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乌兰浩特地区防风直播生产田、育苗田、移栽生产田的适宜肥料种类进行研究,筛选出不同生产田的宜用肥料种类以指导生产实践。方法:测量和比较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后试验区内药材的产量、根粗、鲜根重、根条数。结果:单独施用农家肥或复合肥对根部各指标和亩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复合肥与通丰养分平衡剂混合施用或单独施用生物菌肥对根部各指标和亩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大。结论:直播防风田适宜基肥为氮磷钾复合肥(N∶P∶K=13∶17∶15)45 g·m~(~(-2))+通丰养分平衡剂150 g·m~(-2);育苗田为氮磷钾复合肥(N∶P∶K=13∶17∶15)52 g·m~(-2)+通丰养分平衡剂150 g·m~(-2);移栽田为金满田生物菌肥120 g·m~(-2)或氮磷钾复合肥(N∶P∶K=13∶17∶15)45 g·m~(-2)+通丰养分平衡剂150 g·m~(-2)。  相似文献   

2.
不同育苗模式对甘肃渭源党参种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材》2017,(4)
目的:研究不同育苗模式对党参种苗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以渭党1号为材料,选用条播、撒播、覆膜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和90、120、150 kg/hm~2三种播种密度进行二因素随机试验,育苗结束后分别测定种苗根长、根粗、单根重等指标,折合产量,并将不同育苗模式种苗定植于大田,收获时测定其鲜、干重,研究不同育苗模式对党参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交互条件下育苗,党参种苗生长发育个体质量性状、种苗产量和药材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播种量120 kg/hm~2条件下采用覆膜穴播方式育成种苗综合指标优异,大小适中,移栽成后药材产量最高为2 192.20 kg/hm~2。结论:甘肃渭源地区党参育苗采用120 kg/hm~2播种量覆膜穴播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和育苗密度对当归种苗质量及成药产值的影响。方法:以岷归2号为实验材料,播种当年采挖种苗,测定根长、芦头粗度、侧根数、百苗质量;次年种苗移栽后,调查返青率、早薹率;药材采收后测定产量,计算一等品出成率及产值。结果:在保护地条件下,7月15日播种,播种量15 kg/亩(1亩≈666.67 m^( 2)),100 d后采挖,种苗的根长为16.63 cm、芦头粗度为0.47 cm、侧根数为0.51个、百苗质量为222.97 g,种苗均一。移栽后,苗子返青率为70.5%、早薹率为5.5%、亩产量为851.4 kg、亩产值为13055.57元,产值较对照组增加13.90%。结论:在较低海拔保护地条件下,通过控制当归的播种时期和育苗密度,能达到优质种苗的低成本供给和成药期当归的增产增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河西走廊栽培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播种量。方法在大田环境下,设置55、65、75、85和95 kg·hm~(-2)共5个播量处理,定期采样测定生物量、收获时测定药材产量和品质,分析比较不同播种量下菘蓝生长、产量和药材质量的差异性。结果 55 kg·hm~(-2)和65 kg·hm~(-2)时,个体生长发育和药材产量构成因素明显优于播种量为85 kg·hm~(-2)和95 kg·hm~(-2),以75 kg·hm~(-2)播种量的药材折干率最高,达52.59%,大青叶和板蓝根的产量也是最高,分别为6455.4 kg·hm~(-2)和5208.89 kg·hm~(-2),检测成分(R,S)-告依春含量,以75 kg·hm~(-2)播种量的最高,为0.082%,比最低含量增加57.69%。结论播种量影响菘蓝的生长及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在河西走廊菘蓝产区,播种量以7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当归种子直播栽培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当归种子直播栽培对其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方法:测定不同海拔高度和播种期、不同覆盖方式和密度、不同海拔高度黑膜覆盖春季穴播栽培条件下种子直播当归的药材产量,检测其有效成分含量。结果:通过对目前当归生产栽培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直播栽培的优越性进行分析,当归种子直播栽培能缩短当归生产周期,有效解决抽薹难题,减少育苗环节和毁林开荒对生态植被的破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种子直播栽培较传统育苗移栽当归药材产量低,经检测直播当归有效成分浸出物、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标准,药材质量合格。结论:采用秋季直播栽培技术和黑膜覆盖穴直播栽培等技术,合理密植能有效改善直播当归生长条件,利于提质增效生产。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7,(5)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种子育苗的最佳播种期、播种方式、播种深度、播种量和苗床覆盖物。方法:进行不同播种期,播种方式,播种深度、播种量和苗床覆盖物L_9(3~4)正交的育苗试验;比较不同处理的出苗数、苗高、叶长宽乘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评价育苗质量。结果:不同播种期的苗高、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出苗数有显著性差异;次年4月底育苗质量最差,次年2月底育苗质量较好。不同播种方式的出苗数、苗高、叶长宽乘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撒播育苗质量较好。L_9(3~4)正交处理的出苗数、苗高、叶长宽乘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有极显著性差异;苗床覆盖物对育苗质量影响最大。结论:多花黄精种子最佳播种期和方式是次年2月底和撒播,最佳播种深度、播种量、苗床覆盖物分别是1.5 cm、29.4 g/m~2和遮阳网。  相似文献   

7.
育苗模式对当归种苗和药材质量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为当归主产区育苗方式创新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选择三种不同模式育成当归种苗在宕昌县阿坞镇进行覆膜移栽,测定分析种苗质量性状、田间返青率、药材质量性状与产量等指标。结果:不同模式育成当归种苗生长发育个体质量间存在显著差异,移栽后返青率、药材质量性状和产量间也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熟土模式育成当归种苗单根鲜重平均约1 g左右,根长大于11 cm,根粗在5~6.5 mm之间。种苗返青率基本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其中川熟地种苗返青最快,其次是冬季熟土模式育成种苗,基质苗返青最慢。秋季采挖后,川熟地模式种苗移栽后当归药材单根最重,芦头茎最粗,鲜根产量达513.45 kg/667m~2。结论:川熟地育苗可作为当归主产区种苗繁育的新途径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试验分析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北柴胡和小麦套种的种植技术要点、柴胡产量和质量,为我国寒冷北方的北柴胡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从播种到收获,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摸索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随机取样,测量根长、根粗,统计侧根数量;测量小区取样的药材产量;HPLC测量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含量。结果:从播种时期、播种量、播种机械、施肥、打顶、草害防控、药材采收加工等北柴胡种植生产关键技术环节出发,建立了整套栽培技术。北柴胡平均亩产(1亩≈666.67 m~2)干根达50 kg,柴胡皂苷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药典》2015年版规定。结论:这一栽培技术体系可应用于我国寒冷北方地区的北柴胡生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晚播对怀牛膝群体的调节效应,考察不同密度对牛膝农艺性状、生物量和根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以地方品种风筝棵为材料,设置5种密度处理。结果:适当密植有利于牛膝株高的增加,稀植利于牛膝根系生物量所占的比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根、茎和叶的生物量均逐渐降低,单位面积根、茎、叶生物量有增加的趋势。密度为1 080 000株·hm~(-2)的处理单位面积牛膝根生物量最大,为125.67 g·m~(-2)。主根长度和直径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侧根数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主根质量比则随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5种处理的牛膝主根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差异不明显,密度小的牛膝主根三生维管束圈数较多。结论:在大田生产上晚播时应适当提高种植密度以利于主根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7,(10)
目的:旨在为当归主产区川熟地育苗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在甘肃省宕昌县阿坞乡温室进行当归客土育苗,测定分析幼苗生长动态、种苗质量与产量等指标。结果:在夏秋季温室熟土育苗条件下,温室温度变化范围为3~33℃,当归种子播种后第10天开始出苗,18 d后苗齐。当归种苗从种子萌发到采挖,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物质积累随着苗龄的延长表现出"慢-快-慢"的"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方程。出苗55 d后干物质积累速度加快,持续30 d,在这一时期应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物质积累。当归幼苗苗龄达到115 d采挖,种苗平均根长12 cm,根粗5.7 mm。每667 m~2产净种苗638.32 kg,总苗数为86.83万株,其中优质种苗达64.25万株,占总苗数的74%。移栽后鲜药材产量为452.56 kg/667 m~2。结论:在当归主产区进行客土育苗是可行的,为川熟地育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