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三阴三阳新解及其临床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喜 《中医杂志》2007,48(3):208-210
对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古今医家争议很大,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目前多倾向于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即六经,是三阴三阳相应的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功能的综合体。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主要适用于风寒为主的外感病,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种外感热病,并不限于风寒外感,甚至有医家主张“六经钤百病”,认为可以统治内伤、外感各种疾病。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尤致力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和科研工作,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略有所悟,著成《伤寒论与中医现代临床》,应用三阴三阳辨证方法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略有所得,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2.
膝骨关节炎六经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膝骨关节炎(KOA)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而六经与脏腑相连,十二经络中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的走行均绕膝关节,KOA与经络病变密切相关,故可从六经辨治KOA。KOA发病之初多因六经外感所致,病在三阳,病性多实;病变后期,多及三阴,病性多虚。因此,其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病在三阳,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病在三阴,温经养血、调畅气机、温补脾肾、强筋壮骨治其本。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辨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宋金代表性伤寒著作的分析,认为此时期医家多从广义伤寒来认识《伤寒论》六经病证,主张六经皆为热病,三阴病亦属热证,病在里而当以下法为主治疗。分析其原因在于宋金医家研究伤寒以外感热病为主,方法以文献汇集补亡为主,未能突破“热论”及“伤寒例”之范围。随着明清时期对《伤寒论》研究的深入,医家主张的三阴多虚多寒、治宜温补等问题才得到厘清,使得六经学说得到新的突破与发扬。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领,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病证及其演变,归纳为六经辨证体系。六经中三阳病证所占篇幅较多,而三阴病较少。在临床诊疗中,亦是三阳病多见,三阴病较少,且三阴病有不少是急重症,基于现有的条件,很少单纯使用中  相似文献   

5.
董秀兰 《新中医》2013,(11):152-153
六经辨证是汉·张仲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在《伤寒论》六经辨证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多属热属实,三阴病多属寒属虚。但三阳有寒证;三阴亦有热证。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六经辨证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和--ISEt两大类,作为论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范铁兵  杨志旭 《河南中医》2013,33(4):481-482
《伤寒论》原文并无六经之名,后世诸多医家将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称为六经辨证体系,自宋代至明清,大多数医家认为三阴三阳就是六经.面对当今对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内涵及实质认识的混乱,有必要重新考证仲景对三阴三阳用于治疗疾病的本意,确立宗仲景之意的辨证论治体系,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六经辨证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历代研究《伤寒论》学者认为,六经辨证是治疗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三阳辨证代表着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而后期的三阴辨证类属于杂病的范畴。本文试从仲景时代体质条件下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临床实际意义、三阳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关系等方面,揭示这一论点。1仲景时代体质条件下的六经辨证剖析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连年战乱,疫疠流行,加上天灾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人们长期处于饥寒交迫、惊恐不安、流离失所的状态,生活极端痛苦。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为当时的普遍现象,客观上容易引起阳虚或阴…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六经钤百病”探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喜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0-211,226
《伤寒论》之“六经”,即所谓“三阴三阳”,实质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归纳概括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首先是不同于五脏五系统的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由于人体生理情况下六系统功能存在不平衡.三阴三阳又是人群体质六分类。而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适合于多种内伤杂病,古人所谓“六经钤百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和法即和解调和之意。通过和解与调阳的方法使表里寒热的复杂症状,脏腑气血的偏盛偏衰得到调整,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治疗目的。从六经分证整个病程来看,三阳为六经之前阶段,表示人体抵抗力较强,正胜邪实,故三阳病多属表实热症;三阴病则为六经的后期阶段,故三阴病多属虚寒性的里证。和解法主要和解少阳,适用于半表半里热  相似文献   

11.
总结李春红教授运用“六经病欲解时”思想治疗不寐的临证经验。李教授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疾病加重或向愈的关键时间节点,是临床辨治不寐的有效抓手,其精髓在于通过“时间节点”快速定位病变经。李教授指出,不寐的发生是三阴三阳开阖枢转化失调所致,其确立精准定位六经、开阖转枢气机的治疗方法,以伤寒经方加减化裁,对于本病多经合病的情况选择分时服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一般学者将六经中的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对学习和研究仲景学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三阴病,一般认为属于阴盛阳衰,脏气虚寒,而无经证、脏证的区别。笔者认为,三阳病既有经证、腑证之分,三阴病亦应有经证、脏证之别。尤在泾说:“阳证有在经不在腑者,阴病亦有在经不在脏者”。赵嗣真也认为:“伤寒传入三阴,尚有在经表证”。尤、赵二人明确提出了三阴经证的学术观点,这是比较符合仲景原意的。以下结合《伤寒论》原文,对三阴经证略加讨论。一、太阴中风宜解肌发表《伤寒论》274条(按赵刻本,下同)“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  相似文献   

13.
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又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它以六经辨证为辨证纲领。太阳病是外感病韵初期阶段,其篇幅在《伤寒论》中占据较多。传统观念认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辨证体系。一般认为,三阳病多属于热证、实证、阳证;三阴病多属于寒证、虚证、阴证。从而得出了太阳病当属阳证、热证、实证,对于太阳病性质为热证,笔者持相反观点,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三阴三阳辨证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即所谓"六经"实质的问题,是古今研究<伤寒论>者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古今医家争议最大的问题.综合古今医家之论,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目前,教材基本倾向于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即六经,是三阴三阳相应的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功能的综合体,是伤寒疾病不同病理阶段.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主要适用于风寒外感病临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三阴病证与晚期肿瘤病机特点和证治规律的分析、归纳,认识到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机特点和证治规律与《伤寒论》三阴病证具有颇多吻合之处,临床以六经辨证理论指导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多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以阳气变动为着眼点,用阴阳两纲总统六经,虽云六经,实为阴阳二证。通过研究《伤寒论》关于三阴病证的记载,认为阳虚阴盛是肺癌形成的关键,肺癌晚期积阴日久,致肺脾肾三脏阳衰,属伤寒三阴病范畴。故晚期肺癌患者应以三阴病证为指导辨证施治,以温阳立法,对抑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三阳三阴实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伤寒论》三阳三阴(亦称作“六经”)的实质问题,历代医家都进行过探索,尤其是近年来,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有指为足之六经络,或划分表里六部位;有称作伤寒六阶段,或概括疾病六类型;有阐以气化理论,或证用脏腑学说;有论据阴阳胜复,或共脏腑、经络、气化三者而立说;等等观点,发隐就明,有裨后学。然《伤寒论》三阳三阴的实质究竟为何?尚未能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欲弄清三阳三阴实质问题,首先就得了解《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辨证论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什么?考诸家之言,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素问·热论》六经分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为医学经典巨著,身为中医学子,我们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学会应用并指导临床。其一大成就是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笔者从三阴三阳理论来源、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关系、六经病各自的表里证来阐述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传变规律、表里关系的认识,懂得六经辨证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9.
毛淑娴  孙良生 《河北中医》2023,(4):630-634+638
齐玉茹老师认为,圆运动理论源于天地宇宙规律,其理论核心观点为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中土斡旋,并认为《伤寒杂病论》六经生理、病理及其治疗与人体生理、病理及其治疗中的圆运动规律有密切的联系,临证强调六经运动圆为生理,六经运动不圆为病理,六经辨证蕴含圆运动理论的规律,恢复六经运动圆为六经病的治疗。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齐玉茹运用大柴胡汤诊疗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杜雨茂教授对伤寒六经本义阐释精确独到,认为伤寒六经是仲景对《素问.热论篇》六经分证的继承和发展,三阴病是对《灵枢.经脉篇》分经论治理论的发展和运用;伤寒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应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六经辨证应从属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使八纲辨证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八纲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