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净  曾仕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650-1651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指导. 方法对资料完整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12例(存活组65例,死亡组47例),统计年龄、肝硬化并发症、肝脏生化、腹水检查结果21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分析发现年龄、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腹水、脾功能亢进、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白细胞、外周白细胞、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尿素氮、低钠血症、肝炎病毒复制与肝炎肝硬化预后显著相关(P<0.05~0.001).预后相关强度分析(OR值)发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红素、低钠血症是影响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死亡主要原因为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研究了 1 70例重型肝炎患者 (存活组 4 5例 ,死亡组 1 2 5例 )的2 0个临床指标 ,应用SPSS统计软件先做单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后P <0 .0 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回归分析后P <0 .0 5的指标 ,建立一个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评分系统。单因素分析发现 :血清尿素氮、血清Na+ 、凝血酶原活动度、代谢性酸中毒、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 9个指标与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关 (P <0 .0 5~ 0 .0 1 ) ;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清Na+ 、凝血酶原活动度、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血清Na+ 等 4个指标建立评分系统 ,总分≥ 5为判断患者死亡的临界值 ,回顾性判断 1 7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预测存活 5 7例 ,实际存活 4 5例 ;预测死亡 1 1 3例 ,实际死亡 1 2 5例 ;符合率为 80 %。研究结果提示 :血清Na+ 、凝血酶原活动度、临床分型、肝性脑病是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该评分系统的建立对于早期判断、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积极预防、治疗其危险因素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择取本院在2016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12周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6例)与生存组(54例),收集统计所有患者入院时生化指标(HBV病毒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常规化验指标)、基本状况(性别、年龄),分析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入院时临床资料,将所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在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甲胎蛋白(AFP)、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总胆红素、年龄13项对比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有: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结论: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是影响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和生存情况,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37例肝硬化住院病例,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统计,并随访预后情况,分析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血红蛋白、白蛋白、腹水与住院期间预后显著相关。②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及年龄与5年预后显著相关。③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8个与5年转归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血清白蛋白、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低密度脂蛋白和腹水、年龄。④住院期间生存率为89.0%,3个月生存率87.8%,6个月生存率82.2%,1年生存率77.4%,3年生存率59.1%,5年生存率46.9%。结论①较多常用临床指标与肝硬化预后相关,肝功能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②腹水及年龄亦与5年病死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同血清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22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析血钠水平与肝功能MELD评分、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预后等的关系.结果 并发低钠血症者108例,低钠血症患者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水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血钠正常者,血钠水平与肝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钠水平与其病重程度相关,监测血清钠水平可作为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钠血症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钠血症对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72例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重度低钠血症患者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生率较轻、中度者明显升高,病死率亦随之增高.结论 低钠血症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吕日英  李仕雄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687-1689
目的研究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90例肝性脑病患者的40项临床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290名患者中好转102例,恶化死亡188例,病死率64.8%(188/2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肝性脑病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肝肾综合征(HRS)(OR=16.27,95%CI:3.52~74.90)、腹水(OR=7.00,95%CI:2.12~23.10)、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OR=7.00,95%CI:2.12~23.10)、肌酐(OR=1.02,95%CI:1.01~1.03)、血氨(OR=1.02,95%CI:1.00~1.0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OR=0.56,95%CI:0.47~0.65)。结论 HRS、腹水、SBP、肌酐、血氨、PTA是肝性脑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提示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动态监测PTA、血清肌酐及血氨,有望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216例肝硬化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21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i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对50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以下8项指标与肝硬化预后有显著相关性:总胆红素、肌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腹水、肝性脑病、年龄、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和碳酸氢根(P=0.000—0.018)。结论总胆红素、肌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腹水、肝性脑病、年龄、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和碳酸氢根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建立预后评估模型时可考虑加入上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方法收集145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45名患者中好转54例,死亡91例,病死率62.8%(91/145)。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钠、肌酐、血氨。回归模型为:P=1/(1+e-y),Y=-4.409-0.088×PTA-0.141×Na++0.016×Cr+0.023×血氨。结论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钠、肌酐、血氨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影响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66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等资料,采用Kaplai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时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hild-Pugh分级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hild-Pugh分级是影响顽固性腹水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住院治疗14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住院期间并发SBP80例为研究组,未发生SBP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上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肝功能分级(Child-pugh)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SBP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分级(Child-pugh)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高危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评估量表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23例单纯肝硬化患者(对照组)与85例肝硬化伴肝性脑病患者(研究组)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模型评价肝性脑病患者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C级、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是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依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0.718~0.844,P<0.05),最大约登指数时肝性脑病发生概率为0.694,对应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0.694和0.756。结论 年龄、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C级、TBIL、BUN是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以上述因素为基础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肝性脑病发生风险预测价值优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住院治疗的193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SBP组和非SBP组,从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腹水持续时间,是否合并肝癌、糖尿病、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饮酒及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等方面,分别采用单变量(t检验或χ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BP的发生率为30.4%(45/193);单变量分析显示SBP组与非SBP组之间在合并肝癌百分比、血清白蛋白及饮酒3个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显示只有血清白蛋白及饮酒两个因素入选回归模型(P<0.05)。结论 较低的血清白蛋白及饮酒二者可能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和住院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993年~2005年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1056例患者按照白细胞计数>10×109/L和≤10×109/L分为2组,对2组临床特点、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白细胞升高组平均年龄(61.3±12.7)岁较对照组〔(64.3±11.3)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MB(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分别为(2137.6±1543.4)IU/L和(1410.1±1183.9)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源性休克(分别为6.0%和2.3%,P<0.01)和心律失常(分别为41.5%和29.4%,P<0.001)的发生率更高;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6.%和7.6%,P<0.01)。Logistic回归显示WBC计数增高与住院死亡率相关。结论白细胞计数是预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分类树模型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和高危人群进行研究,建立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风险的分类树模型和简易风险评估表。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8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江门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分类树模型探索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和高危人群。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回归系数=0.035,P=0.001,OR=1.036)、肝肾综合征(回归系数=1.295,P=0.023,OR=3.650)和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回归系数=0.750,P=0.003,OR=2.117)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分类树模型提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和MELD评分、年龄有关。通过MELD评分和年龄可建立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风险的简易风险评估表。结论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分类树模型发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和MELD评分、年龄关系密切,根据这2个指标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和简单风险评估表可用于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获得对重型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重型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临床表现无特异性,γ球蛋白异常升高占81.3%,并发症以电解质紊乱、腹水和肝性脑病最为常见。经治疗,8例好转,其中6例无并发症;14例无效,其中7例并发肝性脑病者均无效,不同疗效间TBIL、PTA、CHE、TC值无显著差异。结论重型药物性肝炎与联合用药相关,免疫介导机制参与发病过程,疾病预后与并发症的有无及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Hackam DG  Anand SS 《JAMA》2003,290(7):932-940
Context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is an enorm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A number of emerging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 have recently been proposed to help identify high-risk individuals.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epidemiological, 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trial evidence concerning 4 emerging risk factors: C-reactive protein, lipoprotein(a), fibrinogen, and homocysteine. Data Sources  Using the terms 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screening, C-reactive protein, lipoprotein(a), fibrinogen, and homocysteine, we searched the MEDLINE database from January 1990 to January 2003.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bstract booklets, bibliographies of pertinent articles and books, and personal files were hand searched to identify additional articles. Study Selection  Original investigations and reviews of the epidem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novel risk factors with vascular risk wer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earch strategy, 373 relevant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Data Extraction  A diverse array of studies were examined, includi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systematic overviews, case-control, cross-sectional,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Data extraction was performed by one of the authors. Data Synthesis  The available epidemiological and basic science evidence supports, to varying degrees, independent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se 4 candidate risk factors and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However,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data regarding the additive yield of screening for these factors over that of validated global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currently in use. Furthermore,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studies targeting individuals with these factors for proven risk-reduction therapies, or specifically treating these factors with available therapies, are few.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major, establishe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underestimated. Conclusions  Although C-reactive protein, lipoprotein(a), fibrinogen, and homocysteine are associated with vascular disease risk, their optimal use in routine screening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影响老年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新的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住院的201例老年肝衰竭患者,分为好转组(n=109)和恶化组(n=92),将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和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老年肝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白细胞、血氨、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等检测指标和感染、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OR=8.344,P<0.05)、凝血酶原时间(OR=1.185,P<0.01)、肝性脑病(OR=8.359,P<0.01)和总胆红素(OR=1.005,P<0.01)为预测老年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创建新预测模型:Y=-6.082+0.005×总胆红素(μmol/L)+0.170×凝血酶原时间(s)+2.123×\[肝性脑病(无: 0, 有: 1)\] +2.122×\[感染(无: 0, 有: 1)\]。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CI:0.885~0.961,P<0.01)。结论: 感染、总胆红素、肝性脑病和凝血酶原时间为预测老年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新预测模型对老年肝衰竭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