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冲气不平属奇经病症,临床常见,但易于忽略。仲师所述“奔豚气”、叶氏医案呕吐症治中“冲气贯膈犯胃”之说均属冲气不平之类。其他如《医学大辞典》引证的“冲气犯胃”、“犯肺”、“犯心”以及“火逆”、“寒逆”等亦可作为参考。《素问·骨空论》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称要言不凡,为临床久发、频发的部分疑难杂症,为奇经辨证治疗提供了依据。笔者常用此病理机制处理一些棘手的病例,每获良效,兹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
“冲气”一词源于道家哲学,后为中医学所吸纳,其内涵逐渐延伸为对冲脉之气的阐释。《素问·骨空论篇》中载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意即冲脉之气上逆是“冲气为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作为奇经八脉之一,经络相系、功能相关、升降相因,使得冲脉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资生,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虽为脏腑疾患,然无不与冲气上逆密切相关。其病变主要涉及少阴、厥阴与阳明,疾病表现以奔豚气、中风、呃逆及胸痹心痛等为主。平冲降逆或镇冲降逆是治疗“冲气为病”的基本方法。历代医家对此着墨颇多,辨治甚详,其中以张仲景、叶天士、张锡纯为代表。笔者上承《内经》,下启诸家,对“冲气为病”的理论源流、病机演变、辨证用药及治则治法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22、何谓奔豚气病,怎样使用奔豚汤? 答: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因气冲而急,有似豚之奔跑,故称为奔豚气病。其病因有三:一是从惊恐得之;二是发汗后又加烧针复感寒邪得之;三是素有内饮,重因误汗伤阳得之。其病机虽有在肝、在肾之不同,但均与冲脉有关,并上干于心。它的证候,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奔豚汤所主病证及其方药配伍,对其病位、病机关键提出新解,认为此属冲脉之气分病;本病是因情志刺激引起冲脉气机逆乱,郁滞生热而冲气上逆导致奔豚气病.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难经》“肾之积名曰贲豚”,与《金匮要略》中之“奔豚”有何异同? 答:贲通奔,贲豚即奔豚,系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形如小豚奔突冲窜状的一种病证。《难经·五十六难》日:“肾之积名日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可见两书之“奔豚”,在证候表现上确有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1)内涵不同。《难经》之贲豚,为肾之积病,其属痼疾可知。病人少腹素有积块,发病时痛从少腹起,上至心下,或上下无已时,痛止后其积块仍留在少腹。因属有形之积块为病,故名曰;“肾之积”。《金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奔豚病的概念,肾积奔豚即奔豚气病,同病而异名,仲景强调奔豚气病是让医家认清该病为气病。奔豚的病因是惊恐,奔豚病的发生是因邪气循冲脉上逆,病机为惊则气乱,恐则伤肾,肾气不固,心阳不足,阳虚阴乘,肾脏阴寒、水湿邪气随肾间动气循冲脉上逆,或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突受惊恐,气机逆乱,下焦肾间动气挟肝胆之相火上冲,发为奔豚。仲景降逆平冲治疗奔豚,因其病机不同,治疗法则差异颇大。方药有三,奔豚汤用于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下焦肾间动气挟郁火上逆;桂枝加桂汤用于心阳不足,不能下温肾阳,外寒合内虚寒之气引肾间动气乘虚冲逆;苓桂甘枣汤用于心阳虚不能下温肾阳,下焦水饮引肾间动气上逆。  相似文献   

7.
对"奔豚气病"证与治的临床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气病”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 ,精辟地论述了“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 ,主要是从惊恐得之 ,或由于发汗伤阳 ,又加烧针 ,复感寒邪 ,或有水饮 ,重因误汗伤阳得之。其主证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至咽喉。其治法与方药则因病因不同而不同。如为肝郁气滞偏热者 ,奔豚汤以养血平肝 ,和胃降逆 ;如为外邪引起冲气上逆 ,偏于寒者 ,桂枝加桂汤 ,助阳驱阴以降逆 ;如因误汗损伤心阳 ,水饮所致者当用茯苓桂枝甘草汤 ,通阳利水 ,以防冲逆。昔在临床遇一患者 ,言及小腹有气“似小动物上窜至胸” ,并呃逆连连 ,时发时止 ,甚是难受。遂想起《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8.
<正> 一、喘满《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王冰注:“冲脉不通,足少阴气因之上满。冲脉与少阴并行,故喘动应手也。”盖冲脉并足少阴(肾脉上连于肺)、夹脐上行,会于咽喉,寒气客之,则脉不通而气上逆,故病喘满。其症为气上冲胸,  相似文献   

9.
韩志贞 《光明中医》1996,11(5):14-15
治疗奔豚气的临床体会韩志贞河南中医学院(450003)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再现于《难经》。《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云:“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云:“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  相似文献   

10.
奔豚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其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观其病特点多具有反复性、发作性,病位可广泛,但其根在于冲脉之气上忤。笔者用此方治疗内科慢性发作性疾病多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奔豚气”虽非多发病,但临床并不少见。历代医家都有不同论述,现就个人见解略作如下分析: “奔豚气”究竟是一个病,还是一个证?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奔豚气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难经·五十六难》又把奔豚与肥气、伏梁、痞气、息贲作为五脏之积之名称,并对其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张仲景则把奔豚气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列有专篇,篇中有“奔豚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从《难经》和《金匮》中对奔豚气的描述,各条经文叙证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说:“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主方奔豚汤。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奔豚气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例1:张××,女,27岁,81年10月就诊。患者一年来少言寡语,心情  相似文献   

13.
奔豚气病《金匮》说:“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考奔豚之名,始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张隐庵谓:“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宋本《伤寒论》第15条“其气上冲”认识不一。基于《伤寒杂病论》奔豚证治相关原文,结合黄元御《伤寒悬解》注释,分析了奔豚之症状和病机,提出本条所谓“其气上冲”亦可因心阳不振、肝气上逆而发,桂枝汤亦可用于治疗奔豚轻证。  相似文献   

15.
冲任辨证在妇科病证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冲任学说在中医妇科学理论中位置重要 ,被推崇为妇科病辨证论治的纲领。笔者认为 :通明冲任可洞悉病证 ,调摄冲任能驾驭治法。其必要性正如前贤所云 :“明于冲任之故 ,则本源洞悉”,“医不知此 ,罔探病机。”有鉴于此 ,本文不揣肤浅 ,大胆探讨 ,意在抛砖引玉 ,以期臻善。1 冲任损伤的病因1.1 古代医籍中冲任疾病述要 :《素问·骨空论》曰 :“任脉为病…… ,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 ,逆气里急。”《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指出 :“崩中之病 ,是伤损冲任之脉”。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博济方论》指出 :“妇人病有三十六种 ,皆由冲任劳损所…  相似文献   

16.
陈革 《国医论坛》1999,14(1):19-19
1吐衄咳血降逆安冲《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临床上吐阶咳血,多由肝胃火盛,阳给受损,气逆血溢所致。然这些病证也与冲脉密切相关,盖“冲为血海”,具有调节气血之功能,冲气上逆,血不归经,必见吐翩咳血等症,亟宜降气安冲,气降则血不上溢,安冲则血自归经。如治孙某,男,48岁。咳嗽咯血反复发作近3年,支气管造影论为“支扩”。近因愤怒,导致咯血发作,量多色鲜红,面部供热,头昏目眩,口子心烦,苔薄质红,脉弦数。证系肝郁化火,冲气上逆,损伤阳给,血从上溢。治宜降逆乎i?。药用生储石sog…  相似文献   

17.
<正> 奔豚气病1.什么叫奔豚气病?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患者多系中年男女,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其特征。当其发作时,其症状是先从少腹结成症块,自觉有气从少腹开始,向上攻冲至咽喉或上冲至心胸。有的病人,发作时,腹痛的很剧烈。此时病人很痛苦,有苦闷欲死的感觉,既而冲气渐降,痛也渐减,终至痛止块消,冲气全平,好如常人。豚是江豚,因此病发作时如江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病。奔豚气病与《难经·五十六难》所载的“肾积奔豚”不同。肾积奔豚是少腹素有积块,在发作  相似文献   

18.
奔豚三证病机与煎服法异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证指自觉有冲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如豚之奔突状 ,故名。《难经·五十六难》曰 :“肾之积名曰奔豚 ,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 ,若豚状 ,上下无时。”《金匮要略》“师曰 :奔豚病 ,从少腹起 ,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 ,复还止 ,皆从惊恐得之。”《经》曰 :“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肾主惊恐 ,故奔豚之病因当责之于肾 ,其病机则为寒邪上冲所致 ,故其症若豚奔 ,“豚为水畜 ,性燥善奔也。”(《伤寒论直解》)1.病机分析该病虽以一派变动之相为特征 ,然其外阳而内阴 ,前人已以“燥”字示之。病之本在阳虚无以制厥冷 ,而致寒邪上攻 ,然则寒性主静 ,必因于…  相似文献   

19.
问:《伤寒论》中的“奔豚气”与太阳病误下后之“其气上冲”,有何区别? 答:二者的共同点皆为逆气上千,病人均自觉有气自下而上攻冲。15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此即太阳病误下后的“其气上冲”,发病机理为表证误下,引邪内陷,正气不衰,故能与邪抗争于胸膺,但正气又无力驱邪外达,故尔出现气从胸部上干,攻冲的  相似文献   

20.
孟颖舟 《西部中医药》2006,19(11):31-31
冲脉乃奇经八脉之一,有主动脉、行气、温分肉,主女子胞宫、月经,主男子精室的作用.《素问·骨空论》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说明冲脉为病以气逆为特点.冲脉失调,逆气时动时平.其实则诸气皆逆,病兼五脏.上逆于肺,则咳喘,鼻衄;上干于心,则心悸、面赤;上干于脾胃,则呕吐、腹泻;下干于肾,则发奔豚;上干于肝,则胁肋支满,眩厥筋挛.其虚则血海不足,十二经脉皆失其渗灌濡养,男子精血不荣可为遗精、阳痿、不育,女子冲任不资则月经不调、宫寒不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