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尽管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营养不良发病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持续升高。 营养不良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 功能不全,其发病原因、不良后果及治疗效果是多维度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经济多个方面。 因此,营养问题需要 多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高度重视。 笔者呼吁把营养进行到底,建议:①从营养教育开始,提高营养科学认知与素养;②从营 养诊断开始,把临床营养推向医疗常规;③从疾病治疗做起,把营养推向疾病三级预防;④从医院营养做起,把营养推向社区 及家庭;⑤从妊娠营养做起,把营养推向生命全过程;⑥从生理营养做起,推动全人营养;⑦从餐桌营养做起,推动营养产业; ⑧从个人营养做起,推动营养中国;⑨从发现问题做起,推动营养研究等 9 个方面推进营养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鼻饲营养     
刘超 《抗癌之窗》2012,(1):53-53
鼻饲适用于短期内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如口腔、咽喉手术后的患者。经鼻腔置入胃管,通过胃管注入营养丰富的流食来摄取足够的能量、蛋白质、水、电解质及其他营养要素。  相似文献   

3.
有足够的依据证明乳腺癌的发病率是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有资料表明国家之间的发病率是大不相同的,亚洲国家,象日本,同北美和北欧之间的发病率就相差大约5倍.而且,还发现从日本和其他国家移居美国的移民中的发病率也有显著的改变.这就更加说明国际间的发病率的差异是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是遗传因子所致.乳腺癌的发病率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问题还有争论.有的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与生殖惯例改变,如第一次分娩的时间或胎数有关.显而易见,这些改变最多也只能是发病率差异的一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4.
营养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营养调查及研究表明,膳食纤维、维生素 A、E、C 以及微量元素硒、钙等有防治肿瘤发生的作用;而过量的热量摄取,特别是过量的脂肪膳食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蛋白质和某些微量元素与肿瘤的发生有相当复杂的关系,摄取量的过多或过少都有可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合理的摄取量。  相似文献   

5.
价值医疗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性价比,为患者创造价值,全流程全人服务。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个体化医疗、精准医疗是价值医疗的基石。终极目标是维护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本文首次讨论价值医疗在临床营养中的应用, 即价值营养治疗,并从加强临床营养学科建设,建设无饿医院,改变观念、还营养为一线治疗地位,组建多学科营养治疗团队,落 实入院营养诊断,实施早期、规范、精准营养治疗,研发更加丰富多样的营养制剂,重视卫生经济学效益,加强营养治疗效果评价 与随访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营养治疗实现价值医疗目标。笔者认为,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要牢固树立营养一线治疗观念,充分 发挥营养治疗作用,改善临床结局、节约医疗费用双重作用,进一步发挥营养治疗的价值医疗作用。营养治疗是价值医疗的有效 载体,价值营养治疗是价值医疗的良好体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持续肠内营养治疗与间歇肠内营养治疗对放化疗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方法 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将我院放疗科2016 年 6 月 ~2017 年 6 月收治的100 例放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接受间歇肠内营养治疗的对照组 以及接受持续肠内营养治疗的观察组各 50 例,对两组营养状态影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 PG-SGA 评分、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各指标数值均显示出不同程度差异性,并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相较于间歇肠内营养治疗,持续营养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放化疗患者营养状态,提高其 机体耐力水平,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从而缩短患者在放化疗周期内恢复各种组织功能所需要的时间,避免和减少由于营养不良而发生的并发症,减少住院天数,节约患者成本,避免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疗程中断,可作为临床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石汉平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8):1141-1144
本文介绍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肿瘤营养疗法(Cancer nutrition therapy, CNT)。肿瘤营养疗法是计划、实施并评价营养干预, 以治疗肿瘤及其并发症或身体状况, 从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过程, 包括营养筛查/评估、营养干预(咨询、饮食调整、ONS、EN及PN)、疗效评价(包括随访)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可手术食管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以及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状况。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住院手术治疗的20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调查,结合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判断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同时调查患者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状况。结果:所有患者中,BMI<18.5kg/m2者54例,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6.7%(54/202);NRS2002评分≥3分者116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7.4%(116/202);年龄是否>65岁(χ2值分别为6.233、4.730)、术后分期(χ2值分别为7.214、7.191)、梗阻程度(χ2值分别为41.507、51.447)、文化程度(χ2值分别为5.158、10.260)是发生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城乡差异和工作性质只与营养不足发生率有关,χ2值分别为6.537、9.197,P值分别为0.011、0.010;而与营养风险发生率无关,χ2值分别为0.300、3.668,P值分别为0.584、0.160;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与食管癌发生的部位无关,χ2值分别为2.859、4.551,P值分别为0.239、0.10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后分期、梗阻程度和文化程度是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全部患者中,应用了营养支持治疗者137例(72.3%),其中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enteral nutrition,EN)者48例(35.0%),肠外营养支持治疗(parenteral nutrition,PN)者89例(65.0%),EN/PN为1/1.85;EN在术后28~72h,平均为术后56h;在NRS2002评分≥3分的116例患者中,给予营养支持治疗98例(84.5%),而在NRS2002评分<3分的86例患者中,也有39例(45.3%)给予了营养支持治疗。结论:食管癌手术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营养与肿瘤     
史奎雄 《抗癌》1998,(1):24-25
  相似文献   

10.
营养与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奎雄 《中国肿瘤》1994,3(6):14-16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间,连续选择符合研究方案要求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687例,均获知情同意。在入院后48h,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调查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在入院后14d或出院时调查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结果]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6.35%,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5.56%。老年(≥65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58.02%vs38.74%,P=0.001)。有营养风险患者(NRS-2002≥3)中,146例(46.65%)接受了营养支持,无营养风险(NRS-2002〈3)患者中64例(17.11%)接受了营养支持。肠外与肠内营养的比例平均为6.99:1。[结论]大量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足。肿瘤患者肠外和肠内营养应用存在不合理性,需要基于证据的营养支持指南以改善此状况。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强  周星明  江洪 《肿瘤学杂志》2008,14(12):1001-1003
[目的]比较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N组50例,PN组50例,术后分别采取EN和PN支持。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3d、8d检测白蛋白(ALB)、淋巴细胞(TLC)、尿素氮(BUN)值、血红蛋白(Hb)值及前白蛋白(PA)值以及两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N组肠蠕动恢复较快,其肛门排气时间大多为3d左右,但术后发生腹泻患者多于PN组。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所有患者术后3dALB值及TLC值均明显下降(EN组下降约15%,PN组下降约16%);经过一段时间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ALB及TLC值(术后8d)较术后3d均有所升高(EN组升高约10%,PN组升高约11%),且术后8d两组患者TLC值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较PN支持更具优越性.可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约 80% 的 NPC 发生在中国,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中国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疾病本身及抗肿瘤治疗的影响,营养不良成为 NPC 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其中接受放疗的 NPC 患者是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的群体之一,营养不良严重影响 NPC 患者的预后。合理的营养治疗对于 NPC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积极的影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佳时机采取合适的营养治疗对保证患者放化疗的顺利进行起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应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何种营养治疗方式(肠内或肠外营养),均应该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能量需要,制定适合于患者的营养方案,并根据体重及相关指标变化及时调整,以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能力,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肝癌肝切除患者肠道恢复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肝癌肝切除患者的术后恢复信息。所有患者按照术后营养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各43例,且营养供给持续7天。临床研究信息包括术前术后2组患者的肝切除范围、营养状况、体重、上臂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通过比较以上营养信息,评估EN和PN对肝切除患者肠道恢复的影响。结果营养治疗7天,2组患者的体重、上臂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24 h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第7天EN组除白蛋白外,其余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而PN组只有前白蛋白恢复正常,其余均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白蛋白输注量,PN组多于EN组(P=0.048)。结论早期EN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肝切除患者术后的营养和体质状况,术后并发症较少,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5.
秦彦 《抗癌》2003,(1):34-36
  相似文献   

16.
营养与肿瘤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与肿瘤预防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100021)胡国刚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大约80%~90%癌症由环境因素引起,其中约35%与膳食有关,合理的膳食有可能使人类癌症减少1/3。著名英国肿瘤流行病学专家R.Doll在1991年4月召开...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但复发和转移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应寻找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方案。有研究表明,癌症预后在某种程度上与营养炎症指标有关。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和控制营养状态(CONUT)是综合反映患者营养水平和炎症状态的两项指标。与其他癌种不同,乳腺癌的发病与营养状况有关,评分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本文就PNI及CONUT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营养指数和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相关营养指标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检验。结果:PNI<45营养不良组有9人,占20.93%;GNRI<98风险值组17人,占39.53%。营养良好组与营养不良组的PNI值在体重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值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GNRI正常组、低风险组、中高风险组在体重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PNI值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NI与GNRI存在线性依存关系。结论:PNI、GNRI均为监测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且存在依存关系,可作为筛查营养风险的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间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胃癌手术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肠内营养基础上结合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数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WBC)和前白蛋白(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通气时间为(3.12±1.05)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45±1.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流质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营养代谢,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中,营养风险筛查2002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营养变化中的评估作用,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及对此类患者营养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根据定点连续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新入院、未经放化疗处理的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189例,入院24h和出院24h内均完成营养风险筛查2002。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人体物理指标测量和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实验室检查,记录患者在住院期间营养治疗的应用状况,根据营养风险筛查 2002结果比较术前行与未行营养治疗患者及相关营养指标、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完成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估,动态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适用率高达100.00%。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18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92例(48.68%)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其中30例术前给予营养治疗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优于术前未接受营养治疗的62例患者。本次研究患者术后营养治疗率为100%,其中肠内营养治疗应用比例较高。入院时营养筛查评分≥3分无营养治疗患者和入院时营养风险筛查 2002评分<3分患者在出院时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结论 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提示结直肠肿瘤患者入院时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术前接受营养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术后康复有益,围术期过程中应及时合理予以营养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出院时患者营养风险有增加趋向,应重视患者出院时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