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7-08/2008-03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97例,成功率98.8%;桡动脉插管成功97例,成功率97%。术后血管损伤并发症3例(3%)。每台手术时间:冠脉造影术(40±12)min;介入治疗(90±18)min。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对52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针对性的全程护理.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手术,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穿刺成功率为98.1%,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8.6%.认为有针对性地观察和预防性的护理,对于减少经桡动脉行PCI患者的不适及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两种途径穿刺效果及护理对比观察。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65例)和股动脉组(121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皮下淤血、穿刺部位血肿、迷走反射、术后尿潴留、腰背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但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护理优缺点、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34例和3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CAG、PCI诊疗成功率为97.1%和1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3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较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费用减少、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针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干预组采取手部血管条件观察,预防桡动脉痉挛、闭塞,预防低血压及预防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瘀斑等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并与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2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 42例患者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未发现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正中神经损伤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出血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节约住院费用等诸多优点,加强术前心理准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42例患者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未发现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正中神经损伤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出血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节约住院费用等诸多优点,加强术前心理准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的疗效,总结经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进行心理干预,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对并发症及时处理。统计介入治疗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20例经股动脉穿刺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0例经桡动脉穿刺患者介入手术全部成功,发生血肿1例,桡动脉痉挛3例,经及时处理均好转。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经股动脉穿刺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介入治疗并进行合理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患者局部主要并发症(出血、肿胀)发生率,探讨止血器压力对术后局部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8-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介入内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患者198例.通过询问、现场测量与观察、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入选病例的围手术期用于判断局部主要并发症的各项指标.比较局部主要并发症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的桡动脉止血器起始压力.结果 局部主要并发症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加压总圈数比较(4.66/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7,P>0.05).两组患者的桡动脉止血器起始压力[(1668.77 ±568.59)/(1613.13 ±557.09)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3,P>0.05).手术结束时收缩压和止血器起始压力的相关系数(r)=-0.029(P=0.784).结论 止血器加压总圈数不是判断经桡动脉行介入诊治术后穿刺点压力的最好指标.在一定范围内,止血器压力并非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局部主要并发症的显著影响因素,手术结束时收缩压不是调节止血器起始压力的首选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瑶  杨丽超  文碧  贺泽霞  任玉英 《华西医学》2014,(11):2125-2127
目的讨论早期准确识别并处理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6月-12月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操作的698例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术后相关并发症护理。结果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发生穿刺点疼痛238例(34.0%),张力性水疱67例(9.6%);出血48例(6.9%)。经相关护理,大多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得到控制,仅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经外科手术治愈后出院。结论经桡动脉入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仍需密切的临床观察和及时的护理。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诊治术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诊治术的护理对策。方法  12例患者接受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总结其护理体会以及我们自制桡动脉压迫绷带的使用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我们自制桡动脉压迫绷带使用方便有效。结论 术前心理护理、手部血管条件观察以及术后拔除鞘管的护理 ,是手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诊治术的护理对策.方法12例患者接受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总结其护理体会以及我们自制桡动脉压迫绷带的使用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我们自制桡动脉压迫绷带使用方便有效.结论术前心理护理、手部血管条件观察以及术后拔除鞘管的护理,是手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对14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右桡动脉穿刺135例(94.4%),左桡动脉穿刺8例(5.59%),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4.2±0.4)d;发生皮下血肿3例,桡动脉痉挛6例,造影剂过敏1例,出血6例,经积极治疗,均症状缓解出院。结论: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加强围术期护理,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的术后护理特点。方法:将340例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170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对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皮下渗血和血肿、腰酸背疼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术后护理相对简单,病人更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118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措施。[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9.2%,桡动脉痉挛3例,伤口渗血2例,上肢肿胀1例,无心脏事件、桡动脉栓塞、手部缺血及术后桡动脉搏动消失病人。[结论]全面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诊治冠心病的利弊,以及针对不同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45例冠心病患者按介入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510例和股动脉组13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主观不适、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结论 2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均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护理相对简单,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诊治冠心病的利弊,以及针对不同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45例冠心病患者按介入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510例和股动脉组13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主观不适、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结论2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均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护理相对简单,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部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减少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不适及严重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05例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桡动脉穿刺及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观察术侧上肢的皮肤颜色、血氧饱合度、腕围变化等方面的护理。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介入诊疗手术,术后1例患者发生术侧上肢肿胀明显,经减压、抬高手臂或上举及拆除包扎后得到改善,无一例手部发生缺血性坏死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有针对性地观察和预防性的护理,对于减少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明显不适及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52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穿刺成功率100%,无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皮下瘀斑、穿刺口感染。结论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充分准备,术中预防桡动脉痉挛,术后加强穿刺口及术侧肢体的观察护理,对于减少肢体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