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胃肠大息肉的疗效.[方法]48例胃肠大息肉患者,息肉直径2.1~3.0 cm 28例,3.1~4.0 cm 15例,>4.0 cm 5例.病理组织学检查示管状腺瘤10例,绒毛状腺瘤11例,绒毛管状腺瘤17例,增生性息肉5例,息肉恶变5例.息肉有蒂者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扁平者采取黏膜下注水后分片或分次切除.[结果]治疗成功率93.7%,8例术后即刻出血,1例术后24 h出血,均予止血治疗,无一例发生穿孔.随访48例,4例息肉恶变患者随访超过3年,无复发;3例绒毛状腺瘤局部复发,2例再行局部微波或氩气刀治疗,1例建议外科手术治疗;余41例随访超过6个月,9例于其他部位发现新生息肉.[结论]内镜下治疗胃肠大息肉的方法安全、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32例消化道难治性息肉患者采用EMR进行息肉切除治疗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2例难治性息肉患者进行普通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和内镜随访。结果观察组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完成切除,切除成功率100%,1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2年未见息肉复发。对照组27例患者一次性完成切除,切除率84.38%,5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随访3个月至2年2例息肉患者复发。由此,观察组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提供较为完整的病理标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M-EMR)治疗结肠扁平息肉疗效。方法 将276例297枚结肠扁平息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EMR组136例共152枚息肉,M-EMR组140例共145枚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EMR组一次性切除病灶,M-EMR组在病灶周边用圈套器头端切开周边黏膜后一次性切除病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比较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复发率。结果 全部息肉一次性切除。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穿孔,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2.0%(3/152);M-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1.4%(2/145)。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6±2.0)min;M-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7±2.1)min,2组无显著差异(p>0.05)。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92.1%(140/152),M-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100%(145/145),2组显著差异(p<0.05)。术后病理:管状腺瘤135例,绒毛状腺瘤40例,绒毛管状腺瘤57例,增生性息肉29例,炎性息肉34例。腺瘤伴高级别类瘤变8例,其中EMR组1例息肉残留,后行肠段切除,6个月后8例复查无复发。M-EMR组2例黏膜内癌,完整切除,6个月后复查无复发。EMR组12例术后残留,1例手术,11例APC处理后,1例6个月复发,复发率0.66%(1/152),M-EMR组无复发。结论 M-EMR组较EMR组治疗结肠扁平息肉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在切除胃肠道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82枚息肉)行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40枚胃息肉及40例患者42枚结肠息肉经EMR 治疗后,病变均完整切除,无出血、感染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溃疡性结肠炎并发息肉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该方法的优势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28例溃疡性结肠炎并发息肉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MR治疗,分析息肉分布,病理类型,EMR术后溃结症状缓解率,EMR治疗的并发症,息肉复发率,并进行定期复查肠镜及随访调查情况。结果 28例行内镜治疗病人均愈合良好,无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及息肉同部位复发情况发生,配合美沙拉嗪等综合治疗,患者脓血便及腹痛等症状明显好转,复发减少。结论常规肠镜活检后明确诊断的病人,实施EMR治疗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好转,息肉复发减少,不失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老年人大肠息肉EMR手术277例,共计413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413枚息肉中393枚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5.2%;15枚(占3.6%,15例患者)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5.8%),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5例(1.8%),其中3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2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5.7%(106/413),19.1%(79/413),50.4%(208/413),4.8%(20/41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人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胃及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完成老年及非老年胃息肉及大肠息肉EMR手术1076例;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月。结果 348处胃息肉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均完整清除,病理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分别占62.6%(218/348),27.9%(97/348),9.5%(33/348)。935处大肠息肉中892处病变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5.4%;23处病变(2.5%)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病理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9.1%(272/935),20.9%(195/935),46.2%(432/935),3.9%(36/935),随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术中出血52例(4.8%),均内镜下止血;术后迟发出血(〉24 h)21例(2.0%),其中15例经内镜下止血,6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止血。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胃及大肠息肉治疗的疗效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食管黏膜肌层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方法 40例经超声内镜小探头证实的食管黏膜肌层病变,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病变大小、超声所见、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40处病变经EMR完整切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0%(38/40)。并发症:术中创面少许渗血7例(17.5%),均以氩气刀止血成功,无搏动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平滑肌瘤32例,间质瘤3例,炎性肉芽肿3例,血管瘤2例。随访1~12个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常规行免疫组化检查,可完整切除食管黏膜肌层病变,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的价值,分析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与术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资料.3100例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其中432例进行内镜下活检、息肉摘除术、EMR或ESD等治疗,术后将切除标本送病理.再将病理结果与术前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息肉直径0.6~2.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EMR治疗。结果 98例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术前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均为广基隆起性病变,共120枚,行EMR,留取完整标本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13例,高级别瘤变4例,局部癌变3例,7例切缘均无癌细胞,未追加外科手术。1个月后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高级别瘤变及局部癌变7例随访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它处转移。结论对于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行EMR较既往单纯的高频电灼或氩离子凝固术有助于发现早期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通过EMR一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cm范围;腺瘤性息肉141枚,增生性息肉13枚;局灶癌变3例(病理证实)。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ST并行内镜下治疗的64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组4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11例和EPMR+ESD组13例,观察各组的残留率、出血率、出血量、穿孔率及复发率,并同时记录病灶部位、大小、术后病理、癌变情况。结果 EMR/EPMR组、ESD组、EPMR+ESD组术后发生活动性出血各有5例(13.89%)、2例(18.18%)、2例(15.38%),发生穿孔各有1例(2.78%)、1例(9.01%)、3例(23.8%),3组间出血率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EPMR+ESD组均无残留及复发,EMR/EPMR组术后残留率为11.11%,6例出现复发(16.67%),3组间残留及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LST共发现6例癌变(9.38%)。结论 EMR/EPMR、ESD、EPMR+ESD这3种术式治疗LST均易引起术后迟发型出血,然而EPMR+ESD术会导致更多的出血量,并较EPMR术更容易发生穿孔情况,但EMR/EPMR术相较于其他两组术式,更容易发生残留及复发,需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入选的154例胃肠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患者,均采用EMR方法进行镜下治疗,对所有不同部位的息肉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息肉均成功切除,术中2例出血,经电凝止血钳成功止血后予钛夹夹闭创面;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炎性息肉48枚(11.32%)、增生性息肉74枚(17.45%)、腺瘤性息肉300枚(70.75%),腺瘤性息肉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0.47%);所有息肉均切除干净,复查无残留。[结论]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7例胃窦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经超声内镜明确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并愿意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ESD治疗.[结果]本组患者ESD治疗均为一次性完成,未出现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3、6个月经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肠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及内镜下治疗的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结肠息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统计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同时所有患者均进行急诊结肠镜检查,并在术后结肠息肉出血部位或息肉基底溃疡面血管处或出血点周边黏膜处给予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及金属夹钳夹治疗.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的资料后可知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长期透析、长期口服抗凝药、息肉≥1cm、多发息肉、腺瘤性息肉、无蒂息肉等是结肠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长期透析、长期口服抗凝药、息肉≥1cm、多发息肉、腺瘤性息肉、无蒂息肉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内镜下给予有效的止血治疗,以减少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的疗效,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及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2003-10/2008-10我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老年及非老年大肠息肉EMR手术561例766处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 mo,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766处病变总治愈率96.3%;21处病变(2.7%,21例)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23例(4.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0例(1.8%):7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3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9.0%,21.1%,45.7%,4.2%,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