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至挥发油体内外抗痢疾杆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芳  黄庆华  杨振德  许汉林  高清华 《医药导报》2006,25(10):0980-0983
目的观察牛至挥发油对痢疾杆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方法应用宋内痢疾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F2a腹腔感染小鼠,观察牛至挥发油不同时间灌胃给药后对染菌小鼠的保护作用;体外测定该挥发油对痢疾杆菌不同菌群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牛至挥发油对感染宋内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F2a的小鼠有保护作用,对痢疾杆菌不同菌群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MIC和MBC分别为50~100 和125~500 mg · mL 1。结论牛至挥发油是一种抗痢疾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在儿科范围内,痢疾仍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为了更好地配合临床工作,本室于1958年夏,对所分离的120株痢疾杆菌进行对磺胺嘧啶、链霉素、氯霉素及合霉素之药物敏感试验,以作为临床上选择用药的依据。复习文献,知道国内痢疾杆菌的耐药性,近年来有逐步增加的现象,故将本文所得结果,与其他作者比较,以更好地了解此种情况。材料与试验方法:1、菌种:120株痢疾杆菌系1958年3月——9月自本院病人之大便标本中分离获得。其中福氏痢疾杆菌109株,宋氏痢疾杆菌8株,志贺氏痢疾杆菌2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黄连素二硫酸盐 (BDH)、溴化乙锭 (EB)、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和方式对痢疾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结果表明 :BDH对痢疾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较小 ;EB对痢疾杆菌的耐药质粒有较好的消除作用 ,以连续培育法处理 1 2 0 h,消除率可达 85% ;SDS对痢疾杆菌的耐药质粒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以高温高浓度双重处理交替培养 ,消除率可达 2 7%。  相似文献   

4.
1977年4—10月,对我院门诊和住院的肠炎、腹泻、痢疾300名患者做了粪便培养(典型痢疾者未作),各及时接种于中国兰和SS培基。细菌鉴定按常规及微量法,分离得的痢疾杆菌均进行分型,因子血清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分型标准按国际分类法。一、培养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107株,阳性率35.6%,痢疾杆菌73株,分离率24.3%,占肠道致病菌的首位。某些在过去被忽视的细菌,如沙雷氏菌,爱德华氏菌,假单胞菌,邻单胞菌等的总分离率与沙门氏菌比例接近。二、痢疾杆菌的分型及不凝集菌株由痢疾杆菌的分型结果可见1977年在我市流行的痢疾杆菌以辐氏2a,1b、2b型为主。宋内氏痢疾杆菌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菌痌为常见病,虽治疗不难.但基于目前药物市场有许多新药问世,为更好地评估一些新药疗效,我们对84例痢疾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报告如下: 1.痢疾杆菌来源:84株痢疾杆菌均来自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80及1981两年的7~9月对南京设置肠道门诊的医疗单位诊治的330例急性腹泻病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见附表。共检到致病菌的阳性率为32.12%,计检出细菌106株,其中以痢疾杆菌占首位(57.55%),致病性大肠杆菌占第二位(27.36%)。临床诊断为菌痢者77例,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率为41.56%。临床诊断为肠炎者191例,痢疾杆菌检出率为12.57%。临床诊断为消化不良者60例,痢疾杆菌检出率为6.67%。在检出的61株痢疾杆菌中,以福氏痢疾杆菌为多见,计占63.93%(39株),其中福氏2a 26株,福氏2b 5株,福氏1b 与4b  相似文献   

7.
正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菌痢的传染源是患痢疾的患者和痢疾带菌者。因为他们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痢疾杆菌,这种病原体随大便排出体外,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手、饮水、食物、餐具、日用品及苍蝇等传播媒介传染给健康人。初秋季节正是痢疾杆菌生长繁殖最活跃的时期,因而人们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受感染的机会也多。据  相似文献   

8.
1972年4—5月绍兴县第二人民医院对饮食行业的痢疾杆菌和伤寒沙门氏杆菌带菌者采用地锦止痢片进行隔离治疗。均系普查大便培养阳性者共76例,其中福氏痢疾杆菌64例,宋内氏痢疾杆菌5例,施密氏痢疾杆菌1例,伤寒沙门氏杆菌6例。既往有痢疾史24例,有伤寒病史1例,均用地锦止痢片0.5克(相当生药1克)每天4次,每次6片。76例经住院治疗9—24天全部治愈。服药期间未发现特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甲氧苄氨嘧啶(下简称TMP)对痢疾杆菌抑菌作用及对常用抗痢药物增效作用,我们作了TMP对108株痢疾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及TMP与六种抗痢药物对痢疾杆菌联合抑菌试验。现将结果总结于后,供痢疾防治工作参考。材料和方法一、菌株:任选1973年在我省各地分离的108株痢疾杆菌作TMP最低抑菌浓度测定,选择其中在TMP0.5r/cc浓度完全抑制、0.25 r/cc浓度中部分抑制,且对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嘧啶均耐药的福氏杆菌14株、宋内氏菌14株作TMP与六种抗痢药物联合抑菌试验。  相似文献   

10.
复方五倍子片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中西药痢疾杆菌药敏试验中,证实100%五倍子煎出液对痢疾杆菌高度敏感。五倍子与藿香制成片剂,治疗菌痢疗效较好。工艺简单、药源充足,价格低廉,制备方法和疗效简介如下:取五倍子500g 洗净,置不锈钢桶内加水煎煮二  相似文献   

11.
沈利君  来谊  俞静玉 《医药导报》2002,21(6):333-334
目的:测定芩银注射液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以液体培养基对倍稀释法测定芩银注射液及相关单味药对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芩银注射液及相关单味药对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芩银注射液对痢疾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MIC、MBC均为1.56 mg•mL 1.结论:芩银注射液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强于其相关单味药,处方合理,佐证了该药治疗痢疾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性腹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免疫荧光菌球法快速诊断细菌性痢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培养法检查痢疾杆菌所需的时间长,敏感性低,加之痢疾菌属型别多,抗原复杂,与某些大肠杆菌有共同抗原,影响检查的特异性。为此,我们于1977年应用吸收方法制成了特异性较强的福氏痢疾杆菌荧光抗体,作了免疫荧光菌球法快速诊断菌痢的探索。材料与方法一、免疫荧光血清制备(1)用福氏1a、2a、2b、x、y及宋内氏痢疾杆菌分别免疫家兔,使血清凝集效价达1:10000以上。(2)将上述5  相似文献   

13.
1987年6月至9月拉萨市发生急性菌痢流行,以市郊最为严重,蔡公堂办事处所辖三乡六村呈暴发流行,其他各地呈散发状态。流行期间我科调查79例,现场做粪便细菌培养,其中40例有痢疾杆菌生长(均住院),阳性率为50.6%。计志贺氏Ⅰ型痢疾杆菌29例,占72.5%;福氏痢疾杆菌11例,占  相似文献   

14.
福氏痢疾杆菌是本地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致病菌。自80年代以来,福氏痢疾杆菌的耐药菌株增加,治疗难度增大。现将1995年至1998年,我院儿科病房福氏痢疾杆菌对抗菌素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和方法资料采自1995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曾...  相似文献   

15.
对药品进行细菌学检验,不仅应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进行检验,还应对痢疾杆菌进行检验,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对被污染的药品应用免疫染色检验法检出痢疾杆菌,为药品细菌学检验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苦黄散对史密斯、宋内氏、福氏2a、福氏2b、福氏4型、福氏6型、福氏X变种7种痢疾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苦黄散对7种痢疾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的抗菌作用比黄连素强。  相似文献   

17.
杜曾庆  张黎莉 《云南医药》1998,19(4):261-262
我院1989年1月~1991年12月收治细菌性痢疾(菌痢)482例,其中肛拭子培养检出痢疾杆菌101例(A组);1995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菌痢292例,其中肛拭子培养检出痢疾杆菌154例(B组)。现将肛拭子培养检出痢疾杆菌的25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注射免疫痢疾杆菌核糖体菌苗(SRV)诱导局部免疫应答和粘膜记忆应答产生的结果。作者从非侵袭性宋内痢疾杆菌中制备SRV,给豚鼠和猴皮下注射免疫,用同一痢疾杆菌株脂多糖(LPS)作对照,同时取样检测全身及局部抗体产生情况和SRV对痢疾杆菌毒力株攻击的防御作用。结果表明,注射SRV引起了两种实验动物血清O抗体显著升高,在豚鼠泪液和猴体唾液及胆汁中出现了IgA O抗体应答,豚鼠局部IgA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口服大剂量LPS的对照组。泪液中IgA O抗体在保护豚鼠免  相似文献   

19.
<正> 为了探索痢疾杆菌的变迁规律,连续观察痢疾菌群、型的演变动态及其生化特性,我们从1973~1980年,连续八年将大同地区分离出的2,722株痢疾杆菌,全部进行了菌型鉴定,并从中选了1220株,作了生化学鉴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菌痢(即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大多以急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为主要特征。本病常年散发,发病率高,且秋夏季节明显升高,有时呈爆发性流行,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急性菌痢的传统治疗是在进行对症处理的同时使用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呋喃类等抗菌药物,由于药物的长期使用,耐药痢疾杆菌普遍增加。据文献报道:40年代初,90%以上痢疾杆菌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目前已有90%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