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可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早期脑损伤是其中重要的并发症。目前许多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在SAH后72小时内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表明炎症反应在早期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促分裂原激酶1(MSK1)能够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但MSK1在早期脑损伤的炎症反应中是否起作用及与相关炎性因子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国际上对此尚未有统一的共识。因此研究MSK1与炎症反应的相互机制对早期脑损伤的影响,将为多靶点联合用药治疗早期脑损伤提供新的方向,为改善SAH患者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有积极作用。本文就早期脑损伤中MSK1与相关炎性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尽管近年来对SAH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1].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可能是导致SAH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早期脑损伤(EBI)后大脑皮层Nrf2-ARE传导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4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安慰剂组、褪黑素组,经大鼠自体尾动脉(或股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注入视交叉池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褪黑素注射剂量为5m/kg,1次/12h,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8h处死大鼠,取血凝块周围的皮层脑组织(额颞底)做标本,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测定Nrf2、HO-1.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AH及安慰剂组较对照组Nrf2、HO-1水平明显上调(P<0.01),且在sAH组及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褪黑素组Nrf2、HO-1水平较对照组、SAH组和安慰剂组进一步显著上调(P<0.01).结论 褪黑素可能通过Nrf2-ARE实现SAH所致的早期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炎症反应综合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判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 (SIRS)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评价SIRS与SAH其它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SIRS与SAH患者的死亡率、残疾率、空腹血糖异常率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有密切相关性 ,与SAH的临床评分 (Hunt评分 )亦有相关性 ,P <0 0 5。结论 :SIRS可作为SAH患者预后判定指标 ,对预后判定有指导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叔丁基对二苯酚(tBHQ)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正常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安慰剂组以及tBHQ处理组,经大鼠自体尾动脉或股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注入视交叉池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tBHQ通过灌胃给药,剂量为12.5mg/kg,分别在SAH后2h、12h、36h给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48h后处死。取大鼠血凝块周围的皮层脑组织(额颞底)做标本,测定水肿指数,凋亡及坏死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H组及安慰剂组的脑水肿指数、凋亡及坏死指数明显增高(P0.05)。且tBHQ组水平较对照组SAH组和安慰剂组的水肿指数、凋亡和坏死指数则显著下调(P〈0.05)。结论 tBHQ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脑出血 (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的脑脊液中一氧化氮 (NO)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的变化与脑血管损伤的关系。方法 测定并比较 NO和 GSH- PX在 8例对照组的 CSF与 15例 ACH和 15例SAH患者的 CSF的含量变化。结果  ACH组和 SAH组的 CSF中的 NO浓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而 GSH- PX浓度均低于对照组 ;脑出血组的 NO高于 SAH组 ,NO与 GSH- PX呈负相关。结论  NO、GSH- PX与脑损伤的损伤程度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已有报告脑脊液(CSF)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CT表现、分型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T表现、发病机制、发生部位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本组SAH分为自发性SAH29例,外伤性SAH32例,新生儿SAH 13例,肿瘤性SAH6例,静脉性SAH6例;CT表现为相应部位的高密度灶,以纵裂池、侧裂池及小脑幕最常见.结论 SAH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CT表现,CT检查为该病的首选及必检,且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正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1-2]。动脉瘤破裂出血不仅对脑组织造成原发性损伤,还可引起脑积水、迟发型脑缺血等继发性脑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伴随呼吸、循环等并发症,患者预后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因素可能包括了年龄、病情分级、动脉瘤的大小、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09年在本院神经内科监护病房的急性期(发病72 h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建立前的患者123例,建立后的患者146例,分别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Fisher分级等基线信息,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时间和结果,如发现责任动脉瘤给予动脉瘤处理的时间、发病前和出院时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预后及平均住院日等。结果两组患者再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预后、平均住院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的建立使早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