或者"蝴蝶斑",是一种在面部出现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摸之平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多出现于日晒或妊娠之后。本病中医早有记载,晋代《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黄褐斑为"皯黑",后明代《外科正宗》又有记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由此可见,黄褐斑的形成多因脾虚血少等导致气虚血瘀,气血津精不能上荣头面而形成。桃红四物汤来源于《医垒元戎》,原名  相似文献   

4.
健脾法治疗黑变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因病机 皮肤由褐变黑谓之黑变病,明代·陈实功命名为黧黑斑,如《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黧黑斑》中说:“黧黑斑者,水亏水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黧皯黑曾》说:“此证一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  相似文献   

5.
张永良 《世界中医药》2008,3(4):226-226
黄褐斑俗称“蝴蝶斑”“肝斑”,是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皮肤色素改变,与中医“面痤”“黧黑斑”相似。中医认为多由肝郁气结,肾阴不足,气血失和所致。情志抑郁,渐伤肝脾,肝郁化火,脾虚不能生化精微,以致血弱不华,火燥结滞于面部。中医辨证分为3型:肝气郁结型、肾虚型、脾虚型。根据不同的分型,产生了黄褐斑Ⅰ号、Ⅱ号、Ⅲ号。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医药文献中,关于"燥"的论述不少,但与风、寒、湿、火等六气因素相比,那一时期对"燥气致病"的论述甚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秦汉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秦汉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气候潮湿少燥,"燥"不是影响人体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燥气致病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以颜面部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损容性疾病 ,中医学又称之为“肝斑”、“黎黑斑”。《外科正宗》论述 :“黎黑斑者 ,水亏不能制火 ,血弱不能华面 ,以致火燥结成斑黑 ,色佳不泽” ,认为此病多因肾气不足 ,肾水不能上承所致。因肾主藏精 ,黑色属肾 ,肾精不足 ,肾虚黑色上泛 ,则生黧黑。而《医宗金鉴》指出 :“黧黑皮干黯原于忧思抑郁成” ,认为因肝气郁结 ,藏血损耗 ,肝郁化热 ,肝火上冲 ,血热不能华面所致。该病的治疗一直是皮肤科及医学美容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将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进展综述如下。1 治疗方法1 1 …  相似文献   

8.
耳压加耳穴刺血法治疗黄褐斑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荀晶 《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1):45-45
黄褐斑又名肝斑 ,为颜面部出现的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改变。传统医学认为情志失调 ,如肝气郁结、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 ,皆可使气机紊乱 ,气机悖逆 ;若饮食不节偏嗜五味、劳倦过度 ,均可使脾失健运 ,痰饮内停 ,脉道阻滞 ,气血不畅。两方面因素均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 ,不能上荣于面 ,而发生气滞血淤型的黄褐斑。房室过度 ,久伤肾精 ,或人到中、老年 ,肾精亏耗 ,颜面不得荣而成黄褐斑 ;或水亏不能制火 ,虚火上炎 ,以致火燥结成斑黑 ,所产生的临床类型 ,为肝肾阴虚证型的黄褐斑。现代医学则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关。某些物理…  相似文献   

9.
郭云协 《中医研究》2009,22(9):55-56
六淫之邪皆有外感内伤之分,如外感风寒与虚寒内生、外感邪热与六郁化火等;燥邪致病也有内燥、外燥之不同,因燥为寒热之中气,属性难明,故清·何廉臣有“六气之中唯燥气难明”之叹。历代医家对燥邪致病的论述相对简单,尤其是内燥致病的论述更是不详,难以启迪后学。笔者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内燥致病十分常见,且有发病规律。内燥不但可以耗伤津液引起所谓的“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的证候,还可在此基础上化火生风致风火内生,引起“风”和“火”的证候。  相似文献   

10.
姚奇蔚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奇蔚教授、主任医师 ,从医六十余年 ,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颇有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亲聆教导 ,获益颇丰 ,现将本人学习心得介绍如下 :1 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 ,姚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多为胃阴不足 ,病位在胃。胃为阳土 ,喜润恶燥 ,病久多寒湿化热 ,燥热伤阴 ,或气郁日久化火伤阴。唐容川说 :“胃燥不能食 ,食少不能化 ,譬如釜中无水 ,不能熟物也。”引起胃阴不足的原因 :一为嗜食辛辣食物或过嗜烟酒 ,二为肝气郁结化火乘胃。临证常见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等证。胃阴…  相似文献   

11.
医海珠玉     
治燥与治火不同,治火可用苦寒;燥证则宜柔润。火郁可以发之;燥邪则宜濡之。治火可用直折;治燥只宜滋润。《温病学释义》  相似文献   

12.
荨麻疹属于中医学"瘾疹"、"风疹块"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禀赋不耐,风寒湿热之邪,侵犯肌肤所致:或因情志所伤、冲任失调、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郁于肌肤而成.治疗上笔者多选用"消风散"加减治疗,如风邪较重、搔痒难忍者,加入白蒺藜、皂刺、乌梢蛇、全蝎、徐长卿等祛风止痒.如热邪偏重,患者皮损部位发红、发热、伴有口干、口苔,尿赤、大便秘结等一系列火盛症状,去方中人参、川芎、羌活、厚朴辛温燥热之品,加入紫草、大青叶、牡丹皮、蚤休、天花粉以凉血消斑、清除里热.  相似文献   

13.
<正>肠梗阻[1]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轻则痛苦难忍,重则危及生命,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属于傣医的"拢胖腊里"[2]及中医便秘、阳明腑实证等范围。引起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为:饮食不洁、过食辛、香、燥、烈之食品,癌肿、寄生虫、异物、年老体弱以及其它原因导致体内"四塔"(风、火、水、土)功能失调,风、火偏盛,水血不足不能制火,火毒内盛而致肠燥便秘。治疗则应辨别其因,追究其源,分别采用行气消胀、通腑泻  相似文献   

14.
暑温     
暑的涵义暑为六淫之一,指夏令日光逼照之下的炎热之气而言,所谓"暑者炎热也".六淫中暑、燥、火属热,风、寒、湿属寒,暑从火中来,燥甚则化火,故暑、燥、火是热的不同程度而已;风乃寒之渐,湿甚则化寒,故风、寒、湿是寒的不同程度而已;可见六淫中不外乎寒、热二淫,而其中暑属热,暑的本性与火是相同的,惟其热的程度尚不及火而已.  相似文献   

15.
<正>冬季上火多因"燥",如何给居住环境、身体环境"除燥",不用吃药也能战"冬火",这里教您防"冬火"小方法。屋里放盆水冬季除了给身体补水,还应给干燥的空气加湿,有利于机体抵御病菌的威胁。可使用加湿器、放一盆水、常开窗通风等,保证湿度在30%~60%之间。尤其适合于有暖气或者  相似文献   

16.
燕少恒  郭建博 《河北中医》2012,34(11):1709-1710
"六淫"作为中医外感病因的重要概念,其中"风、寒、暑、湿、火"论者代不乏人,但自《内经》以后却鲜见关于燥邪的相关论述,直至金·刘完素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外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清·喻昌"秋燥论"指出"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燥邪作为独立致病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才又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代以来,论燥者多偏于对燥证治法方药的研究,鲜见有关燥邪的系统论述.我们不揣固陋,对燥邪的属性、致病特点等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风、毒论治瘙痒性皮肤病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宝宽  周探 《河北中医》2012,34(1):47-48
风邪是六淫中最常见最易中人之邪,因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开泄.凡寒、暑、湿、燥、热诸邪,常依附风邪而侵人人体.《临证指南医案·卷五》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日风寒,兼暑日暑风,兼湿日风湿,兼燥日风燥,兼火日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日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  相似文献   

18.
总结路志正教授从阴火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脾胃论》中所述阴火与燥痹之病机、病症相类似,病机均源于脾肾不足、瘀血内停,在发病中又有"火盛化燥伤阴蕴毒"之特点,虚、燥、瘀、毒四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终成虚实夹杂之证.在《脾胃论》基础上,承其治疗阴火之法,根据燥痹之特性,临证采用"持...  相似文献   

19.
认为胃不和的原因有四:水气上客、痰火宿滞、饮食停积和燥尿内结;卧不安,是指不能平卧、展转不宁。  相似文献   

20.
1病于热的一类 如前所述,部分壮热可以说是火邪,但必须是在壮热的基础上,同时伴有舌苔黄燥便秘,神昏谵语,瞀瘛等才能成为火邪。如果单纯的发热,则不能指为火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