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栽培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阐明在伴生菌的作用下,不同栽培方法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方法 以树棒为载体,粗砂为基质,纯猪苓菌种、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伴生菌和蜜环菌为供试菌株,采用花盆栽培方法。结果 猪苓菌种和伴生菌间隔接种于树棒鱼鳞口和晚期接蜜环菌有利于猪苓菌核的形成和生长。结论 伴生菌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关键生物因子;蜜环菌是猪苓菌核继续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猪苓菌丝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系统地探讨不同环境因素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对pH,温度,不同光照条件等环境因素影响猪苓菌丝生长、菌丝多糖含量及是否能够诱导猪苓菌核形成进行了研究。方法 用改良的PDA培养基以平皿培养真菌的传统方法对猪苓在不同环境因素作用下菌丝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用菌落直径来判断猪苓菌丝的生长速度。以苯酚-硫酸法测定不同pH及温度条件下培养的猪苓菌丝的多糖含量。结果 初始pH为8时最适于猪苓菌丝生长;同时在这一条件下成功诱导了猪苓菌核形成;25 ℃是猪苓生长的最适温度;光照不利于猪苓菌丝生长。不同pH值的改良PDA培养基培养的猪苓菌丝多糖含量以pH 8, pH 9和pH 10组多糖含量最高;其次是pH 5组 和pH 6组;多糖含量最低的是pH 4和pH 7组。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的猪苓菌丝以5 ℃组多糖含量最高, 其次是15 ℃, 10 ℃及25 ℃ 3个组多糖含量较高, 多糖含量最低的是30 ℃组。结论 环境因子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人工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猪苓与蜜环菌营养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深入探讨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方法 :以蜜环菌侵染的猪苓菌核、未被蜜环菌侵染的猪苓菌核以及蜜环菌索为材料。采用硅胶G薄层层析和薄层扫描法。激发波长为 365nm ,发射波长为 550nm。结果 :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后形成的隔离腔环带、腔内菌丝以及纯蜜环菌索具有相同的荧光斑点。且对第 5个荧光斑点分别进行薄层扫描 ,腔内菌丝该成分相对含量为38.19% ,腔上环带菌丝为 33.62 % ,而纯猪苓菌丝为 6.99%。结论 :说明蜜环菌的代谢产物通过隔离腔供猪苓菌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4.
水培法培育猪苓菌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水培法培育猪苓菌核。方法:在配制的S、P、F固体培养基中,接入驯化的猪苓纯菌种,放在室温20℃左右,避光、静置培育3—4个月,能长成与野生猪苓相似的猪苓菌核。  相似文献   

5.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的真菌植物。药用部分为菌核,其用途广泛,特别是抗癌作用发现后,用量骤然增加。但是,几千年采自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商品奇缺,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研究人工栽培技术,是当务之急。一、猪苓的生长和繁殖猪苓的生活史包括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四个阶段。担孢子是由子实体产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5,(7)
目的:进一步验证猪苓生长与蜜环菌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不同的培养基配比,不同的菌种配比,测定猪苓菌丝和猪苓菌核生长速度,筛选最佳的营养源及进一步验证猪苓生长与蜜环菌的关系。结果:猪苓菌丝的生长,无需蜜环菌提供营养,棉籽壳是较好的营养源,可以代替栎木屑;以棉籽壳90%、麦麸5%、玉米粉3%、大豆粉2%为培养基,猪苓菌丝生长良好;只接猪苓菌种,没有蜜环菌,15℃培养,猪苓菌核160 d直径可达74 mm。结论:蜜环菌在猪苓生长中不起积极作用,反而与猪苓争夺基质中的营养,蜜环菌原种接种量越大,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猪苓菌核与蜜环菌共生过程中不同部位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明确蜜环菌对猪苓菌化学成分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指导猪苓菌核的合理采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法(HPLC)。结果 蜜环菌侵染的猪苓菌核部位和4年生菌核糖类成分含量高于其它部分。结论 蜜环菌的侵染不但促进了猪苓菌核的繁殖和生长,而且对猪苓菌核糖类成分含量的提高也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猪苓与蜜环菌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分析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生的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均为药食兼用真菌,具有降血糖、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猪苓菌核经菌丝体发育而来,其生长过程与共生蜜环菌有关;受其侵染,猪苓菌丝体可形成菌核。该文通过分析猪苓菌丝体、菌核和蜜环菌的化学成分,发现三者均含有甾体和含氮杂环等化合物,且猪苓菌核与蜜环菌中还含有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猪苓菌核及其菌丝体的甾体种类存在显著差异,但部分成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猪苓菌核还特有长链脂肪酸、酰胺和苯酚等多种化合物,推测这些可能是因蜜环菌入侵而形成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而蜜环菌自身主要产生倍半萜、二萜等物质。猪苓与蜜环菌的化合物含量、种类与其共生繁殖密切相关,目前尚需对二者的共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二者产量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猪苓菌丝固体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固体琼脂培养基对猪苓暗培养,观测不同培养基、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温度对猪苓生长和菌丝形态的影响,并测定猪苓在两种不同培养基上菌丝产生猪苓酮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 1. 猪苓菌的营养需求比较简单,在只有碳源和氮源的简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2. 麦芽汁培养基、GPY培养基和GPC培养基比较适合于猪苓菌固体培养; 3. 玉米浆、酵母膏、奶粉、硫胺素、伴生菌提取物、蜜环菌提取物、活性白土、硅藻土、高岭土等对猪苓生长都显示出促进作用; 4. 固体培养猪苓菌丝能分泌黑色素; 5. 麦芽汁培养以及以甘油、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都可以诱导猪苓菌丝形成菌核; 6. 麦芽汁培养基和甘油培养基上培养获得的菌丝体中含有猪苓酮类成分.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人工培养的猪苓菌核渗出液的理化性质。对药用真菌猪苓进行培养,系统地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猪苓菌核及其渗出液的形态特征;对不同发育阶段猪苓菌核渗出液的pH进行测定;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猪苓菌核渗出液的多糖含量;并利用BCA蛋白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猪苓菌核渗出液的蛋白含量,利用紫外吸收法测定猪苓菌核渗出液中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在猪苓菌核发育过程中,菌核渗出液pH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渗出液的多糖含量逐渐下降;渗出液的蛋白含量及CAT含量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猪苓菌核渗出液形成过程中伴随着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反应。添加维生素C以后,部分地消除了活性氧,因此CAT活力下降。猪苓菌核渗出液的pH在猪苓菌核形成过程中一直维持酸性状态,间接反应出酸性环境有利于猪苓菌核的形成;菌核渗出液具有逐渐产生且最终被菌核重新吸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伴生菌对猪苓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猪苓Grifolaumbellata在与伴生菌Companionfungus共培养过程中 ,伴生菌对猪苓几种酶的活性影响。方法 :测定与伴生菌共培养过程中猪苓菌丝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及胞外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 :伴生菌能诱导猪苓几丁质酶及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提高 ;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液体培养时 ,在培养的后期猪苓与伴生菌共培养的发酵液中两种胞外多酚酶活性均居于猪苓与伴生菌单独培养的酶活性之间。结论 :伴生菌与猪苓的营养互补可能为猪苓提供一些菌核形成的相关物质 ,从而有利于猪苓形成菌核。  相似文献   

12.
中药所说的猪苓乃是真菌猪苓的菌核,它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特别是近来发现它有抗癌作用,因而引起人们很大的注意。目前猪苓的来源只能依靠采挖野生资源,药源日益短缺,故对猪苓进行人工栽培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由于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猪苓属于寄生真菌,所以长期的栽培试验,未获成功。近儿年由于天麻人工栽培的广泛展开,对猪苓的人工栽培试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山西省古县北平公社及陕西勉县张家  相似文献   

13.
刘蒙蒙  宋超  邢咏梅  郭顺星 《中草药》2015,46(22):3396-3400
目的克隆药用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利用5’-RACE PCR方法获取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跨膜结构等分子特性;采用Bioeditor以及MEGA 6.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猪苓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I-1(Genebank登录号JQ693683)的cDNA全长为1 091 bp,其中编码区占1 005 bp,编码334个氨基酸,推测相对分子质量为36 170,理论等电点为10.51,定名为Pu BI-1。整个多肽链具5个疏水区,表现为疏水性,是疏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Pu BI-1所在分支隶属于担子菌群,与裂褶菌形成一单系。Pu BI-1基因转录本在初始期和生长期表达量在菌核组织中显著高于未形成菌核的菌丝组织,分别为原基期菌核(SI)为3.8倍、发育期菌核(SD)为7.497倍,成熟期菌核和菌丝中的Pu BI-1基因的表达量几乎无差异。结论猪苓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的分子特征及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过程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的野生与家种猪苓菌核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猪苓属多孔菌科真菌,其菌核供药用,具有利水渗湿等功能。自1978年山西古县猪苓场报道人工培植猪苓菌核以来,猪苓菌核依靠蜜环菌侵染提供营养已被各地的人工栽培进一步证实。作者曾对猪苓菌核的结构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15.
药用真菌猪苓菌核的发育代谢过程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解猪苓菌核的发育历程,该研究对3个不同时期的猪苓菌核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共得到88. 12 Gb测序数据,包含85 235条unigene。对差异基因进行深度挖掘,筛选了有关跨膜运输、防御、极性生长、形态发育、黑色素合成、细胞壁合成、药效成分麦角甾醇和猪苓多糖合成功能的DEGs,从而推测了菌核发育的分子机制。根据DEGs的通路富集注释结果和相关报道,进一步推测猪苓菌核的发育是由于非生物胁迫(温差和缺氧)和生物胁迫(共生菌蜜环菌和伴生菌的入侵)诱导所致,造成菌核的氧化应激状态,加速合成膜转运蛋白和麦角甾醇从而实现物质的跨膜运输和转换,并通过WD40蛋白实现自身的防御机制。小GTPase和细胞色素P450响应环境信号,进而调控细胞的极性生长和形态发生,期间表皮黑色素沉积,细胞壁加厚,猪苓多糖合成,最终使得猪苓菌核的发育成熟。猪苓菌核不同时期转录组的研究为今后解析其发育历程和相关代谢过程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猪苓与其伴生菌在几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伴生菌、猪苓单独培养以及二者共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即麦麸培养基(WBA)、PDA 培养基和SM培养基,观测猪苓与其伴生菌单独培养及两者共培养的形态特征。结果在相同培养基上猪苓与伴生菌菌落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也不相同;在WBA及PDA培养基上,两者共培养时可在接触界面形成致密的拮抗线;与伴生菌共培养后,猪苓菌落表面出现大量的茵丝束。结论猪苓与伴生菌的菌落形态完全不同,两者共培养后在猪苓菌落表面分化出大量的菌丝柬,这是菌核分化前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17.
猪苓生态环境及生物学特性的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自古至今靠采挖野生供药用。由于自然资源减少,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为实现人工培植,进行野生猪苓生态调查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掌握其生长繁殖的规律是必要的。现将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一、猪苓的生态环境1.海拔:野生猪苓多处于海拔1000~2000公尺地段。但云南省点苍山海拔2500~3500公尺的山腰有分布,这可能与该地区受孟加拉湾海洋气候的影响有关。2.坡向:云南、四川发现阳坡生长猪  相似文献   

18.
猪苓又名豕零、野猪食,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南方全年皆可采收,北方多在夏、秋两季采收。野生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故寻找比较困难。据有经验的药农介绍,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过后地面仍显干燥,现在猪苓已能够人工培养栽种。挖出猪苓后去掉泥沙,晒干即可入药。猪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肾、膀胱经,含有麦角甾醇、生物素、糖类和蛋白质等成分,具有利尿渗湿的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等症,为"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  相似文献   

19.
猪苓子实体培育猪苓菌丝的环境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诱导猪苓子实体培育猪苓菌丝的最佳环境因素,为筛选优良菌种提供依据。方法:用人工诱导的猪苓子实体,采取菌丝分离法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观察温度、pH值,光照、培养时间对菌丝形成的影响。结果:沙氏琼脂培养基,温度22℃,pH值5.8,黑暗培养,培养25天时菌丝生长最好。结论:人工诱导的猪苓子实体可以培育优良的猪苓菌种。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中国野生猪苓菌核Polyporus umbellatus中克隆得到2种热激蛋白基因,其中Pu Hsp9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2 091 bp,编码696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78.9 k Da;Pu Hsp7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1 944 bp,编码647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70.5 k Da;蛋白质结构预测及同源比对分析表明,这2个基因编码的核苷酸序分别具有Hsp90,Hsp70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Pu Hsp90与变色栓菌Hsp90聚为一类,Pu Hsp70与肝色牛排菌Hsp70聚为一类。qRT-PCR分析表明,蜜环菌侵染的情况下,这2个基因在猪苓菌核中均上调表达。这2个基因在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的状态下有相同的表达模式,预示这2个基因其可能在抗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