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士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2月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通过制订患者SBAR床边交接班表、标准化床边交接流程等措施,规范神经外科患者床边交班流程。结果运用标准化沟通模式后,护士床边交接班不合格次数所占比例由16.5%减少到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感知床边交接班的益处。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后,规范了神经外科患者床边交接流程,提高了临床护理交接班质量和护士满意度,保证了患者安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传染病医院责任护士床边交接班流程的优化与实施效果。方法成立床边交接班流程管理小组,评估原有交接班流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组织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优化后的交接流程;将新流程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对交接班流程优化前、后的相关护理质量指标及护士、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平均分由90.1分提高到98.5分,科室交接班质量检查平均分由90.5分提高到98.7分;床边交接班流程优化后,患者对床边交接班流程满意,部分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流程优化前后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护士对交接环节中项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边交接班流程的优化,提高了交接的质量、效率、患者满意度,增加了责任护士对于患者病情掌握程度,体现了优质护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BAR标准化交接表的设计及其在PCI术后患者交接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观察分析本院2015年5-7月(使用前)与2016年8-10月(使用后)各60例PCI术后患者的床旁交接班记录,设计SBAR标准的病情交接表,确立标准的病情交接流程、评定标准及制度,开展SBAR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比较SBAR标准化交接表使用前后护士交接班问题的发生率、交接班时间以及交接班满意度。结果应用SBAR交接表对PCI术后患者进行交接班后,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由实施前的36.7%下降到实施后的15.0%;护士交接班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实施前的83.3%提高到实施后的96.7%;护士交班时间由实施前的平均(14.57±1.30)min缩短至实施后的(9.43±1.56)min,交接班耗时缩短将近6 min。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交接表的设计及应用能有效减少护士交接班问题发生率,提高护士交接班满意度,缩短交接班时间,提高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和病情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方式作为标准化沟通方式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宣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采用SBAR沟通方式,通过制订危重患者转出交接表格、标准化转出交接流程等措施,规范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转出交接过程.结果 运用SBAR沟通方式后,危重患者转出交接的问题发生率由原来的18.89%降低至5.70%,交接耗时缩短近10min,交接双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平均得分由原来的17.67分提高到21.92分.结论 运用SBAR沟通方式后,规范了患者转出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促进了患者安全及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SBAR沟通工具在促进老年病房护理品质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6年6月采用ISBAR沟通工具规范病人交接班流程。将一病区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交接班,二病区设为观察组,运用ISBAR沟通工具交接班,分析2个病区采用不同交班方式后的交接班内容遗漏现象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度以及责任护士对病人病情"十知道"情况。[结果]观察组交接班问题发生率为6.25%,护士交接班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达到48.11分±1.96分,责任护士对病人病情"十知道"分数为93.57分±4.4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ISBAR沟通工具规范了病人交接流程,避免了护士交接班遗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改善了老年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的护理品质,保证了病人安全,促进了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ICU护士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以重症监护病房2015年9-12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4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方法找出对照组交接班缺陷的原因,运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改进。比较两组患者运用SBAR沟通模式前后交接班缺陷情况。结果交接班缺陷的原因包括:标准化交接流程知识缺乏,缺乏标准化交接班表格,交接班时间长,影响病人治疗,对病人十知道(床号、姓名、诊断、职业、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心理、家庭)情况掌握不全。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的交接班缺陷率由原来的17.4%下降至8.33%,交接时间由原来的(10.51±1.25)min/人下降至(4.52±0.58)min/人;提问护士对病人十知道回答正确率从原来的65%上升为9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降低ICU护士交接班缺陷率效果显著,且规范了交接班流程,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旁交接班流程培训对低年资护士综合素质的影响。方法:护理部统一制定床旁交接班流程,规范床旁交接班服务细节,由各护理单元护士长组织对刚参加工作5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进行现场培训,护士长每日督查低年资护士床旁交接班规范落实情况,科护士长持续质量改进跟踪。结果:低年资护士病情掌握由培训前的(67.09±13.98)分提高到培训后的(84.36±14.29)分;住院患者对低年资护士护理服务满意度由培训前的(85.42±3.28)分提高到培训后的(96.98±5.64)分;护理差错发生率由培训前的0.29%降低到培训后的0.19%,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床旁交接班流程培训能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BAR标准化交接单在产科一级护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7月产科一级护理患者48例进行的240次交班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8—9月产科一级护理患者62例进行的310次交班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交接班模式,晨会医护大交班,床头交接班按医院交接班制度规定需要交接的内容进行交接;试验组在晨会上进行以SBAR报告形式对本组患者进行晨会交接班,在床边以标准化SBAR床边交接单进行逐项床边交接,完成交接后逐项打勾并签字。比较两组存在问题发生情况及对病情的知晓情况。结果试验组存在问题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护士对试验组患者的病情知晓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标准化SBAR床边交接单有利于规范交接班流程,使交接班过程有着统一标准、规范流程,逐一对照内容防止交接时遗漏,并且可以在交接时及时发现上一班次存在问题和缺陷点,标准化SBAR床边交接单使用在晨会报告病情时,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对病情的知晓率,长此以往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水平,可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医师和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吴益玲  陈晓春 《护理学报》2017,24(15):75-7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管理床边交接表的设计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新生儿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管理交接班的特点,将临床交班存在交接项目不清、气道护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归纳,制定标准化交接清单.按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床边交接班以纯口头交接,观察组使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管理床边交接表进行交接,比较2组交班漏交率、人工气道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士对于工气道管理知识掌握程度.结果 观察组交班漏交率为0,较对照组的漏交率30%明显降低;人工气道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8%)较对照组(19.7%)明显下降(P<0.05).护士对于人工气道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管理床边交接表,使交接班标准化、流程化,简化护士的记忆,避免交接班内容遗漏或遗忘,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士的临床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观察标准化沟通方式在急重症手术室患者交接流程中的应用效果,为构建优化急重症手术患者标准化交接提供依据。方法比较2014年1月~2014年8月采用传统交接方法的114名急重症手术患者(对照组)与2014年9月~2015年5月采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方式,通过制订手术患者交接单、标准化手术患者交接流程等措施的109名急重症手术患者(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交接问题的发生率、交接耗时、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交接双方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手术患者交接问题发生率、交接耗时低于对照组,而交接双方护士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SBAR沟通方式运用到急重症手术患者交接中,规范了手术患者的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了患者安全及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标准化转运流程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住院,且完成院内转运至CT检查区域的危重症患者60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观察组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进行转运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转运护理。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时突发抽搐或烦躁不安、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心率波动>20%、导管意外滑脱或堵塞、输液管脱管或堵塞、氧气不足、仪器设备故障、药品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1.3%(4/300)、7.0%(21/300)、4.7%(14/300)、0.3%(1/300)、8.3%(25/300)、0.3%(1/300)、0.7%(2/300)、0.3%(1/300),低于对照组的4.0%(12/300)、22.3%(67/300)、9.3%(28/300)、3.0%(9/300)、19.3%(58/300)、2.7%(8/300)、3.3%(10/300)、6.0%(18/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整体满意率为91.9%(262/285),高于对照组的69.0%(187/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能有效降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预防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循证实践方案,在临床应用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JBI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应用模式开展证据应用,通过查看护理记录单和现场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在证据应用前后分别对75例患者以及36名护士进行审查,讨论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并采取措施针对性改进。结果 本研究共形成4条质量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后,4条审查指标执行率均上升至100%,其中3条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较证据应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由44.0%下降到25.3%(P<0.05)。结论 基于证据制定的预防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可规范护士临床实践,提高护士对证据的依从性,有效降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危重患者压疮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0例危重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专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压疮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缩短、知识掌握及护理满意度高、压疮发生率低,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压疮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支持系统建立对普通病房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对比护理支持系统建立前后,普通病房病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护理支持系统建立使普通病房病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均有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护理支持系统的建立,对普通病房病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监管、指导作用,确保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危重症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60名全军危重症急救护理示范基地学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8名,观察组32名,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评价两组学员在危重症理论、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症病例观察分析等方面能力改变情况以及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员危重症理论知识水平、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症病例观察分析能力相对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教学满意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临床路径运用于危重症急救护理教学中,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及学员对教学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王佳 《全科护理》2012,10(3):195-196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挽救急危重症病人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7月符合急诊绿色通道收治范围的急重症病人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例病人经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106例病人治愈出院,14例病人预后良好,8例病人由于病情及就诊时间原因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4%。[结论]开设急诊绿色通道能够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陪检服务流程再造在危重患者检查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评估分析原有的危重患者陪检流程,找出其存在的瓶颈问题,对其不合理的流程进行重组再造.比较流程再造前后缺陷及纠纷的发生率、检查等候时间、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流程再造后缺陷及纠纷的发生率降低,由再造前的9.61%下降到再造后的1.44%;检查等候时间平均缩短8 min;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提高了10.77%.结论 流程再造使患者陪检管理更加规范、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8.
胡静  雷军  王飚  苟永胜 《华西医学》2013,(12):1914-1917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同时总结并发症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 纳入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行PICC的190例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护理。 结果 本组患者PICC置管后有75例发生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置管时并发症17例,包括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6例,穿刺失败3例,发生率为9%;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58例,包括穿刺点渗血、渗液16例,意外拔管12例,静脉炎10例,导管部分脱出9例,导管堵塞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30.5%。根据其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发症得以治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 规范护理流程,加强临床培训,熟悉和掌握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PICC置管、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can be a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critical illness.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ates observed depend on the population studied, the screening modality used, and thromboprophylaxis prescribed. Few studies report on the rates of clinically diagnosed VT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ly diagnosed VTE, prophylactic strategies used, and diagnostic studies ordered in a critically ill population at a tertiary community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both during and after their ICU stay. METHODS: We did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f 600 consecutiv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to a tertiary community ICU. RESULTS: Fifty (8.3%) patients developed VTE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ICU and hospital stay (18 [3.0%] patients during their ICU stay and 32 [5.7% of 561 ICU survivors] patients after ICU discharge). By ICU admission diagnosis, most events occurred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s, although this group comprised only 24.8% of the population. Across all subgroups, most VTE events occurred after ICU discharge.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received thromboprophylaxis 87.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81.5-93.7) of the time spent in ICU. However, thromboprophylaxis was administered significantly less often after transfer to the ward compared with within the ICU (from 87.6% to 59.8%, P < .001). CONCLUSION: The rates of clinically diagnosed VTE rat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re substanti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 occur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ICU discharge. Continued vigilance and thromboprophylaxis are warranted across the continuum of critical illness.  相似文献   

20.
Post‐extubation dysphagia is a condition that is becoming a growing concern. The condition occurs in 3–62% of extubated patients and can be related to mixed aetiologies, such as neuromuscular impairment, critical illness and laryngeal damage. The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ing dysphagi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re under‐diagnosed and perhaps underestimated. Recent studies recomme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screen to prevent aspiration and decrease pneumonia rate and mortality. The aim of this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 was the development of a bedside swallowing screening tool to assess effective swallowing post‐endotracheal extubation. Post‐extubation dysphagia can result in a delay in re‐feeding, with the potential for malnutrition as well as overt and covert aspiration if swallowing is not effectively screened. It is apparent that ICU nurses commence the initial screen for swallowing in the absence of an evidence base of care. A review of current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 guidelines excludes the process of an effective swallowing screen of the extubated patient. Previously, a referral to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ists would be required to assess swallowing only after an initial review by the ICU medical team. This often leads to delays if the referral is made outside normal working practice, such as weekends or evenings.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a swallowing screening tool is the first step to promoting a nurse‐led/‐initiated bedside swallow screening tool that will enhance patient care and patient safety. There is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regard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extubation dysphagia. Currently, there are very few recognized bedside swallowing screening tools to identify patients at risk.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post‐extubation dysphagia is aspiration pneumonia, which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