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验证面神经的位置,术前、术后2周内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4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解剖标识确定面神经位置与DTI相吻合者39例(92.9%),其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17例(43.6%)位于肿瘤中部1/3,9例(23.1%)位于肿瘤下部1/3,8例(20.5%)位于肿瘤上部1/3,3例(7.7%)位于肿瘤下极,2例(5.1%)位于肿瘤上极。41例(91.1%)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4.4%)术中未发现面神经,2例(4.4%)术中面神经位置与术前DTI成像面神经位置不相符导致操作过程中神经损伤。术后2周内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Ⅱ级25例(55.6%),Ⅲ~Ⅳ级15例(33.3%),Ⅴ~Ⅵ级5例(11.1%)。42例(93.3%)肿瘤全切除,1例(2.2%)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2例(4.4%)脑干及与面神经粘连少量残留,2例(4.4%)因小脑肿胀术后去除骨瓣,1例(2.2%)术后术区出血死亡,1例(2.2%)脑干部分梗死致一侧肢体偏瘫,康复治疗3个月后可自主生活。结论 术前面神经DTI可以预测面神经的位置,听神经瘤中脑池段面神经位置多变,掌握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可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2.
听神经瘤是位于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域的颅内常见良性肿瘤,面瘫是听神经瘤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磁共振检查技术,DTI面神经重建技术可在术前重建出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的空间位置关系,使术者在术前能够了解面神经的走形,以达到最大限度切除肿瘤、保留患者面神经功能的目的。但目前各个研究中心得到的DTI术前重建面神经位置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吻合率不一样,因此术中需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减少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大、中型听神经瘤面神经术后保留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治疗99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组)49例,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50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的情况。结果术后2周内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监测组与非监测组术后功能保留率分别为21例(42.9%)、12例(24%)。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广泛应用,可显著提高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以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该科49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疗效,分别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组(实验组)及未监测组(对照组)的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级面神经的功能进行术后疗效评估。结果对照组26例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者19例(73.1%),而实验组23例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6例(61.5%),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8例(69.2%)。实验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1例(91.3%),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2例(95.7%),实验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明显提高了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以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49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疗效,分别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组(实验组)及未监测组(对照组)的面神经的解剖保留及面神经的功能进行术后疗效评估.结果 对照组26例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者19例(73.1%),而实验组23例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6例(61.5%),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8例(69.2%).实验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1例(91.3%),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2例(95.7%),实验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不仅可实时反馈术中面神经功能状态,而且可明显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徽切除听神经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保留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未行术中电生理监测者32例为对照组;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行术中电生理监测者25例为监测组。对比2组肿瘤全切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结果:监测组的肿瘤切除率、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切除听神经瘤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有效地保护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95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面神经解剖保留62例(65.3%),面神经功能保留:H-BⅠ、Ⅱ级29例(30.5%),H-BⅢ、Ⅳ级55例(57.9%),H-BⅤ、Ⅵ级10例(10.5%).影响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的因素有肿瘤大小、肿瘤囊实情况和术中监测(P<0.05).结论 术者掌握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同时配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组33例34个听神经瘤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通过枕下乳突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瘤体;对照组24例24个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术中未进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比观察2组听神经瘤全切除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面神经功能保留率。结果观察组听神经瘤全切除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面神经功能保留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能有效保留面神经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9.
李亚雄  张跃康 《四川医学》2010,31(3):294-296
目的总结165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165例巨大听神经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5年。结果肿瘤全切151例(91%);近全切除14例(8.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149例(90.3%),功能保留95例(57.2%)。结论巨大听神经瘤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据术前和术中的策略,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条件下,运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巨大听神经瘤的切除率、面听神经的保留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内听道的显微外科处理,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后颅窝岩骨CT薄层扫描,术中采用磨钻(美敦力公司)或磨骨刀(SONOPET公司)将内听道磨开,磨除时后壁尽量磨开,术中均行面神经功能电生理监测,对内昕道内肿瘤处理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 结果 听神经瘤全切除30例,全切除率为96%;次全切除2例,占4%.面神经解剖保留3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达100%,其中H.B分级Ⅰ级8例,H.B分级Ⅱ~Ⅲ级24例;功能良好以上保留率为100%.面神经位于前下位置16例,居中6例,前上10例.内听道处理时术中颈静脉球高位4例,磨除内听道时轮廓化4例,出血2例.无术后死亡患者. 结论 熟练掌握内听道解剖和显微磨钻技术,充分打开内听道后壁,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听神经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保留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