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异丙酚对冠状动脉旁路术病人术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和方法:对19例择期冠状动脉旁路术病人麻醉诱导前各静注异丙酚1~2mg/kg(1.7mg/kg),观察其后2、4、8min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用药后2min平均动脉压(P<0.001)、肺动脉压(P<0.002)、外周血管阻力(P<0.001)、心每搏量(P<0.05)、每搏指数(P<0.02)和左心室搏出功指数(P<0.001)均比对照组降低非常显著;由于心率明显增快(P<0.001),故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无改变。上述各血流动力学参数至4min已恢复至对照值。结论:异丙酚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从而短暂降低血压,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的麻醉时,应依病人年龄、ASA等选择剂量。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000年6月至2001年1月,连续32例病人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术后对各吻合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全组完成前降支吻合32例、右冠状动脉26例、回旋支28例、对角支8例。结果:本组死亡例。行前降支冠状动脉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影响右心功能。回旋支及对角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导致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明显升高,每搏指数(SVI)及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有明显下降;心排指数(CI)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行主动脉近心端吻合时尽管已无心脏搬动,但MPAP、SVRI及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仍较诱导后有明显升高,CI有明显下降。术毕及术的2、6、16h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CI有明显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行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回旋支及对角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术毕及术后2、6、16h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循环的影响。方法: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0例为治疗组;无肝炎、肝硬化及脂肪肝的正常成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无创心脏血流动力检测仪监测手术前后外周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析手术对体循环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术前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指数(SI)、每搏出量(SV)、外周循环阻力(SVR)、左心作功指数(LCWI)、左心作功(LCW)与对照组有差异,治疗组术前HR、SVR显著高于对照组,MAP、SI、SV、LCWI、LCW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9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4例患者术后HR、SVR显著低于术前,SI、LCWI、LCW显著高于术前。结论: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增加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LCW及SI,降低了HR,使外周循环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素E1控制性降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犬14只,随机分为硝普钠组(SNP组)和前列腺素E1组(PGE1组),输注降压药使平均动脉压降低 30%~40%,于降压前、降压后 15、30分钟及停止降压后15分钟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表明,降压期间外周血管阻力指数、肺血管阻力指数、平均肺动脉压、左室每搏功指数、右室每搏功指数两组均显著降低;SNP组中心静脉坛显著降低,心率显著增快;PGE1组中心静脉压、心率无显著变化。两组每搏指数、心脏指数、肺毛细血管嵌压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50例腹部手术应用2%利多卡因施行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50例病人分为上和中下腹部两组,每组25例。结果表明:无论上腹部或中下腹部硬膜外阻滞后,其总的趋势是麻醉后平均动脉压、每搏量、每搏指数、左室有效泵力、总外周血管阻力均降低,而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心率在上腹部组麻醉后下降,在中下腹部组则短时增加后又下降。提示2%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尤以上腹部为甚。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50例腹部手术应用2%利多卡因施行硬膜外阻滞对血液动力学影响。50例病人分为上和中下腹部两组,每组25例,结果表明:无论上腹部或中下腹部膜外阻滞后,其总的趋势是麻醉后平均动脉,每搏量,每搏指数,左室有效泵力,总外周血管阻力均降低,而主排血量,心脏指数,心率在上腹部组麻醉后下降,在中下腹部组则短时增加后又下降,提示2%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都有一定程序的抑制作用,尤以腹部为基。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常规二尖瓣置换术(MVR)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P)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术中是否保留瓣下结构分为3组。Ⅰ组:常规MVR,切除全部二尖瓣瓣叶及其瓣下结构;Ⅱ组: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组织;Ⅲ组:全部保留二尖瓣装置。术后4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分别采用Swan-Ganz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肺血管阻力(PVR)、外周血管阻力(SVR)、心脏指数(CI)和左心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结果术后Ⅰ组MPAP,PVR和PCWP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而CI和LVSWI则低于Ⅱ组和Ⅲ组。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改善MVR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对门静脉和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直接门静脉测压和血气分析、SwanGanz导管对1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检测TIPSS术前后门静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TIPSS术后30分钟和2周,门静脉压力下降34%和554%,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增加677%、213%和680%、204%。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加14倍,心输出量显著增加(P<001),外周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显著下降(P<001),右心房压和肺动脉压增加(P<005);肾血流量显著增加(P<001),肾功能明显改善。结论TIPSS既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和改善肾脏功能,又加重门静脉和全身血流高动力状态,应用时需加强心、肝功能的监护  相似文献   

9.
报告39例二尖瓣成形术手术前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麻醉诱导前及术后早期测量右房压(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并计算出心脏指数(CI)、肺血管阻力指敷(PVR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左室作功指数(LVWI)、右室作功指数(RVWI)值。结果:术后早期MPAP、PCWP明显下降,说明二尖瓣成形术基本纠正了二尖瓣狭窄点(和)关闭不全的病变,使房压明显下降。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改善,但长期效果有待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60岁以上男性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对20例60岁以上男性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监测。结果术后2~6小时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明显降低(P〈0.05),肺循环指数(PVRI)、体循环指数(SVRI)明显升高(P〈0.05);24~48小时后心功能明显改善,C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明显增高(P〈0.05)。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旁路移植术后早期CI明显下降,术后24小时内应有效降低体循环阻力,以降低左心室后负荷并以此增强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排出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梗阻性黄疸和胆囊结石患者全身和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消炎痛的调节作用,作者将7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A组)分为<60岁非消炎痛组(A1组)、消炎痛术前组(A2组)、消炎痛术后组(A3组)和老年梗阻组(A6组),检测其全身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胆囊结石(B组)患者比较。结果:梗阻性黄疸各亚组每搏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均显著高于B组(P<0.01);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阻力和门脉血流显著低于B组(P<0.01);A2、A3两组与其余各亚组比较,其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阻力和门脉血流虽有显著改善,但与B组比较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消炎痛有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循环功能、门脉血流和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改良的Langendorf离体兔心灌注模型进行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加冠状窦堵塞的心肌保护研究。方法在行主动脉根部灌注停搏液之前堵塞冠状窦,使灌注液返流至冠状动脉梗塞的远端心肌组织。灌注停搏液有4种速度(2、4、6、8ml·kg-1·min-1),冠状窦堵塞有3种水平(不堵、半堵、次全堵)。结果停搏液的灌注速率和主动脉根部压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冠状窦堵塞对主动脉根部灌注压有正性作用。结论冠状窦次全堵塞、温血停搏液灌注速度(4~6)ml·kg-1·min-1可使冠状窦压力保持在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梗阻性黄疸和胆囊结石患者全身和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消炎痛的调节作用,作者将7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A组)分为〈60岁非消炎痛组(A1组),消炎痛术前组(A2组)消炎痛术后组(A3组)和老年梗阻组(A6组)检测其全身和门静脉血流动力演变化。并与胆囊结石(B组)患者比较。结果:梗阻性黄疸各亚组每博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均显著高于B组(P〈0.01);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阻力和门脉血流显著低于B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全麻手术的骨科患者60例按给药不同分为舒芬太尼组(26例)和瑞芬太尼组(34例)。舒芬太尼组给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瑞芬太尼组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观察两组的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前1 min,插管前1 min,插管后3 min及5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心指数以及加速指数。结果所有患者插管均成功,未出现通气障碍、肌肉僵直等症状出现。在麻醉诱导前,两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心指数以及加速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的各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瑞芬太尼组下降的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在与瑞芬太尼对比,舒芬太尼对心功能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瑞芬太尼能加大药物全麻诱导时对心功能的影响,应严格监测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时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5.
猪异位部分肝移植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猪异位部分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10头幼猪随机分成供体组(5只)和受体组(5只),受体猪参照Terpstra的方法进行异位部分肝移植,受体猪右颈外动脉置管监测术中动脉压,经右颈外静脉放置5F Swan-Ganz导管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异位部位移植术中心输出量及每搏量,外周血管阻力均有显著改变(P<0.01或P<0.05),虽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但无显著意义(P>0.05),肺动脉楔嵌压,平均肺动脉压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异位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可发生剧烈波动,血液动力学的监测调节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和硫喷妥钠对颅脑手术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监测仪观察异丙酚、硫喷妥钠对颅脑手术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选择22例择期手术患者,ASAI~ Ⅱ级,年龄 20~58岁,随机分为二组:异丙酚组(2. 0mg/kg,n=12例)和硫喷妥钠组(4mg/kg,n=10例)。监测指标包括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BFV)、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呼气末CO2分压。测定程序为给药前5分钟和给药后IQ分钟,通过控制呼吸维持PetCO2相对恒定。结果表明,异丙酚组MAP、搏动指数,峰值和平均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下降13%、29%、31%和20%,而硫喷妥钠组则分别下降9.7%、14%、22%和13%。除给药后血管阻力指数异丙酚组明显低于硫喷妥钠组外,其余各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异而酚对脑循环的影响和硫喷妥钠相似,对颅脑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失血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用14只犬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随失血量的增加,犬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每搏量(SV)、心排血量(CO))均逐渐降低,周围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则逐渐升高。SV、CO对失血后反应最为敏感,且能反映失血性休克的严重程度。提示临床在大型手术,估计术中失血较多或需对失血性休克情况作出判断时,全面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心脏功能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术后早期心脏功能。方法 OPCAB组42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63例(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浆心肌酶水平和心电图变化,利用Wwan-Ganz导管分析术中和术后血液动力学变化趋势,并评价早期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别。OPCAB组中CK、CK-MB、AST、LDH的平均血浓度在术后当天、术后1d、3d和术后1周均正常,而对照组则有升高。OPCAB组心电图阳性变化数目较对照组少见。血液动力学指标显示,OPCAB组的心排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和左室作功能指数匀较对照组恢复迅速,而肺动脉楔压和中心静脉压水平偏低。OPCAB组近期临床效果也较对照组优越。结论 OPCAB组术后早期心脏功能优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提示OPCAB手术心肌保护效果好,血管吻合的精确性也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肌损伤。方法选择20例择期OPCAB患者,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麻醉诱导后10min(T0)、血运重建后30min(T1)、2h(T2)、6h(T3)、12h(T4)、24h(T5)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1(cTnI)和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浓度。吻合血管前和血运重建后30min分别取右心房心肌组织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围术期SBP和DBP无明显变化,但血运重建后HR增快(P〈0.01)、CVP、肺动脉楔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心指数(cI)升高(P〈0.01),而体循环阻力(SVR)、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每搏数(SV)、每搏指数(SVI)和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降低,右室每搏功指数(RVSWI)仅在血运重建后2h降低(P〈0.01)。CK-MB和cTnI从血运重建后持续升高(P〈0.05),尤以血运重建后24h为明显。NT-proBNP在血运重建后12h内无显著变化,但在血运重建后24h显著升高(P〈0.01)。透射电镜下见血运重建后肌丝结构较术前模糊,线粒体有变形,结构不清晰,嵴模糊。结论OPCAB血运重建后早期存在心肌损伤和左右心功能下降,以左心为著。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侃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8):494-496
作者采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救治心脏泵衰竭48例,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9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冠心病2例。多心内直视手术后尖衰竭,平均每例使用IABP27小时。存活23例(48%),存活者经IABP后,临床生命体征迅速好转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心排出量增加50%,心指数增加60%,每搏心输出量增加55%,每搏指数增加60%,左房压与肺毛嵌入压下降。死亡25例(52%),心律紊乱和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