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咀嚼压力对大鼠正畸移动牙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线组5只、软食组20只和硬食组20只。基线组大鼠在实验初始处死、取材。软食组和硬食组建立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模型,左侧不加力作为对照。各组喂以相应饮食,分别于加力后第3、5、7、14天各处死5只大鼠,取双侧上颌骨。Micro CT测量加力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及压力侧牙槽骨骨体积/组织体积(BV/TV)、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骨小梁厚度(Tb.Th)。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计数破骨细胞数量;原位杂交染色观察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mRNA表达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 第14天时软食加力组牙齿移动距离小于硬食加力组(P<0.05)。软食加力组与硬食加力组压力侧牙槽骨BV/TV、Tb.Sp、Tb.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计数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第5、7天,软食加力组的破骨细胞数量和RANKL/OPG比值均低于硬食加力组(P<0.05)。结论 较小的咀嚼压力会减低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槽骨中的破骨活动,减小牙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两者联合作用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选用6~8周龄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10只。在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安装一力值50g的正畸装置拉磨牙向近中移动,每隔3d在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下注射生长因子0.1ml。A组:联合注射5ngTGF-β1及10ngPDGF-BB,B组:注射10ngPDGF-BB,C组:注射5ngTGF-β1,D组:即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每组分别于加力第1,3,7,14天,制作标准模型,测量左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加力14d后,处死大鼠,取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形态改变、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过程中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大鼠牙齿在加力的7d和14d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PDGF-BB与TGF-β1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其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及牙齿移动距离与单一因子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外源性的PDGF-BB与TGF-β1能增加破骨细胞的产生,同时能显著加快牙齿移动距离,两者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效应,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仙灵骨葆对成年大鼠正畸保持阶段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20只3月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只。将上颌前牙作为支抗牙近中牵引上颌第一磨牙,持续加力21 d 后安装保持装置。治疗组每只以3 mL 剂量的仙灵骨葆灌胃4周至处死大鼠取上颌弓标本,对照组仅给予同等剂量双蒸馏水。 HE染色病理切片,分别观察计数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结果保持结束时,仙灵骨葆组压力侧、张力侧成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压力侧、张力侧成骨细胞数量,P <0.05;压力侧、张力侧破骨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压力侧、张力侧破骨细胞数量,P <0.05;HE 染色示,仙灵骨葆组压力侧及张力侧见大量成骨细胞和少量破骨细胞,对照组压力侧及张力侧见少量成骨细胞和大量破骨细胞。结论仙灵骨葆可以抑制成年大鼠牙移动保持阶段破骨细胞生成,促进成骨细胞的生成,提示仙灵骨葆可能对成年大鼠正畸保持阶段新骨形成、使过渡性牙槽骨向正常牙槽骨转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重组鼠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rIGF-1)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探讨IGF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实验中分别将rrIGF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骨黏膜下,分别在加力1、3、7、14、21d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中表达的IGF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和成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多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证实IGF参与了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内源性IGF和注射IGF都使牙齿移动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以及在正畸牙齿移动的机制中所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正畸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rmbFGF注射组(20只)。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mbFGF注射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螺旋弹簧,使大鼠磨牙近中移动。实验组在大鼠右侧第一磨牙区注射rmbFGF溶液1.0mL,计量为5μL/mL,每隔两天一次,一共三次。各组大鼠分别于牙齿移动0,1,7,14,21d后取材分别进行HE染色。游标卡尺测定牙移动距离。结果:rmbFGF注射组牙齿移动速度高于对照组。HE染色,在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中rmbFGF注射组压力侧:单核—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和张力区牙槽骨边缘的成骨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张力侧成骨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bFGF可以促进牙周组织的改建,可能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缩短疗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影响研究中的动物模型,为其后的系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右上颌第一磨牙丧失咬合接触.同时,在大鼠双侧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5mm镍钛拉簧,初始力值为50g,近中移动磨牙,于0、3、7、10、14d测量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于第14天处死大鼠,通过H...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牙周炎牙移动和正常牙移动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牙周炎牙移动及正常牙移动0d、1d、3d、7d、14d、21d组,共12组。近中移动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并进行HE染色分析。结果:在既定时间内,牙周炎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牙周炎牙移动组压力侧破骨现象明显,张力侧成骨延缓。结论:进行正畸治疗一定要注意并维护牙周组织健康,对牙周炎正畸患者要进行彻底的牙周治疗和维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妊娠期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GF-β1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将未孕组大鼠和受孕第1天的妊娠组大鼠在上切牙与磨牙间安放正畸装置,分别于加力后4、8、12、16d分批处死,取材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鼠牙移动过程中,妊娠组牙周组织TGF-β1表达强于未孕组.而加力4d组和8d组张力侧TGF-β1表达明显增多,大于压力侧.结论:TGF-β1与孕鼠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密切相关,并且有促进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局部单独及联合应用bFGF和IGF-1.探讨两种生长因子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岫FGF+IGF-1组.每组20只。于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安装一闭隙镍钛拉簧,力值50g。二组分别隔日在正畸牙颊侧牙龈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bFGF+IGF—1,200ng/m+1mg/mL备0.1mL。并在正畸加力后的第1、3、7、14、21d每组各处死四只。制备牙体-牙周组织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学分析。结果.bFGF+IGF-1组与对照组比较(压力侧和张力侧)在7d、14d、21d有差异(P〈0.05)。结论出FGF和IGF-1的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改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单侧后牙缺失动物模型,检测大鼠单侧拔牙后不同时期下颌髁突软骨中PGE2的含量。方法选择Sprague—DaMey(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8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实验组大鼠拔除左侧上下颌磨牙.分别于拔牙后3d、2周、4周和12周建立单侧后牙缺失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不做拔牙处理,与实验组大鼠同期建立动物模型。检测各组大鼠在单侧拔牙后3d、2周、4周和12周下颌髁突软骨中PGE2的含量。结果(1)拔牙后第3d、2周、4周和12周下颌髁突软骨中PGE2的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2)单侧拔牙后3d.双侧下颌髁突软骨中PGE2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3)单侧拔牙后2周、4周和12周。拔牙侧下颌髁突软骨中PGE2的含量较非拔牙侧下颌髁突软骨中PGE2的含量高(P〈0.01)。结论单侧后牙缺失时间与下颌髁突软骨中PGE2的含量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hVEGF)对大鼠正畸牙牙齿移动距离和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正畸牙近中移动动物模型,将30只模型大鼠按 rh‐VEGF注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0(对照组)、1 ng、5 ng、10 ng、15 ng和20 ng组,每组5只,将不同剂量rhVEGF每3 d注射于模型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下,10 d后处死,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监测体质量的改变。结果注射 rhVEGF剂量低于5 ng 时牙齿移动距离较小,随剂量增大而增加,5 ng 时到达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牙齿移动距离随剂量增加而减小;其余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处死时体质量均比实验前轻,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剂量范围内的外源性rhVEGF可加快正畸牙移动,局部短时间内应用外源性rhVEGF对正畸模型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固定对实验性山羊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山羊30只,普通环境下饲养,制作山羊右下肢股骨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组(实验组)、普通直型接骨 板组(对照组),每组15只。分别于手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山羊,取股骨断端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测量2组钢板下面骨皮质厚度及髓腔直径的变化,评估钢板的应力遮挡效应;测量2组骨折断端骨痂中骨小梁密度,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通过2组的破骨细胞计数,评估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改建情况。结果 4周时,2组的骨皮质厚度与髓腔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4周、8周、12周骨皮质及髓腔直径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在治疗8周、12周骨髓腔直径大于实验组,而骨皮质厚度值低于实验组,提示对照组钢板存在应力遮挡效应,实验组钢板未见明显的应力遮挡效应造成的骨质厚度丢失。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4周、8周的骨痂中骨小梁密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较对照组成骨快;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周的骨小梁周边的破骨细胞计数增多,12周时实验组破骨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骨痂改建出现较早,12周时实验组骨痂改建基本结束。结论 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可促进骨痂的生成,加快骨痂的改建,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3.
何予敏  汪建中  黄彦 《江西医药》2011,46(11):998-999,1062
目的检测大鼠单侧拔牙后不同时期下颌髁突软骨中PGE:的含量,探讨大鼠单侧后牙缺失对下颌髁突软骨的影响。方法选择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实验组大鼠拔除左侧上下颌磨牙.分别于拔牙后3d、2周、4周和12周建立单侧后牙缺失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不做拔牙处理,与实验组大鼠同期建立动物模型。检测各组大鼠在单侧拔牙后3d、2周、4周和12周下颌髁突软骨巾PGE:的含量。结果(1)拔牙后3d,双侧髁突软骨中PGE: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2)拔牙后2周,双侧髁突软骨中PGE,含量较拔牙后3d降低。但比对照组增高(P〈0.01)。(3)拔牙后4周,双侧髁突软骨中PGE。含量较拔牙后3d增高(P〈0.01),且拔牙侧比非拔牙侧高(P〈0.01)。(4)拔牙后12周,双侧髁突软骨中PGE,含量较拔牙后3d增高(R〈0.01),但较4周下降,且拔牙侧比非拔牙侧高(P〈0.01)。结论单侧后牙缺失可引起髁突软骨中PGE,的含量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疏康对1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体外培养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0只,2.5~3月龄,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n=24)和1型糖尿病组(n=36)两大组,正常组又分为正常对照组(n=8)、正常假手术组(n=8)和正常双侧卵巢切除组(n=8);1型糖尿病组又分为糖尿病对照组(n=12)、糖尿病假手术组(n=12)和糖尿病双侧卵巢切除组(n=12)。单剂量腹腔注射链脲菌素(柠檬酸钠缓冲液制成2%溶液) 60 mg·kg-1制备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无菌条件下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制备骨质疏松模型。在造模后第0,2,4,8周末时用s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大鼠骨髓进行体外破骨细胞培养,并观察骨疏康(20μg·mL-1)的影响。结果:糖尿病对照组破骨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双侧卵巢切除组破骨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骨质疏松组破骨细胞明显高于糖尿病对照组和正常双侧卵巢切除组(P<0.01)。经20μg·mL-1骨疏康干预后,各组破骨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骨疏康明显抑制1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对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模型大鼠按rhIGF-1注射浓度不同随机分为6组:0μg/ml(对照组)、1μg/ml、2μg/ml、4μg/ml、8μg/ml、16μg/ml组,每组5只,隔日在正畸牙颊侧牙龈粘膜下注射不同浓度rhIGF-1,注射体积为0.1ml,第10天处死大鼠,取正畸牙及其牙周组织作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学改变。结果随rhIGF-1注射浓度增加,牙周组织改建逐渐活跃,之后趋于稳定。压力侧以破骨细胞活动为主,4μg/ml组骨吸收最活跃;张力侧以成骨改建为主,8μg/ml组成骨细胞功能最活跃。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的外源性rhIGF-1可加速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景天提取物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丢失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1)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动物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红景天组,灌胃给予红景天提取物150 mg·kg~(-1)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清ALP、Ca、OPG、RANKL的水平,并计算OPG/RANKL比值;同时进行牙槽骨组织病理分析及破骨细胞计数。结果给予红景天后,大鼠血糖、血清ALP和RANKL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0. 01);大鼠血清Ca、OPG水平及OPG/RANKL比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 <0. 05);组织学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牙槽骨小梁稀疏、断裂,骨吸收严重,给予红景天后牙槽骨结构恢复完整;破骨细胞计数显示,模型组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给予红景天后牙槽骨破骨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红景天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早期的牙槽骨丢失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调节ALP和OPG/RANKL/RANK系统,进而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使骨转换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增龄因素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幼鼠(A组,35只)和成鼠(B组,35只)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以加力移动的左上第一磨牙的牙周膜和邻近牙槽骨为实验对象,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牙周组织内RANKL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RANKL因子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压力侧牙周组织内的牙周膜细胞和骨陷窝的破骨细胞中.加力后,A组和B组移动牙齿压力侧牙周组织内的RANKL因子表达均增强,峰值分别出现于第1周和第3周.与B组相比,A组加力后第3天和第1周的RANKL阳性表达明显增加,而第3、4、6、8周则减少(P<0.05).结论 增龄因素使得RANKL因子的表达具有不同的时相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苏士文  赵紫婷 《江西医药》2006,41(7):504-505
要目的探讨改良Nance弓推磨牙向后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牙源性安氏Ⅱ类错合病例18例,采用改良Nance弓加螺旋推簧推磨牙向后,通过模型分析,观察推磨牙向后时移动的效果和上颌第2磨牙向颊侧的变化。结果改良Nance弓能有效移动上颌磨牙。同时上颌第2磨牙有不同程度的颊倾现象。结论改良Nance弓能有效移动上颌磨牙。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犬牙周膜牵引成骨实验中移动牙压力侧牙周组织的改建。方法犬六只,每只犬下颌左右两侧随机设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对照侧用传统方法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移动第二尖牙,实验侧自制牵引装置对移动牙实施牵引。实验结束时取移动牙牙周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实验组压力侧牙周组织主要表现为组织的水肿和细胞的空泡样变性,透明样变区域少见;对照组主要变现为透明样变。结论实验组较对照组透明样变区域少且消失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根管治疗失败患者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9颗患牙欠充,12颗患牙适充,其中8颗前牙、4颗后牙,9颗患牙超充,遗漏根管多见于上颌第一磨牙和前磨牙,其中上颌第一磨牙多遗漏近颊第二根管(MB2)。台阶、根管偏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磨牙常见。结论严格仔细的技术操作,不断提高根管充填的准确程度,彻底清除根管内感染物,阻断感染源,防止再感染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