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期手术策略应用于结肠代食管术的临床经验。方法行结肠代食管手术病人35例,均采用了分期手术策略,其中合并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病人20例,食管癌术后再发食管癌5例,胸胃癌4例,食管癌病人术后存在并发症4例(气管食管瘘2例,胃坏死2例),食管化学灼伤并瘢痕狭窄放置食管支架导致气管食管瘘2例。其中先行食管病变切除术,择期再行结肠代食管术28例;7例病人先行结肠代食管术,择期行食管病损切除。结果 35例病人均按计划方案顺利完成手术,分期行食管病变切除及结肠食管重建,手术的间隔时间为3~12个月。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1例,乳糜胸1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病人均恢复正常饮食,体重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分期手术策略应用于结肠代食管术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8 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们共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胃代食管胸腔内吻合术 438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 15例 ,发生率为 3 4% ,其中 10例早期吻合口瘘行再手术治疗 ,其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术后胸内吻合口瘘 15例中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46~ 6 9岁 ,平均 5 7岁。其中胸中段食管癌 4例 ,胸下段食管癌 8例 ,贲门腺癌 3例。术前均无明显的手术禁忌证。均经左胸径路手术 ,主动脉弓下吻合 10例 ,主动脉弓上吻合 5例。吻合口瘘均在术后第 2~ 8d经口服稀钡或美蓝、胸穿等检查证实。本组 5例胸内吻合口瘘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代食管术后并发胸胃-气管/支气管瘘的原因、诊断、预防及治疗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共应用管状胃代食管技术治疗食管癌手术切除食管癌1490例,发生胸胃-气管/支气管瘘10例,总发生率为0.67%,其中5例死亡.复习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瘘的发生原因、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 胸胃-气管/支气管瘘发生于左主支气管7例,气管远段2例,右支气管1例.首选内镜治疗8例,3例治愈,5例堵瘘失败者中2例死亡,3例行择期手术治疗,其中1例治愈,2例死亡;1例直接行手术治疗治愈;1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胸胃-气管/支气管瘘与手术操作损伤及管状胃切缘缝合材料磨损气管/支气管壁等因素有关,而严密缝合及妥善包埋胃小弯切缘、用人工材料或大网膜隔开支气管将有效减少胸胃气管瘘的发生,食管支架在管状胃内完全封闭瘘口有困难仅适于瘘口距吻合口较近的患者,气管支架可改善生活质量但很难使瘘口愈合,手术是最有效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同期修补重建为佳,但要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4.
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治疗颈段、胸上段食管癌(肿瘤上极距胸廓入口下方≤3cm)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2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食管癌根治术122例,姑息切除术15例,总手术切除率为96.5%,探查术5例。主要重建手术术式包括:单纯剥脱胃代食管术、结肠代食管术、空肠代食管术、胸大肌皮瓣重建术;右胸-上腹-颈三切口胃代食管术、全喉切除+胃代食管术、管胃代食管术,左胸-颈两切口、胃代食管术。结果住院死亡5例,其中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结肠坏死致严重感染,1例姑息切除后胃气管漏致肺部感染,1例胃大量反流误吸。9例患者食管上切端发现癌残留。8例颈段食管癌和21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主要包括空肠坏死、结肠坏死、喉返神经损伤、肺部感染、吞咽功能障碍、食管反流。随访117例,随访率85.4%(117/137),随访时间1~5年;失访20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48%和31%。Ⅰ、Ⅱ、Ⅲ、Ⅳa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61.2%,25.0%和5.0%。结论颈段和肿瘤上极距胸廓入口下方≤3cm的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在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术后功能保留和恢复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食管癌576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采用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1996年4月至2001年4月,576例食管癌患者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和上腹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改良Ivor—Lewis手术),切除胸段食管癌,用吻合器行食管胃右胸顶吻合。结果术后发生乳糜胸1例,再次开胸手术治愈;术后胸腔内出血行开胸止血4例,发生吻合口瘘1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术后病理检查食管残端癌残留1例,给予放射治疗。围手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本组1、3、5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77.7%(446/574),57.8%(258/446),49.2%(127/258)。结论改良Ivor—Lewis手术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消化道吻合器在颈部胃食管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消化道吻合器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经验,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125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器械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国产常州WGWB-26型吻合器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手工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比较两种手术术式的胃食管吻合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器械吻合组吻合时间少于手工吻合组(30±5min vs.55±5 min, P<0.05),近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吻合组(0% vs.4.8%, 0% vs.9.5%,P<0.05);器械吻合组随访1~15个月食管X线钡餐检查证实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使用吻合器行胃食管器械吻合,能增加吻合的可靠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疗效果不佳的颈段食管癌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放疗效果不佳的10例颈段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接受全食管拨脱、全喉切除胃咽吻合术:3例患者行胸颈腹三切口全食管全喉切除胃咽吻合术。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高分化7例,中分化2例。低分化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经6-56个月的随访.死亡6例.生活质量较为满意。结论全食管全喉切除胃咽吻合术可用以治疗放疗效果不佳的颈段食管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腔镜下食管癌切除并利用经口输送钉砧头系统完成右侧胸腔内食管-胃吻合的可行性,并报告近期疗效.方法 2011年1至12月,30例食管癌患者行全腔镜Ivor Lewis径路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腔内吻合术.手术先在腹腔镜下游离胃和腹段食管,然后在胸腔镜下游离胸段食管并切除食管癌,采用经口输送钉砧头系统行胸腔镜下食管-胃胸腔内吻合.结果 病变均位于食管中下段,平均长度3.8cm.全组手术均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和中转开腹,开胸者.平均腹腔镜操作95min,胸腔镜操作17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10ml.术后平均5.6天进食.术后病理诊断25例鳞状细胞癌,5例腺癌,切缘均阴性.胸部和腹部淋巴结每例平均清扫10.6和4.9枚.术后切口感染4例,乳糜胸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第6天因左侧膈疝行剖腹膈疝修补;无吻合口痿.结论 利用经口输送钉砧头系统行全腔镜下食管癌切除胸腔内吻合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未发生吻合口瘘.全腔镜L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足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手术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8例有胃大部切除术史的食管癌患者,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4例;3例腹腔粘连,结肠无法游离,将残胃连同脾脏及胰体尾移入胸腔,残胃代食管完成食管癌根治手术;1例腹腔广泛粘连无法分离放弃手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抑酸、空肠营养支持等处理。结果3例残胃代食管手术后恢复快,无并发症;4例结肠代食管患者中,2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肠粘连梗阻并出现下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第5天出现吻合口瘘,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结肠代食管是常见术式,腹腔粘连较重时,将残胃连同脾脏及胰体尾移入胸腔,在弓下或弓上与食管吻合,残胃代食管完成食管癌根治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贲门癌及下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效果.方法 25例行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平均8.5年出现贲门癌或食管癌,其中贲门癌10例,下段食管癌15例,均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切除食管癌、贲门癌,将残胃连同脾脏、胰尾部移至胸腔,行残胃食管弓下吻合.术中均常规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呼吸功能不全2例,房颤、心功能不全1例.术后1.5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1例,经内镜下扩张后狭窄解除.术后随访20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9%,31%.结论 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贲门癌及下段食管癌患者,行残胃食管吻合术,是首选的手术方式.仔细、熟练的术中操作、积极处理合并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及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复发癌的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食管癌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切除病人18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7例,姑息性切除1例。采用经左胸腹联合切口行残胃-食管吻合术3例;采用胸腹联合切口3例,其中2例行食管-空肠R-Y吻合术,另1例行横结肠-食管、横结肠-残胃吻合术;采用颈、胸、腹三切口,先行颈部食管-结肠吻合术、结肠-残胃或空肠吻合术12例。13例病人同期行食管癌切除术加消化道重建术,5例病人先行结肠代食管术,择期行食管癌切除术。结果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发生颈部食管-结肠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4例,腹部切口感染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例姑息性切除病人于术后13个月死亡。结论对于复发食管癌肿较局限的病人,如病人体质允许,掌握手术指征,采取积极的再次手术治疗可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食管支气管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食管癌食管支气管瘘的技术特点和经验,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总结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12例食管癌食管支气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37~62岁,平均年龄51.24岁。根据不同病情,12例患者分别采取4种手术方式治疗食管支气管瘘(:1)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隧道式吻合术+肺叶切除术2例;(2)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器械吻合术+肺叶切除术5例;(3)食管部分切除+结肠代食管术+肺叶切除术4例;(4)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左全肺切除术1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16.67%(2/12),其中1例为食管癌侵及左肺下叶支气管,行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隧道式吻合术+左肺下叶切除术后第4 d死于心力衰竭;另1例为食管癌侵及左肺上叶支气管行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器械吻合术+左肺上叶切除术后第11 d死于重症感染伴肾功能衰竭。术后并发轻度脓胸4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1.67%(5/12),并发支气管吻合口瘘1例,经抗感染、引流等治疗后愈合出院。随访1个月~3年,死亡1例;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结论依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个体化手术方式,是临床治疗食管癌食管支气管瘘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胃代食管术后胸胃穿孔的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食管切除胃代食管术后近期胸胃穿孔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胸胃穿孔和胸食管胃吻合口瘘各16例的发病原因、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次开胸术中见16例为吻合口区外之胃壁局限性坏死穿孔或撕裂,其中8例源于胃受挫压或大块结扎后缺血坏死,5例为缝针穿透胃壁全层,3例为胃大小弯角包埋欠妥.全部采用穿孔区修补或加生机组织覆盖.15例手术成功,术后未再发瘘.结论胸胃穿孔的原因与手术技术操作相关,术后早期发生,宜尽早二次开胸修补,成功率达93.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及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胸外科实施食管贲门癌手术2 6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1.4%)患者因严重并发症实施了非计划二次手术,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65(48~79)岁,总结该3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二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吻合口瘘11例:1例行空肠造瘘,2例行胸壁切口清创+胸腔置管引流术,3例行颈部切口清创+上纵隔置管引流术,5例行胸腔探查术(其中3例行瘘口修补术),1例胸胃瘘行胸胃部分切除+食管颈部旷置+空肠造瘘术。乳糜胸13例,经胸行胸导管结扎术,其中1例右胸结扎失败后再次经腹腔缝扎胸导管。胸腔出血6例行开胸探查止血,腹腔出血2例,分别经左胸及腹正中探查止血。1例胸胃扭转,行吻合口切除+胃-食管端端再次吻合术。1例因双侧声带麻痹行气管切开;1例因肺大疱破裂气胸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1例因肠梗阻行开腹探查粘连松解+空肠造瘘术。1例胸内瘘患者因二次术后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吻合口瘘、乳糜胸及出血,提高首次手术质量是预防二次手术发生的关键,对需要行二次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及时果断的决定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和提高二次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行弓上食管胃机械吻合术28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使用弯管型吻合器经主动脉弓后食管床行食管胃吻合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8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经弓后食管床行弓上食管胃机械吻合术,采用多次或一次性弯管型吻合器。结果一次吻合成功278例,吻合失败2例,改为原位修补或弓旁手工吻合。全组患者均无吻合口出血。术后随访244例(87.1%),随访时间140个月。死亡3例,死亡原因:吻合口瘘、严重感染2例,心肌梗死1例。发生膈疝2例(合并胸胃穿孔1例),乳糜胸2例,经对症处理治愈;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远期出现吻合口狭窄5例,均经沙氏扩张器扩张13次后缓解或治愈。结论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左胸后外侧肋间切口,使用弯管型吻合器经弓后食管床行食管胃弓上吻合,手术难度虽较大,对施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但术后胃肠道重建符合正常消化道解剖结构,并发症较少,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内中上段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68例经左胸单切口行食管癌切除,胸膜顶(或超胸膜顶)应用CDH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治疗的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无机械故障,亦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吻合口瘘,无吻合口出血及狭窄。结论大部分常规颈部食管胃吻合术可用CDH吻合器行胸膜顶(或超胸膜顶)食管胃吻合术,达到全胸段及部分颈段食管切除,清扫淋巴结的范围基本达技术要求。由于该术式手术切口减少,操作简化,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支架术后延迟性并发症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方法 1999年1月至2002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7例支架术后并发食管出血、再狭窄、穿孔或食管气管瘘患者,食管大部或食管胃部分切除(连同支架)6 例,其中胃代食管3例,结肠代食管2例,胸胃代食管1例;颈部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纵行缝合1例;同期行右肺上中叶切除、气管节段性切除和左主支气管膜部修补术各1例.结果 1例术后13天死亡,6例疗效满意,随诊5~36个月,6例患者均生存,能进软质食物.结论良性食管狭窄应慎用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支架术后并发食管再狭窄或穿孔行手术切除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破裂的诊断与手术方式。方法 1980-01—2012-06间共收治36例食管破裂与穿孔患者。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34例。单纯食管破裂修补术、食管破裂修补加肋间肌瓣、膈肌瓣、带蒂大网膜覆盖破裂口8例;破裂食管切除、Ⅰ期食管胃胸内或颈部吻合术3例;纵膈引流、胸腔引流或食管"T"管引流加空肠造瘘6例;食管旷置或颈部食管造瘘,加纵膈、胸腔引流及空肠造瘘,Ⅱ期消化道重建2例,其中1例为经胸骨后管状胃与颈部食管吻合;颈部食管旁切开引流术及食管支架置入术各1例。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扩张或支架置入时破裂5例:姑息性食管癌切除、吻合口狭窄部切除再游离胃行颈部吻合术4例,食管破裂修补术加破裂食管对侧Heller手术1例。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肺深部裂伤、脾破裂胃破裂、车祸胸部贯通伤伴胸壁皮肤Ⅱ度烧伤各1例:行肺裂伤修补,胸腹联合切口行脾切除胃破裂修补术加胃空肠造瘘,1例伤后6d,确诊食管破裂,行食管破裂修补及肋间肌瓣加固。1例食管异物40 d,致食管-主动脉瘘(AEF),左心转流下阻断主动脉,修补主动脉破口,切除胸段食管行颈部食管胃吻合,获成功。食管胸中段化学性烧伤致穿孔1例,I期行胸段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食管破裂修补术后再瘘3例:行胸腔廓清、上下胸腔引流及空肠造瘘。结果治愈27例,其中3例并吻合口狭窄,经扩张后好转。死亡9例。结论选择合理方式治疗食管破裂至关重要。要综合考虑食管破裂的原因、部位、时间、大小、原发疾病、并发症、纵隔及胸腔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9.
自制鼻胃肠管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告7例自制鼻胃肠管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 7例食管胃吻合口瘘均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胃代食管胸内吻合术后并发症患者,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一次性无菌、无毒、无热源硅胶鼻胃肠管行胃减压及十二指肠或高位空肠营养。结果 治愈6例,死亡1例。结论 自制鼻胃肠管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效果确切、满意,有一定临床价值,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食管癌术后消化道瘘的治疗经验,探讨其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食管癌患者并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338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瘘22例(6.51%),全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4~77岁,中位年龄62岁。颈部吻合口瘘8例,胸内吻合口瘘11例,胸胃瘘3例。再次手术治疗5例,植入食管支架2例,保守治疗15例。结果治疗时间5~181d,平均47.0d,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11例、呼吸衰竭5例、败血症3例;死亡7例,病死率31.8%(7/22)。5例再次手术治疗,其中死亡3例,治愈1例,再发生瘘1例,改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经支架治疗均治愈;保守治疗15例,其中10例治愈,治疗时间20~73d,平均46.3d。结论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瘘的局部处理,应根据患者瘘发生的时间、部位、瘘口大小和局限程度等给予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