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唾液酸(sialic acid)包括乙酰神经氨酸、羟乙酰神经氨酸等,广泛分布于生物膜、血液及乳汁中,它结合于糖蛋白或糖脂的寡糖链中且多在末端,唾液酸分子中含有羧基,解离后使连接有此成分的物质荷负电。我们曾测定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唾液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入,因此测定白血病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可以作为诊断辅助指标。但白血  相似文献   

2.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简称rhEPO)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从含有人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培养液中提取而得到的。它是含有165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分子量为34KD左右,具有与正常人体内存的天然红细胞生成素相同的生理功能,可促进骨髓红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唾液酸英文又称saili acid(缩写为SA),是神经氨酸衍生物之通称。N-乙酰神经氨酸系唾液酸(N-酰基神经氨酸)在自然界分布最广的,  相似文献   

3.
燕窝中唾液酸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燕窝中唾液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制定燕窝的质量标准。方法燕窝经过磷酸水解,其中的唾液酸(即N-乙酰神经氨酸)从唾液酸糖蛋白的结合状态游离出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以唾液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的水解条件。结果唾液酸浓度在20~33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4%,RSD为1.02%(n=6)。结论此法具有稳定性及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能够准确地检测出燕窝中的唾液酸含量。  相似文献   

4.
唾液酸(Stalic acid,SA),又名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NANA),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是细胞膜的组成成份之一,除了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外,其余均与糖蛋白和糖脂,主要为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g)结合,后者即为脂质结合唾液酸。SA在血液、粘液及乳汁中存在较多,也广泛分布于各实质脏器及组织内。为了探索血清唾液酸(TSA)测定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临床意义。1989年至1990年,我  相似文献   

5.
血清总唾液酸微量检测在癌症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唾液酸,即N-乙酰神经氨酸是人类细胞膜成分特有的残基。据研究它位于细胞膜外侧与邻近细胞膜上,其糖基移换酶的亲和力很高,参于细胞间的交联粘着和接触抑制。当患恶性肿瘤时癌细胞表面精蛋白和糖脂质的结构和含量发生明显改变,大量糖蛋白和糖脂质唾液酸脱落进入血循环,致使血中的唾液酸含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的特性、应用及反应机理,对不同来源的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进行了比较。简要阐述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克隆表达及其纯化。  相似文献   

7.
唾液酸(Sialic acid)即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及其衍生物,是机体细胞膜糖蛋白和糖脂的主要成分。在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特别是恶性病变时,可使膜上浓度发生变化,并可溶于水溶液中,导致机体皿液或某些相关体液唾液酸浓度发生改变。文献中已有很多报告,组织细胞癌变血液中唾液酸含量可异常增加,而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如乳腺癌、宫颈癌、恶性淋巴瘤,肺癌等,其中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可100%的高出健康人范围。我们利用空腹胃液直接从胃液中检测唾液酸含量,发现对胃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细胞表面抗原的掩蔽、细菌的受体活性以及有丝分裂原受体对某些植物血凝素的活性涉及细胞表面的生物现象中,细胞表面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NANA)起着作用。在细胞对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的其他社会功能中,已经假定它十分重要。研究经神经氨酸酶处理的细胞,表明细胞表面唾液酸的生成受抑,可使癌细胞的免疫学性质发生明显改变。此外,还可能改变细胞的转移行为,特别已指出用神经氨酸酶处理,可能影响细胞的“回归(homing)”,同时发现转移的细胞比未转移的细胞的表面唾液酸含量较高。用唾液酸生物合成的前体(如D-葡萄糖胺和D-甘露糖胺)的类似物来抑制其生物合成,一直在进行探索。而本文则旨在研究唾液酸基转移酶抑制剂,此酶与细胞表面唾液  相似文献   

9.
N-乙酰-D-神经氨酸是一类特殊的氨基糖的重要代表,有重要的医药应用价值。本文从大肠埃希氏菌中克隆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基因,并得到高效表达的醛缩酶。经纯化后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醛缩酶可将N-乙酰-D-甘露糖胺高效率地转化为N-乙酰-D-神经氨酸,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本工作为N-乙酰-D-神经氨酸酶的大规模催化合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环氧丙烷对周围神经的毒性作用。方法 应用电生理、生化及神经病理方法对亚慢性环氧丙烷吸入染毒和对照大鼠测定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肌电图 (EMG)、β 半乳糖苷酶、N 乙酰神经氨酸等。结果 高浓度组大鼠MCV明显下降 ,出现下肢无力、瘫痪等中毒症状 ,胫、腓神经组织的 β 半乳糖苷酶活力升高、N 神经氨酸含量下降 ;EMG检查中出现纤颤波 ,镜检发现周围神经轴索变性及髓鞘肿胀 ,低浓度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环氧丙烷可致周围神经损害 ,为中枢 周围远端型轴索病。  相似文献   

11.
吗丙嗪和雷佐生抑制兔红细胞膜钙调蛋白活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抗癌结构类似物吗丙嗪和雷佐生对红细胞膜钙调蛋白 (CaM)活性的影响 .观察兔红细胞膜Ca2 +,Mg2 + ATP酶 (CaM的靶酶 )活性反映膜CaM激活ATP酶的活性 .结果显示吗丙嗪 ( 0 .1~ 1mmol·L- 1)浓度依赖性抑制CaM激活ATP酶活性 (下降11%~ 32 % ) .雷佐生在高浓度 ( 0 .5mmol·L- 1)仍未显示抑制CaM激活ATP酶活性的作用 .吗丙嗪在低浓度 ( 0 .0 2~ 0 .1mmol·L- 1)能增加N 乙酰神经氨酸( 0 .2mmol·L- 1)抑制CaM激活ATP酶活性的作用 .结果表明吗丙嗪对CaM活性的抑制作用强于雷佐生 ,因而可能在CaM介导的抑瘤途径的作用较雷佐生强 ,且其作用可能与神经氨酸 (唾液酸 )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鼠CS_2动式吸入染毒,在染毒2周后血清N-乙酰神经氨酸和胫后神经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高;坐骨-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下降,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愈益明显。染毒6周后坐骨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节苷酪下降;提示血清N-乙酰神经氨酸可作为CS_2中毒的诊断指标;此外,神经组织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和神经节苷酯含量的改变可能是神经变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流感病毒表面的酶位点选择性释放一种聚合物,可以增加该聚合物防止病毒粘附于红细胞的能力,这项研究将设计出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有效抑制剂。目前研究集中于合成多价的聚丙酷胺,这种聚合物与覆盖于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质结合。其中绝大多数是血凝素,它与称为唾液酸的糖结合,而唾液酸是细胞表面受到病毒攻击的点;另一种蛋白质是神经氨酸青酶,可粘住唾液酸,使病毒通过粘液分泌(富含于唾液酸中),克服运行阻力,弓没感染效应;该酶还帮助新合成的流感病毒逃离受感染细胞,而去感染其他细胞。早期合成的聚合物与神经氨酸音酶和血…  相似文献   

14.
7,8,9-三-O-乙酰-N-乙酰-2-脱氧-2,3-二脱氢-4β羟基-D-神经氨酸甲酯是合成抗流感药物扎那米韦的关键中间体,本文对其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以N-乙酰神经氨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氯化、脱氯化氢同时环合成e唑环及水解开环等六个反应、三步操作即可制目的物。该路线反应步骤少,操作简单,收率高,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豨莶草提取物对血管内皮NO依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雅兰  陆建林 《中国药房》2010,(27):2508-2509
目的:研究豨莶草提取物对血管内皮NO的依赖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测定血管张力,观察豨莶草提取物对去氧肾上腺素(PE)诱导的动脉环收缩的影响。结果:豨莶草提取物能抑制PE引起的血管收缩;当用NO合酶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L-NNA)预处理血管,在豨莶草提取物低浓度时其舒血管作用明显削弱(P<0.01),在高浓度时则未见明显影响。结论:豨莶草提取物具有内皮NO依赖性舒血管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鱼腥藻7120(Anabaenasp.PCC 7120)中克隆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N-acyl--Dglucosamine 2-epimerase,AGE)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利用PCR技术从鱼腥藻染色体组扩增AGE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表达质粒pLY-1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利用Ni-NTA柱分离纯化。利用柱前衍生化的方法,通过HPLC检测表达产物转化N-乙酰-D-甘露糖胺(N-acyl-D-mannosamine,ManNAc)的活性,并联合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N-acetylneuraminatelyases,NAL),进行双酶转化生成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Neu5Ac)实验。结果AG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溶性产物蛋白占总可溶性蛋白质量的18%,经纯化后得到1.6 g.L-1产物蛋白。双酶转化实验中,转化终产物Neu5Ac质量浓度为14.8 g.L-1。结论鱼腥藻7120 AG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具有活性,为双酶转化制备Neu5Ac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海洋褐藻苷苔(Ecklonia cava)多酚7-polyphenol-ecklonia(7PE)对肿瘤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毒性实验检测7PE分别对人成纤维肉瘤细胞(HT-1080)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毒性作用;划痕实验检测7PE对HT-1080细胞的迁移能力影响;明胶酶谱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益母草(HL)氯仿提取物对大鼠肝、肾的毒性影响。方法HL氯仿提取物按60g·kg-1·d-1剂量给大鼠连续灌胃15d,再停药观察15d,分别于给药第15、30天留取大鼠的尿、血和肝、肾组织标本,检测相关肝、肾功能指标,观察肝、肾形态组织学变化;同时设HL给药组作比较。结果HL氯仿提取物连续用药15d,血清丙氨酸转氨酸、天冬氨酸转氨酸、尿素氮、肌酐和尿蛋白、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肝、肾组织可见肿胀、少量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停药后肝肾功能指标中除尿蛋白水平未见降低外,其余指标水平均降低,组织中细胞肿胀程度减轻。HL氯仿提取物对大鼠所致的肝肾损伤程度略强于HL。结论HL氯仿提取物具有明显的肝肾毒性,除对尿蛋白的影响在短期内不可逆外,对其余检测指标的影响均有一定可逆性。  相似文献   

19.
已知血清中唾液酸(Static acid)的主要形式为N-乙酰基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NANA),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份,在细胞发育、分裂、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效应[1,2]。现已证实癌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代谢异常,可将含有唾液酸的糖蛋白复合物脱落进入体循环。因此,血液中NA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1~6]。NANA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和动态观察、化疗效果尤其是对肿瘤的复发、转移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关于唾液酸多种测定技术的报道[5、6],其中酸水解、比色法最为多用。但是由于以上方法中存在各种干扰物质(2-脱…  相似文献   

20.
摘 要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是其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其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并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间隙连接通道、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等在介导奥沙利铂神经毒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因多态性也与其显著相关。此外,研究者们利用锰福地吡、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和黄芪根提取物等药物在防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中进行了探索,并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该文就近年来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