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不及时容易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且病死率高。肠黏膜屏障损伤是导致急性胰腺炎加重的关键环节。急性胰腺炎晚期肠黏膜屏障损伤促使肠道内有害菌群移位,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内毒素血症和肠源性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西医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中药通过内服外用多种方式作用于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治疗效果确切、肯定,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认可。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学的“脾心痛”“结胸”“胰瘅”等范畴,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胆石症等导致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壅滞,肠腑不通,治疗宜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该文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肠道微循环障碍、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等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通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开放肠内营养时间而恢复肠黏膜化学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而改善肠黏膜生物屏障;调节免疫细胞水平而增强肠黏膜免疫屏障。文章从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特点、中医治则及中药治疗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深入研究及临床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萎缩性咽炎主要是由萎缩性鼻炎蔓延所致,病理变化为咽部腺体退变和黏膜萎缩,初起表现为黏膜干燥、黏液腺分泌减少、分泌物稠厚,继而黏膜下组织逐渐机化收缩,压迫黏液腺及血管,导致黏膜萎缩变薄;黏膜颜色苍白,发亮如蜡纸,黏膜表面附有黏稠分泌物或有臭味的黄褐色结痂等症状。笔者自2003-2007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形成黏膜糜烂、溃疡,病变多发生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炎性肠道疾病。目前由于病因尚不清楚,在治疗上仍无较好办法,临床治疗中仍以缓解症状和对症处理为主。近年笔者采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方法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患者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袁刚  于梦  刘瑶  何德才 《光明中医》2023,(2):258-261
直肠黏膜内脱垂在肛肠疾病中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直肠解剖、盆底组织结构、腹内压等多种因素改变有关,多以排便不适感、肛门坠胀为主要症状。诊断明确后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外科手术治疗居主要地位,同时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治疗关键在于改善排便困难及不适感症状,保护直肠功能,以及减少并发症,此文就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提供多样化的方法选择,并为进一步研究治疗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是以黏膜、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黏膜亦不能恢复正常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我科几年来用木棉花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8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效果。方法:对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实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48例患者中51个病灶,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大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疗法简单、安全性好、微创有效,而高质量的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黏膜给药是指药物通过合适的载体,与人体某些黏膜部位接触,经黏膜上皮细胞转运进入组织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的一种给药方式。近年来,人们给予黏膜给药途径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黏膜部位血液循环丰富,人体的所有黏膜系统,包括眼、鼻、肺、舌下、颊黏膜、直肠以及阴道等,几乎都已成了给药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中和胃舒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于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次,2次/d;口服克拉霉素缓释胶囊,0.5g/次,2次/d; Hp阳性者给予抗菌治疗,口服阿莫西林,1.0 g/次,2次/d,连续口服15d。观察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调中和胃舒痞汤治疗。两组分别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清促胃液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黏膜色泽、血管透见度、黏膜隆起和黏膜质地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胃脘痞满、胃脘疼痛、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反酸嗳气和大便稀溏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G-17、PGⅠ和PGⅠ/PGⅡ含量高于对照组,PGⅡ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黏膜色泽、血管透见度、黏膜隆起和黏膜质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自噬作为细胞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及重吸收等调节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稳态等多种过程,从而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西医治疗本病起效快,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容易伴随较多不良反应,且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刻不容缓。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能够多靶点、多效应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遏制UC发展。众多实验显示,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复方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改善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等以维持肠黏膜屏障正常功能,从而有效干预UC,为防治UC提供了新举措。但目前尚缺乏对中药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防治UC的系统综述。因此,该文基于UC研究现状、自噬过程、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自噬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阐明自噬在UC产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节细胞自噬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溃疡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性损害,多发于唇、颊、前庭沟、舌尖、舌侧缘等处黏膜,伴有锐痛。西医治疗收效甚微。近年笔者在西医基础上联合运用导赤散、白虎汤治疗口腔溃疡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PPH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近年来,在临床直肠黏膜内脱垂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疗效。经PPH治疗较传统的治疗有术后痛苦小、出血少、恢复快、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复发率低和直肠狭窄的发生率低等优点。2004年2月-2007年6月,我院采用PPH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5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秉权 《中医研究》2010,23(12):41-44
慢性咽炎(chronic pharyngitis)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临床报道显示,反复呼吸道疾病与缺zn有关;SIgA作为局部抗体,是机体黏膜预防疾病的重要因素。SIgA的分析研究对于与黏膜免疫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认为唾液SIgA异常多见于呼吸道炎症。  相似文献   

14.
谢科  吕颜宗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641-1641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的局限性溃疡损伤。可自愈,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处的黏膜,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色或黄色的假膜,其边缘清楚,周围黏膜红而微肿,局部灼痛为主要特征。笔者以益气养阴药为主,治疗复发性口溃疡45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患者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口咽黏膜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鼻咽癌患者放疗中出现急性放射性口咽黏膜损伤患者13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氧气雾化吸入地塞米松注射液,实验组使用热毒宁注射液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放射性口咽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P<0.05,口咽黏膜修复耗时平均时间与总疗程耗时平均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患者急性放射性口咽黏膜损伤的疗效确切,副作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17.
中药灌肠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生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肠道病变黏膜呈一种无法控制的炎症反应状态,提示黏膜免疫系统调节障碍。我们自2001年起对39例患者采用中药灌肠配合针刺治疗,并与以西药常规疗法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手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35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完整切除率、≥3 cm、1.5~3 cm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实施临床医治,可以提升诊治效果,完整切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中药清肠栓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清肠栓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液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复制大鼠实验性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清肠栓大小剂量组、西药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14天后处死,剖取结肠,AB-PAS染色,图象分析系统分析黏液阳性面积。结果:正常组大肠黏膜上皮黏液丰富;模型和空白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黏液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中西药物各治疗组肠黏膜上皮黏液无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中西药物各治疗组肠黏膜上皮黏液无明显差异,较模型和空白对照组升高,但低于正常。结论:清肠栓可促进溃疡愈合,使炎症破坏的组织恢复正常,杯状细胞明显增多,黏膜组织中的黏液含量增加,从而增强结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前并无公认的终点用以评估UC治疗的有效性。最具代表性的为临床症状的缓解以及最近被内镜所定义的黏膜愈合。但是,黏膜愈合作为主要的治疗目标以及在预测复发中的重要性仍未有定论。在将黏膜愈合作为评估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前仍面临很多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客观评估黏膜愈合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