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桂花  王怀英  张淑珠 《广东医学》2004,25(11):1319-1320
目的 寻求一种较为适合早产儿的喂养方式 ,以改善早产儿喂养的不耐受性。方法 将胎龄≤ 34周 ,体重≤ 15 0 0g的早产儿分为 3组 ,在统一保暖、静脉营养基础上 ,在生后 72h前 ,微量喂养组予早期微量喂养 ,对照组Ⅰ暂时不喂养 ,对照组Ⅱ按常规喂养方式喂养 ;72h后 3组均予常规喂养方式喂养。观察 3组患者大便、喂养与体重增加情况及喂养中出现的问题。结果 微量喂养组拔胃管及到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明显缩短 ,在生后 1个月时有较理想的体重增加 ,而且微量喂养组较对照组Ⅱ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减少。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能改善喂养不耐受现象 ,缩短到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 ,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精华  糜丽珍  黄萍 《吉林医学》2011,(29):6094-6096
目的:探讨窒息后早产儿在早期微量喂养时血清胃泌素及体重、喂养不耐受率等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窒息史早产儿分为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并选取20例正常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各组患儿在生后4 h即进行微量喂养,用放射免疫法在刚出生时、3 d、7 d进行血清胃泌素检测,并记录体重、喂养不耐受率、恢复出生体重及全量肠内营养时间。结果:窒息后早产儿在出生时血清胃泌素值普遍低于对照组(P<0.05);但轻度窒息患儿血清胃泌素值在生后3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患儿血清胃泌素值则在生后3 d、7 d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重度窒息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恢复出生体重和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窒息后早产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喂养方式,但喂养的耐受性与患儿的窒息程度相关,对有重症窒息史患儿需适当缓慢增加奶量。  相似文献   

3.
穆春 《吉林医学》2013,34(18):3553-3554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疗效。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不断的升高,喂养方式的选择对于早产儿的存活及生存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方法:选择5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与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取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即生后24 h给予静脉营养,并同时经口胃管微量喂养,于3~7 d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刺激排便。对照组于生后24 h给予静脉营养,并于3~5 d给予经口胃管喂养。密切监测体重及实验室指标,对体重增长、喂养不耐受、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体重增长较对照组迅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黄疸消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67-70
目的探讨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该院妇产科出生的早产儿76例。采用抛银币法将纳入的76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12~24 h内)。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非营养吸吮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排空日龄及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并比较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2周时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等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胎粪排空日龄和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周时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用于早产儿可减少肠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能促进胃肠功能成熟,缩短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并能促进体重和头围的增长,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喂养。结果两组患儿均未发生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的喂养并发症。治疗组在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前清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并且可减轻胆红素水平,改善患儿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的早期微量喂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70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早产儿出生后均用微量输液泵经外周静脉匀速输入配置的营养液,观察组于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采用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于早产儿出生后48 h开始采用配方奶粉喂养。观察2组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出生后3 d胆汁酸及胆红素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胆汁酸和胆红素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营养支持疗法辅以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可改善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缩短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促进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减轻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利于出生低体质量婴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不同喂养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改善早产儿胃肠不耐受的喂养方法。方法:将6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早期均采取微量喂养、渐进式加奶和静脉营养;观察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和刺激排便。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留置胃管时间、体重开始增长时间、增至出生体重时间和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结论:早产儿早期采取微量喂养、渐进式加奶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及时帮助排便,能使早产儿减少静脉营养使用时间而顺利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获得较理想的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是值得推广的改善早产儿胃肠不耐受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医学》2017,(7):629-630
目的分析Ghrelin与配方奶粉喂养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将在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院产科出生的85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按照是否发生喂养不耐受分为两组,记录两组患儿体重恢复时间和全量肠内营养恢复时间。结果 FT组患儿喂养前的Ghrelin检测值显著高于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组患儿体重恢复时间和全量肠内营养恢复时间优于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血浆中Ghrelin水平可以反映其经配方奶粉喂养后耐受情况的发生、发展,加强对该指标的监测有利于早产儿的喂养和体重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的影响及其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有喂养不耐受)22例与对照组(无喂养不耐受)20例,观察组患儿予微量喂养;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喂养。两组患儿分别在生后24h内及7日龄后行血清胃泌素水平的测定,观察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临床状况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入院时的血清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减低,治疗7d后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在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P〈0.01),而在住院期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峰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一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的喂养并发症。结论早产儿血清GAS水平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关系密切,微量喂养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0.
陈翔艳 《四川医学》2014,(3):414-4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间断鼻胃管喂养,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喂养耐受时间、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开始增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改善胃肠道功能,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辅以抚触疗法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出生12h内入院,住院时间≥10d的早产儿为观察组(26例),于生后24h内给予鼻胃管微量喂养,并于3~7d后同时实施抚触疗法;2002年1~12月出生12h内入院的早产儿为对照组(16例),予以常规喂养,用同一种配方乳及母乳喂养。记录早产儿的早期体重下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辅以抚触疗法用于早产儿可提早全肠道喂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促进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孔蔚毅  张颖 《吉林医学》2011,(17):3416-3417
目的: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进步,早产儿存活率的不断上升,喂养方式的选择对于早产儿的存活和生存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寻求合适的喂养方式,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早产儿50例,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于出生后24 h给予静脉高营养,并经口胃管微量喂养,并于3~7 d给于非营养性吸吮辅助刺激排便。对照组24例,于出生后24 h给于静脉高营养,并于生后3~5 d给于口胃管喂养。结果:治疗组的生理性体重下降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的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24,P<0.05;t=0.67,P<0.05)。治疗组静脉营养的应用时间,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微量口胃管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及刺激排便,可以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程度,尽快恢复出生体重;在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的同时,减少了静脉营养的应用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进一步降低了住院费用,经济学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3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n=67)与对照组(n=65),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早产儿为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胎粪排空时间、总胆红素水平及喂养耐受性.结果 观察组生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及总胆红素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每天呕吐次数>3次、胃潴留>30%奶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长发育、加强胃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胃肠道不耐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评价早产儿血清胃泌素浓度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新生儿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86例早产儿,以43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为观察组,以相同例数即43例无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儿在出生后24h内与7d后的血清胃泌素浓度,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治疗7d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在出生后24h内的血清胃泌素浓度与当日奶量均降低,差异显著(P<0.05);治疗7d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胃泌素浓度与当日奶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两组患儿住院期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高峰值及血清前白蛋白浓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全部患儿未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吸入性肺炎等重症喂养并发症病例.结论:早产儿血清胃泌素浓度能够反映出胃肠功能紊乱状况,采取微量喂养有利于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5.
安转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532-1533
目的:观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2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置于暖箱保暖、心电监护、防治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将早产儿配方奶置于奶瓶中经其吸吮橡胶奶头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生后24 h内视患儿病情酌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或滴管喂养、留置胃管饲早产儿配方奶等办法,同时坚持给患儿进行抚触疗法。比较2组患儿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可明显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需求。适宜的喂养方法对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实施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策略,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喂养,观察两组达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观察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及例数、每日摄入热卡、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例数;记录每日体重,计算其平均增长速度.结果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比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体重增长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策略的重要内容,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静脉营养时间.  相似文献   

17.
马荷仙 《甘肃医药》2014,(8):601-603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早期胃肠发育的影响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在29~34周早产儿,选无窒息史,出生后无明显并发症,需鼻胃管喂养儿;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36例(男21例,女15例)为常规喂养组(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43例(男25例,女18例)早期综合喂养组(干预组)。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结果:干预组45例,对照组36例,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2%比45.6%),干预组达经口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干预组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结论:早产儿早期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缩短达经口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家属出院后继续喂养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减少患儿家属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8.
李启超 《中原医刊》2011,(13):124-12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管饲和(或)完全静脉营养。观察组24例在常规处理、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体质量变化、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低血糖、吸入性肺炎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在低血糖及吸入性肺炎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住院时间及呼吸暂停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72-74+79
目的 探讨早期经口胃管间歇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0月产科出生的VLBW 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VLBW予以静脉补液胃肠外营养供给,观察组VLBW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经口胃管间歇微量喂养。两组的疗程均为3周。观察并评估两组VLBW的喂养结果,并比较喂养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VLBW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胎便排尽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喂养3周期间,观察组VLBW的并发症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32.50%)(P0.05)。结论 早期经口胃管间歇微量喂养不仅改善VLBW的营养状况,促进向肠内营养过渡,而且可降低喂养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钟丽琼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627-1628
目的观察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体重增长等因素的关系,为早产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1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喂养组)41例和对照组(晚期喂养组)40例。比较两组在体重增长、达足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低血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体重增长快,达足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胃肠喂养不耐受、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和消化功能的成熟,有助于改善早产儿营养和顸后,减少喂养不耐受、低血糖等并发症,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